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 结局那点 为何老虎不回头呢?我很费解,谁能给我个合理的解释~谢谢亲们0.0

如题所述

 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导演李安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少年派驯服猛虎,一人一虎相依为命,海上漂流求生的故事;另一个是救生艇上众人自相残杀,少年派经过血淋淋的厮杀,独自生存下来的故事。选择相信哪一个故事不难,但选择哪一个故事,倒是可以看出某一个人的“三观”来。若是选择第一个故事,那么像派所说的,“你选择跟随上帝”;若是选择第二个故事,那么像鲁迅说的,你选择“直面惨淡的人生”。但是经过反复的思索,我倒觉得,这两个故事,都不真实,或者说,均亦真亦幻。第一个故事像一扇门,第二个故事则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第一个故事,看见门后隐藏的残酷真相,那就是第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里,少年派与老虎、猩猩、斑马、鬣狗一起流落在救生艇上。斑马摔断了腿,被凶残的鬣狗吃掉。当鬣狗意图对少年派不利时,猩猩出手教训了鬣狗,心怀不满的鬣狗伺机干掉了猩猩。然而,当鬣狗正得意洋洋时,却不知好歹地惹恼了在躺在救生艇里休憩的老虎,被老虎毫不客气地咬死。之后,少年派与猛虎经历了对峙——和平共处——相依为命的过程。然而,命运之神对于虔诚到信了三个宗教的少年派毫不怜惜,用一场暴风雨浇熄了他的全部希望,然后,却把他送到一个拥有丰富食物,遍地是狐獴,还有一个极美的淡水湖的浮岛上。一人一虎在这个岛上分别饱餐了一顿海草与狐獴。入夜,少年派在树上摘到一朵莲花,揭开层层花瓣,里面是一颗人类的牙齿。少年派意识到这座岛是一座食人岛,如果长久地留在这座岛上终将被岛所吞噬,于是带着老虎离开这座浮岛,漂流到了墨西哥湾。靠岸后,老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派,钻进了丛林,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第二个故事,是少年派对日本船公司派来的调查员讲述的“真相”。调查员不相信第一个满是动物和天堂般浮岛的奇幻故事,如果带回要被人笑掉大牙。他们坚持要派再讲述一个故事以便回交差。派于是讲述了另一个残酷得多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他和生性残忍的法国厨师、善良的中国水手以及他的母亲一起上了那条小小的救生艇。水手跌断了腿,厨师设计杀死了无力反抗的水手,并以他的尸体为食。少年派无法容忍,与厨师发生了冲突,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扇了厨师一个耳光,并要派立刻登上船上附带着的小浮筏。当派登上浮筏,回头却看见母亲为了保护自己而被厨师杀死,尸体被扔进海中。愤怒的少年派怀着杀母之仇再次登上船,而厨师因为意识到自己铸成大错,准备好了刀,引颈受死。之后,少年派以厨师的尸体为食,独自一人漂流到了墨西哥湾。
  观众很容易将第一个故事与第二个故事对应上。斑马代表水手,猩猩代表母亲,鬣狗代表厨师,而老虎代表少年派。少年派因无法面对救生艇上发生的残酷现实,选择为自己虚构了一个相对来说鸟语花香的故事逃避现实。然而,如果细加思索,可以看出,第二个故事同样不真实。
  引子,在那个香蕉筏子上。第一个故事中,少年派叙述猩猩坐在一个香蕉做成的筏子上朝着救生艇漂来。一个调查员指出那不可能,因为香蕉不能浮在水面上。于是少年派讲了第二个故事,却没有放弃那个香蕉筏子,说母亲坐在香蕉筏子上漂来。这自然也是不可能的。
  导演在故事的开头,颇不厌其烦地讲述了少年派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宗教信仰。少年派足足信了三个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就像派的父亲所说的那样:“如果你什么都信,就表示你什么都不信。”少年派根本不是什么虔诚的信徒,宗教对他来说只是避风港,是抚慰心灵的工具。作为一个吃素,不可杀生的教徒,当少年派在第一个故事里杀死一条鲯鳅后,他跪下喊道:“感谢毗湿奴,化身为鱼来救我。”他为什么不感谢上帝,不感谢真主阿拉,却要感谢毗湿奴呢?因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里均找不到对应的教义来让他杀生,只有印度教可以给他带来心灵的慰藉。他并不是真的在感谢上天,而是在为自己的杀生行为找借口。在那场摧毁他信念的暴风雨里,他愤怒地咒骂上天,将信仰抛著九霄云外,一人一虎在救生艇里瑟瑟发抖。暴风雨过后,救生艇停靠在了那座神迹一般的浮岛上。
