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如题所述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很多。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大的不同。Ⅰ型糖尿病起病比较急,多见于青少年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即所谓的“三多一少”症状非常明显,容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到医院就诊时血糖升高很明显,因此比较容易被很快确诊。Ⅱ型糖尿病起病比较隐匿和缓慢,“三多一少”症状多不明显。尽管有的人已经患Ⅱ型糖尿病很长时间了,但一直没有被诊断出来,原因是症状不太明显,即便是有症状也投有特异性,有的由于视力不好,或心脏病去医院看病时,才被查出来早巳患有多年的糖尿病,自己却从来不知道。

糖尿病病人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的症状,如体力下降、整天感到全身疲乏无力、皮肤扩痒、视力越来越差、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性功能减退等。Ⅱ型糖尿病多见于成年人,老年人中发病率最高,发病年龄多在40一60岁,从40岁开始,患病率逐渐增加,到老年期达到最高峰。但近年来,在营养状况很好的青少年人群中,Ⅱ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迅速增加,因此年龄已不是诊断Ⅰ型或Ⅱ型糖尿病的可靠依据。除少数病人外,大部分Ⅱ型糖尿病病人“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最早期的表现为下肢或全身疲乏无力、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夜尿次数增加、常常口干多饮、体重轻度下降等。早期空腹血糖多半是稍微偏高或正常,而餐后2小时或葡萄糖负荷实验后2小时的血糖却有明显的升高。因为Ⅱ型糖尿病在最初患病的半年至一年时间中,空腹血糖并不会明显升高。反过来说,如果一个Ⅱ型糖尿病人的空腹血糖已明显升高,那么患糖尿病至少已半年以上了。所以单纯的空腹血糖检测很容易造成Ⅱ型糖尿病的漏诊,这一点一定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1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2.疲乏无力,肥胖
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检查】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5.糖化血清蛋白
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6.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7.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8.免疫指标
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是1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GAD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在1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有预测1型糖尿病的意义。
9.尿白蛋白排泄量,放免或酶联方法
可灵敏地检出尿白蛋白排出量,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轻度升高。
【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1.1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
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2-26
多餐有饥饿感,体重下降快
第3个回答  2020-12-23

第4个回答  2020-02-21
疾病定义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等,病程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引起急性严重代谢紊乱。
疾病类型
1型糖尿病
少见,常在幼年和青少年阶段发病,在我国占糖尿病患者的1%以下。病因上可分为免疫介导性和特发性(发病机制不明)。
发病机制主要为因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或显著减少。
2型糖尿病
常见,在我国占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病因包括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或两者兼有。
特殊类型糖尿病
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所致糖尿病
罕见,多有家族遗传史。基因突变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进而使胰岛素产生减少。
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所致糖尿病
罕见,可有家族遗传史。胰岛素受体基因异常,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导致的胰岛素抵抗。
胰腺外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
罕见,继发于胰腺疾病或全身代谢性疾病,如血色病。多见于创伤、胰腺切除术后,胰腺炎、胰腺肿瘤等疾病或代谢性疾病所导致的胰岛损伤或缺失。
其他内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
罕见,继发于其他内分泌疾病。多见于肢端肥大、胰高血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等过度产生有升高血糖作用激素的内分泌疾病。
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罕见,与药物的副作用有关。很多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PD-1类抗肿瘤药物会导致血糖升高或胰岛分泌功能损伤。
感染所致糖尿病
罕见,一些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可有病毒感染。在遗传易感个体中,某些病毒感染可导致胰岛细胞受损,导致糖尿病,可能参与了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的发生。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罕见,多见于女性,可同时伴发其他自身免疫病。可能与免疫介导产生胰岛细胞抗体有关。
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多有遗传综合征伴糖尿病,如血色病、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等。多数病因不明。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前和妊娠早期无糖尿病,妊娠期24周后首次发现的高血糖。
病因主要为妊娠后胰岛素抵抗增加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高血糖。
糖尿病患者一般都要经历几个阶段:
患者已经存在糖尿病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但是糖耐量仍正常;
随着病情进展,出现糖尿病前期,即正常葡萄糖稳态与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一个中间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异常(IGT);
最后进展为糖尿病。
早期症状
糖尿病早期其实是指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一般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和临床表现,主要依靠检测血糖而发现。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一般起病较急,在疾病得到诊断和治疗前可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少数患者可能会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或急腹症为首次发病表现。
一般从起病之初就需要胰岛素治疗。也有部分成年患者起病缓慢,早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需要借助血糖检测方能发现本病。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以成年人多见,常在40岁以后起病,大多起病隐匿,半数患者早期无任何症状,很多患者因出现慢性并发症或在健康体检时发现患病,常有家族史。
经常与肥胖症、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疾病同时或者先后发生。随着我国青少年人群中肥胖患病率的增加,在40岁前发生糖尿病的人数逐渐增多。
有些血糖明显增高的糖尿病患者还可以有视力改变、皮肤感染、外阴炎(女性)、包皮炎(男性)、牙龈炎等。
在糖尿病发病过程的早期,有些患者可有低血糖表现,即在餐后3~5小时后出现心慌、恶心、出冷汗等症状。
并发症和(或)伴发病表现
当病情进展到并发症时,会出现相应器官受损的症状。
眼睛
血糖长期升高可导致视网膜血管病变,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患者发生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的机会也明显增高。
足部
足部受伤后伤口难于愈合,可出现伤口感染和溃疡(糖尿病足)。病情严重者,可发生全身感染和骨髓炎等,治疗效果差时可导致截肢。
心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生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更早、病情进展较快。
肾脏
造成糖尿病肾病,最终可能引致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致死的重要原因。肾功能衰竭严重时需要依靠透析和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神经
最常见的是多发性神经炎,产生肢端感觉异常,感觉过敏、刺痛、灼热感、袜套样的感觉,是导致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还可以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导致胃肠功能、生殖系统功能和心脏功能的紊乱。
感染
糖尿病容易并发各种细菌、真菌感染,如反复发作的肾盂肾炎、膀胱炎,疖、痈等皮肤化脓感染,足癣、体癣等真菌感染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