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

如题所述

羌族防御碉房。这类碉房分布于聚落中心或村寨附近,一般有六七层,每层枪孔纵横,平时可住人、存货、圈畜,战士做抵挡地方侵扰的屏障。驻守者登高了望,一旦发现敌情即用预定信号向各村寨报信,起烽火台和了望哨的作用。若外敌入侵,老幼妇孺可入内躲避,青壮男子又可凭借居高临下的优势,杀伤敌人。一般每个村寨有几座。

战事碉房。这类碉房专用于战事,碉身高大,一般有六七层,据村落很远。高耸于雄关险道,兼了望和传递信息的作用。羌族人民大多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每寨三、五家至十家不等,但三、五十户为一寨的居多。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 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房屋用乱石碎片砌成。石块之间不用石灰,只用泥土粘连,墙间不用木柱,砌得平直整齐,外观很美观。其就地取材的土石墙面,与本色的木质材料相配合,与周围的青山绿树相映衬,给人以古朴、素雅的美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3

羌族居住碉房。羌寨一般坐落于高山或半山台地上,一片完整的台地往往为一个山寨所据,少数则分布于河谷地带。居住碉房呈方形,比较矮小,石片砌成,平顶,一般分三层,每层高约3米。底层为厕所或做圈养牲畜、堆草沤粪用。二层一般为堂屋及卧室,有些寨子将畜圈建在主体建筑旁、单独设出入口时,则底层中部设堂屋,在适中的位置砌一方形烧火用的矮台,木材常年不息地燃烧着。矮台中立一称作锅状的三角金属架,大者直径1米,做饭是置锅,烧火时有遮挡作用,并作为传家宝世代相传。或堂上方为神龛,供祭祀祖宗、家神、财神等。平时全家聚会、饮食、节日歌舞、接待客人以及祭祀祖先,都在火堂四周举行。碉房各层均留二三个窗洞。窗呈方形、十字形,内大外小,面积0.3~0.5平方米,用石板或木板于内镶成,不加窗格,可防风防盗、,但光线不足是其缺点。碉房各层以独木砍削成锯齿形为梯供上下。房顶为平台,平台上留尺许方孔以通风透光(即天窗),下雨时用石板盖上。平台用途甚广,是羌人室外活动的主要场地,晒粮、脱粒、老人散步、妇女针织、儿童游戏皆于其上进行。碉房相互依借,使屋顶平台连成一片,高差处则置木梯互通往来,成为连通相邻各户和沟通人们交往的第二通道。平台四周砌有矮墙,以防坠险。平台后方通常盖一牌小屋做贮藏室,台上还置有放玉米的粮架,以四根木柱为以细竹成小屋形。屋顶后部一角或四角有一堆小石垒成的小塔,塔顶立有一块白石,每逢年节供奉祭祀。住宅旁多建有高达数丈的碉楼,用于防御敌患和贮存粮食、柴草。

第2个回答  2017-11-13

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关 “羌”的明确记载。众多史籍和出土文物表明羌族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早进入农牧兼营,且以养羊业著称于世的民族。 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意为本地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有一部分居住在汶川、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人口约有十九万八千人(19 90年),大多数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族、汉、回 族等族人民杂居。

羌族没有文字。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南部方言包括自治县的南 部、中部和北部偏南地区;北部方言包括自治县的西北部的赤不苏等地。由于长期与汉族人民频繁交往,很多羌族人民懂汉语,通用汉文。

羌族分布的地区,峰峦重叠,河川纵横。岷山支系九顶山、鹧鸪山横贯境内。
地处高山峡谷之间的羌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度。由于地形的不同,气候差异极为明显。沿河一带,海拔在1,300m至1,400m之间,初春季节,百花盛开,而海拔在二千米以上的山区,却仍是白雪纷飞的寒冷天气。
羌族地区山高谷狭,交通险阻,勤劳勇敢的羌族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人行通路。在汹涌澎湃的河流上,架设起竹索桥、悬筒渡索的溜索和木架的挑桥,密切了江河两岸各村寨人民之间的交往。羌族的竹索桥,长达二、三十丈,不用铁钉,没有桥墩,只是用多条竹索,并排横跨江面,上铺木板,便可通行人畜。
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駹人,“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 ”的记载。

羌族这种垒石为室的建筑历经 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更趋丰富。其类型集中、成片的大规模古建筑体系,在国内各民族建筑中都不多见。从一定程度上讲,羌族建筑不仅是西南大部分少数民族建筑之源,而且是中华建筑目前尚保存完好的源头遗迹。
羌族民居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虽然今天的羌族民居建筑已远非其原始状态。但在其建筑选址、村寨布局以及空间形式等方面,依然保持了浓厚的古风遗韵,反映出羌族民居建筑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形成的规模和风格特色,并为后来的羌族乃至藏缅语族诸民族的民居建筑打下了深刻烙印。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 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向上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