  之所以说这座浮岛如同神迹,是因为它的虚幻之处太过明显。这座海上浮岛中生活着数以万计的沙漠动物狐獴,浮岛上的热带雨林中,有一湾极清澈的湖,白天是甘甜的淡水,晚上则分泌出蚀人肌肤的酸。如果我们不是在看一场奇幻电影,那么这座浮岛必然是一个隐喻。电影里没有明确地说出浮岛的象征意义,也许是因为这样做太过冷酷。但是李安唯恐观众看不出它的隐喻,于是特意在远景里给出了浮岛的完整特写——它的轮廓酷似一个女性的躯体。于是,这座浮岛的象征意义也就昭然若揭——母亲的尸体。
  在第二个故事里,厨师将母亲的尸体抛入大海,这实在太浪费了。他既然已经开吃水手的尸体,对于吃母亲的尸体自然没有什么心理障碍,将其抛入大海是不合情理的。其实,厨师并未安然受死,而那头孟加拉虎代表少年派心底的兽性。就像第一个故事里,当鬣狗杀死猩猩之后洋洋得意时,老虎突然从艇中窜出咬死鬣狗一样,少年派被母亲的死激发出了兽性,残忍地杀死了厨师。
  少年派孤身一人漂流在海上,当吃完补给,或者是像第一个故事中一样,补给被那头座头鲸撞飞,他只有将手伸向水手和厨师的尸体。而当这两人的尸体也吃完了后,少年派经历了饥饿与内心的煎熬,终于他的信念被那场暴风雨摧毁,他不得不以母亲的尸体为食。那座天堂般的浮岛,便是母亲的象征。她生前用生命保护了她的儿子,死后用她的尸体继续喂养着儿子。
  在电影的开头,李安还讲述了少年派的恋人阿南谛的故事。在他们第一次见面时,阿南谛跳了一段舞蹈,意思是森林中隐藏的真相,是一朵莲花。如果将这段少年人的爱情从电影中整段拿掉,对故事也没有什么妨碍。所以我认为李安拍这段故事,就是为了完成浮岛的隐喻。浮岛上的森林里,隐藏着冰冷的真相——那朵莲花打开,里面是母亲的牙齿。
  少年派看见母亲的牙齿后,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若继续下,必将被心底的邪恶所吞噬,变得不人不鬼。于是他离开浮岛——将母亲的尸体推入大海,即使将葬身在海中也在所不惜。
  少年派与阿南谛分手时,她在少年派的手腕上绕上一串手链,意思是与所爱之人告别。当少年派离开浮岛时,他将那串手链绕在了树根上,与母亲告别。
这段经历委实过于让人心惊肉跳,少年派无法面对这段经历,于是他编造出了那段“动物世界”故事。老虎其实是少年派心底的残忍兽性,“当你凝视老虎的眼睛,看见的只是自己的倒影”。少年派与老虎从对峙到和平共处的过程,其实是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下,人性不得不与兽性妥协的过程。
  但是,这个破绽百出的故事无法取信于人。面对调查员的逼问,少年派无计可施,但他对于以母亲尸体为食一事,无论如何不能面对,他将手链系在母亲手腕上后,便按照自己一贯逃遁现实的精神,彻底忘记了这段不堪的经历。他编造出另一个相对不那么残酷的故事。而即使是第二个故事,调查员也不敢相信,他们在调查报告上还是采用了第一个故事:“他和这只动物相伴,走到了最后。”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美丽的风光片。开头那生机勃勃的动物园,印度那充满异域色彩的风土人情都还只是开胃小菜,主菜是一道沁人心脾的海上风光:深蓝色丝绒般的夜幕,倒映着漫天星光的绚丽海面,被云朵半遮半掩的银色月亮,海上壮观的飞鱼群,深海中悠然自得的水母群,泛着荧光跃出海面的座头鲸……李安将3D效果发挥到了极致,绮丽的风景令观众看得如痴如醉。而惟其越是美丽动人,方使其掩藏的真相越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23
其实在第一个漂浮的小岛上,那也算是一片森林,如果说森林是老虎的家,那在那个岛上老虎就应该消失在岛上不再跟派再次上船离开,而不用等到墨西哥海岸才离开。在墨西哥海岸时,老虎不回头,我觉得其实是作者对过去的自己的告别,老虎就是作者。不回头,是让自己不要再去回望那不堪的记忆,不回头的走进丛林,也给出了老虎这一本就不存在的东西的一个从空气中来又从空气中消失的结局,无证可查。如果真的要查证,检测船上血迹残留的DNA可以说明问题,但也可能被派洗掉了或被海水冲刷没了。其中有一个情景是派的书被风卷到了海里,书上记录着派的故事,可能也是他扔掉的,为了抛掉记忆。派可能没吃他的母亲,而把她的尸体丢到了海里,所以才有星星的尸体掉到海里被鲨鱼吃啦的描述。毕竟派是有感情的人,不吃母亲是合理的
哎,好揪心,主要是动物版太美好了,美的不真实
第2个回答  2013-01-23
老虎不回头是因为这个情景其实是不存在的,故事有两种结局,快结尾时派问那个作家你更喜欢哪个故事,作家说有老虎的那个,派说谢谢,请注意他说了谢谢,而没有说有老虎的就是真的事实,那么很明显,有人的才是事实,大家都愿相信厨子水手猎狗猩猩老虎的故事,但真相就是残酷的,事实就是厨子(猎狗)杀了水手(斑马),又杀了派的妈妈(猩猩),派(老虎)杀了厨子(猎狗),派(老虎)吃了所有动物(人)。包括他妈妈。 派就是老虎 ,作家问派说你希望把这个故事交给我写吗?他和作家说现在这是你的故事了,然后派的妻子女儿出现了,这证明了派要开始新的生活了。 派就是老虎 ,派因为不想再去面对和回忆这件事,所以没回头。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我!!【魏智剑】表示!

