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和范蠡最终在一起了吗?

越王勾践成功灭吴复国后,范蠡请辞于越王,西施也不知所踪,那么两人最终在一起了吗?

这一点没有确切的答案,根据记载关于西施的下落有很多个版本。因为吴国被灭之后西施就失踪了,同样不见的就是范蠡,两个人同时不见,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他们确实是在一起了。而为了远离曾经的纷争,让西施忘掉以前的事情,范蠡带她离开了越国。


离开之后他们两个人过上了一段快乐的日子,范蠡有经商的天分,凭借着努力赚钱,可是西施有心绞痛的毛病,因为听到他们离开之后勾践夫人杀了很多宫女,心绞痛发作,没过多久就郁郁而终了。她死了之后,范蠡的生活也失去了意义,最终守着西施的墓碑孤单终老。


至于勾践夫人为什么这么做?最大的原因就是西施长得美,在吴国被灭后,越王让她入宫,可是这件事被他的夫人知晓,她就恨上了西施,想办法要将她除掉,范蠡知道之后就带着西施逃跑了。可是他们认识的人就遭了殃,很多无辜的宫女因此受累。


当然这些说法并不确切,还有说法就是西施并不是失踪,而是被越王纳进了后宫。因为西施是为了越国牺牲,还服侍过吴王,让吴王最后落了一个好色的名声。越王看上了西施,可是他又不想让外人认为他和吴王是同一种人,又想要美人,又想要名声。所以他就让西施改名换姓成了他后宫中的一员。不过个人还是倾向范蠡的版本,在野史中也指出有人看到过他们两个人,范蠡确实是带着西施离开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12
周末去了一趟蠡园,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被现代人用山清水秀、九曲幽静的江南蕴意堆砌出来,美则美矣,却总感觉美中不足。
一个问题闪现在我的脑海里:西施真的跟范蠡泛五湖而去,从此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吗?
我搜索了一下记忆中存储的资料信息,马上给了自己一个否定的答案:西施最后绝对没有和范蠡走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这是最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如果真的有“泛五湖”这种事发生,那就是西施被沉湖了。
我虽不是学史出身,但自幼也看了不少杂书野史,本篇文章旨在戳穿一个流传千古的爱情谎言,斗胆用“真相”二字,如有错误或遗漏,请看官海涵。
有一部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叫《越绝书》,又名《越绝记》,这本书中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南唐陆广微《吴地记》一书中引《越绝书》云:“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所谓杂史,虽带有历史掌故性,但我认为内容基本上杜撰居多,可以当做故事书看。
唐代杜牧《杜秋娘》诗中“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到了明清时代,文人墨客钟情于“范蠡载西施”的典故,诗词戏剧中多化用,包括汤显祖《牡丹亭》、徐复祚《投梭记》、陆烜《南浦.春水》、王昙《留侯祠》等。
能在文史上留名的人,多数是聪明人,那么,为什么这么多聪明人都相信或者宁可相信“范蠡与西施同泛五湖而去?”
很简单,这基本上是文人墨客闷骚性格使然,文雅一点的说法就是他们一贯怜香惜玉的风格;民间同样流传着范蠡和西施泛舟而去的说法,这大概是出于人类最朴素的情感期望——喜剧向来比悲剧受人欢迎,就是这个原因。
一个体弱多病的江南美女、为了国仇家恨而委身于仇敌、情之所至而饱受相思之苦,临江而望,楚楚可怜,不应该给她一个美好的结局吗?
太应该了!可是,命运就是不公,西施最终都没有获得幸福,那怎么办呢?只能杜撰加想象!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此浪迹天涯,江湖之远,自由自在,多美好的画面!

