如何形容解放初期百姓生活艰难?

如题所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国民党卷走大量金银财宝。留给共产党一个烂摊子。当时国内重工业几乎等于0。人均钢铁产量只够打一把镰刀。吃饭问题都难以保障。

社会上处处可见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恶果。人民生活必需物资相当匮乏,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仍然处于十分贫穷的状态;那时的中国,仍然是“豪门广厦高洋楼”与“破房漏屋贫民窟”共存,仍然是“朱门酒肉臭”与“贫民猪狗食”对映,贫富差距是那样的巨大,已经为当时的中国造成很难消除的尖锐矛盾:社会中日益加剧贫富对立,已经促使当时社会中极为严重的“仇富心理”和“仇穷心理”,演变成人与人之间难以化解的相互仇视与对立。那时的中国,这种贫富对立与仇视,已经到了随时都可能引起社会剧烈动荡的危险。

一些党政干部露出了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苗头。五毒三害现象比较严重。毛泽东的“三反”为新中国开创了一个空前稳定祥和的社会新貌。“三反”后的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贪官污吏、没有腐败现象、没有花天酒地的场面、没有赌博、没有吸毒卖淫、没有弃婴、没有乞丐、没有流氓团伙、没有车匪路霸、没有抢劫偷盗、没有拐卖妇女儿童、没有性病、没有包二奶、没有假冒伪劣的商品、没有惟利是图的坑人……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廉洁社会,这是中国老百姓在物质生活条件虽然很不富裕仍然十分满意的崭新社会!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