关于【派】和【老虎】分离的那个【片段】——
分析一个【事物】,不应该局限于【表面现象】!而应该从【本质】上进行理解!

要知道!一开始,【派】和【老虎】在船上【对视】的一瞬间!
帕克】——直接!凶猛地冲上来!想把【派】咬S,吃掉!
后来,经过非常艰苦的【磨合】——
【帕克】才把【派】当成自己【食物的来源】(派抓鱼给它吃),从而不再想吃【派】。

最后,他和老虎历尽千辛万苦!漂流到【墨西哥】海岸——
虚弱不堪的【派】直接倒在了沙滩上!!
而同样虚弱不堪的【帕克】(同样瘦骨嶙峋)慢慢走下了船。
这时候!!【帕克】看到了【森林】!
【森林】是【老虎】的【家】!那里有无穷的【食物】!

而【派】作为【食物的来源】——的【作用】已经【失效】了!!
他已经【变】回:【老虎】可以食用的【动物】!!

而【帕克】却没有趁机吃掉——【派】!!而径直走向了属于它的:【森林】。
这,已可算是——【帕克】的【报恩】!

这比【回头】(【人与动物】【离别】的【平庸】方式)——更加【感人肺腑】!!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2-25
上楼的回答并不正确,其实LZ仔细看就会发现,电影最后那里老虎的面前浮现的是蔚蓝的大海和派的笑脸,在深深凝视之后,老虎才踏入森林。
影片中派讲述的第二个故事才是真实的,而第一个故事中的老虎代表着的是派的黑暗面,派代表的是自己的善良面,在影片中善良先是被黑暗放逐,从老虎吃光了所有动物就能看出来,然后经过种种经历之后双方才最终磨合,某一次在俯视大海时,派看到了母亲以及其他,象征着善良的怀旧与安适,这一点也导致了派在后来的岛上想安逸的生活,而老虎看到了什么呢?这无从知晓,但老虎确实有着一种生存的动力与前行的渴望,也正是老虎推动着派最终回到陆地,而文中曾提到‘森林中的莲花是什么意思?’我想就应该是派回到陆地后,把那象征黑暗的老虎毅然隐藏进了代表内心深处的森林,而老虎最后眼前浮现出来的美好事物又留给了观众们深思善良与黑暗真的不是朋友么?
我想这就是少年派奇幻漂流想要讲述的故事深意,不回头的老虎,其实已经看到了一切,比如,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