不多赘述,我们以史为证,上证据。
有一部书叫《墨子》,大家想必不陌生,根据作者墨翟的生存年份,可以推断出《墨子》创作于公元前480年至公元前420年。
《墨子.亲士》:“是故比干被殪,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比干是被挖心而死、孟贲被株连九族而死,他们死得令人扼腕叹息甚至死得冤枉,将西施与这二人并列,寓意再明白不过,西施也死了,而且沉湖而死。
西施的出生年月不详,但我们可以参考夫差的出生年月——公元前528年—公元前473年。我根据现有史料记载,推断出西施入吴后生活了9年,也就是说西施在吴国的时间大概是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73年。
西施的生活年代与《墨子》的创作期限极为相近,甚至和作者墨翟的生活年代有部分重合,《墨子》的记述相对其他史书的记录应该可信很多,因为时间越久远越难考证;而且《墨子》在同一句话中关于比干、孟贲两个人物的记载都是有史可考。这样一来,西施沉湖而死也就成了一件事实。

我们再看《吴越春秋》中的记载:“吴国困不战,士卒分散,城门不守,遂屠吴。”勾践先是对吴国进行了屠城,接着“吴王率群臣遁去,昼驰夜走,三日三夕,达于秦余杭山”,最后吴王夫差在勾践的逼迫下,不得不自杀“吴王乃太息,四顾而望,言曰:诺。乃引剑而伏之死”。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吴王夫差都逼得自杀了,勾践岂能容得下西施?按照勾践“狡兔死、走狗烹”的性格,西施这枚棋子在破吴后就失去了价值,死,是她唯一的归宿。也就是说,吴国被灭的时候,西施也被杀了。
宋代姚宽在《西溪丛话》引《吴越春秋》的内容,也得出一个结论:“吴亡,西施被杀。”
北齐《修文殿御览》引《吴越春秋.逸篇》“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谓子胥死盛以鸱夷,今沉西施于江,以报子胥之忠,故云随鸱夷。”
因为伍子胥的尸体就是装在马革袋子中 ——“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详情见《史记.伍子胥传》)

再看看范蠡在勾践灭吴之后的生活中有没有西施的影子。
《史记.越王勾践列传》关于范蠡的记载如下: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从这段记录中,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西施的描述,就算太史公重男轻女不肯对西施著以笔墨,但“耕于海畔”“止于陶”与“同泛五湖”的意境相去甚远。
关于“泛五湖”,晋代张方 《楚国先贤传》记录:“勾践灭吴 ,谓范蠡曰:‘吾将与子分国有之。’ 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乘扁舟泛五湖,终不返。”这里的“泛五湖”与前面各部著作中提到的“泛五湖”内涵应该是一致的,均表达遁世、处江湖之远的含义。
值得一提的是,《史记》中的“自谓鸱夷子皮”和《吴越春秋.逸篇》记载的“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遥相呼应,范蠡通过命名的方式来纪念西施,西施确实死了,而且死于沉湖。

综上所述,西施在勾践灭吴称霸之后,沉湖而死。
第2个回答  2019-07-28
夫差死后与范蠡相携归湖,是西施最具诗意的一个结局。此结局最早出现于《越绝书》:“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到元代,剧作家赵明道将它编成完整故事。遗憾《全元戏剧》中只收到他《陶朱公范蠡归湖》的最后一折残本,结尾范蠡唱:“西施,你如今岁数有,灭尽风流。
人老花羞,叶落归秋。往常吃衣食在裙带头,今日你分破俺帝王忧。我可甚为国愁?失泼水再难收。我心去意难留,你有国再难投。俺轻拨转钓鱼舟,趁风波荡中流。”按《吴越春秋》说法,西施与郑旦确实是范蠡送到吴国的。
那么是不是他发现的呢?《吴越春秋》中说,“越王乃使相者国中,得萝山鬻薪之女”。 这“相者”肯定不是指范蠡。范蠡送西施,在唐朝陆广微的《吴地记》中有趣记录是,嘉兴县南100里有“语儿亭”,当年勾践令范蠡献西施,两人在路上“潜通三年”,生有一子,到此亭子已一岁。
后人驳这荒谬说法,说《吴越春秋》中教习西施、郑旦用3年,如路上再走3年,岂不是6年之久?我读《越绝书》,其中说越夫人随勾践入吴时,曾在“女阳亭”生下一女,勾践灭吴后,改此地为“语儿乡”。 两者好像有些联系。
现在流传下来范蠡西施故事,最完整复杂大约是明朝梁辰鱼写的剧本《浣纱记》。梁辰鱼是昆山人,《浣纱记》是昆腔早期奠基作之一。“浣”是洗涤,晋朝孔晔的《会稽记》中说,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萝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乃西施当年纱石。
“”就是“浣”。到《浣纱记》里,开头变成范蠡游春到萝,在溪边遇浣纱女西施,一见钟情。《六十种曲》中收的《浣纱记》共45出,第8出才是勾践臣吴,文种定策献美女已是第22出。
因遍国搜求不见,第23出范蠡才以“国家事体重大,岂宜吝一妇人”,亲自到萝说服西施。他对西施说:“社稷废兴,全赖此举。 若能飘然一往,则国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后会有期,未可知也。
若执而不行,则国将遂灭,我身亦旋亡。那时节虽结姻亲,小娘子,我和你必同做沟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欢乎?”家国一体,暂时牺牲是为永久将来,逻辑是说得通的。剧中越夫人教西施歌舞与姿态横陈之术,勾践又亲为送行,说的也是“诱其恋酒迷花,去贤用佞,则寡人几年之仇可报,美人旧日之盟可续”。
西施如此作用无疑是肉弹一颗,任务就是最大限度消耗夫差的体力精力,所以第三十出“采莲”,夫差一上场就说:“自从西施入宫,妙舞清歌,朝欢暮乐。不多日,算不得尽了上千遭云雨之情,记不得吃了上万种合欢之酒。
不但姿容娇媚,更兼性格温柔,我这几根老骨头,必定断送在她手里。”夫差兵败后西施还在唱:“舞罢中宵入洞房,笑倚东窗下白玉床。 看微微残月下回廊,伴君芙蓉小帐焚香,且风流几场。
”《浣纱记》最后结尾,把躲祸远遁、恐留倾国迷君与脱履尘埃结合在一起。范蠡与西施的因缘,最后通过范蠡之口说的是:“我实宵殿金童,卿乃天宫玉女,双遭微谴,两谪人间。故鄙人为奴石室,本是夙缘:芳卿作妾吴宫,实由尘劫。
今续百世已断之契,要结三生未了之姻,始豁迷途,方归正道。 ”。
第3个回答  2019-12-07
关于西施和范蠡的结局在史料上没有确切的答案。
根据记载关于西施的下落有很多个版本。因为吴国被灭之后西施就失踪了,同样不见的就是范蠡,两个人同时不见,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他们确实是在一起了。
而为了远离曾经的纷争,让西施忘掉以前的事情,范蠡带她离开了越国。离开之后他们两个人过上了一段快乐的日子,范蠡有经商的天分,凭借着努力赚钱,可是西施有心绞痛的毛病,因为听到他们离开之后勾践夫人杀了很多宫女,心绞痛发作,没过多久就郁郁而终了。她死了之后,范蠡的生活也失去了意义,最终守着西施的墓碑孤单终老。
勾践夫人这么做的最大原因就是西施长得美,在吴国被灭后,越王让她入宫,可是这件事被他的夫人知晓,她就恨上了西施,想办法要将她除掉,范蠡知道之后就带着西施逃跑了。可是他们认识的人就遭了殃,很多无辜的宫女因此受累。当然这些说法并不确切。
另一种说法就是西施并不是失踪,而是被越王纳进了后宫。因为西施是为了越国牺牲,还服侍过吴王,让吴王最后落了一个好色的名声。越王看上了西施,可是他又不想让外人认为他和吴王是同一种人,又想要美人,又想要名声。所以他就让西施改名换姓成了他后宫中的一员。
很多历史学家倾向野史中的记载,就是上述说的,范蠡带着西施离开了王宫,自食其力。
第4个回答  2019-12-14
如果西施是确有其人的话,应该是在一起的,因为大部分文著口径都是一样的: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但是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西施是不存在的。我还是比较倾向前者的,毕竟结局不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