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的向孩子表达爱?

如题所述

爱的表达,不必是随时随地口口声声“宝贝,我爱你”,这对一些人,特别是父亲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其实,表达对孩子的爱,方式不止一种,也不仅仅是说出来。不妨试试以下五种方式,用它们也可以表达对孩子的“爱”。

1.由衷地欣赏孩子

不说“我爱你”,还是有别的很多东西可以说,特别是在特定场景之下:孩子拼装成了一个乐高小汽车,“秀”给你看,对他说:“真棒!”或者“太好了!”早上起来孩子自己把衣服穿上了,也可以对他说:“真乖!越来越能干了!”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并非很好,甚至被老师批评,但是,请您告诉他:“没事,在我看来你是最棒的孩子,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棒!”

不是要让你做“父母拉拉队”没完没了地赞美夸奖孩子,而是要让孩子感到你的关注和重视。等孩子慢慢长大懂事,他自然也会明白你的赞美其实是对自己的“爱”和鼓励。他会由衷地感谢父母对自己的赞许,感谢父母对自己的爱。

2.对孩子热衷的事情表示欣赏和理解

这会让孩子格外自信和满足。即使他要看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不是你的水准,但如果每次看到灰太狼孩子都会兴奋地跳起来的话,你不妨想一下,其实你已经找到一个能和孩子走得更近、聊得更多的话题了,这多好啊。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事和话题,你们的关系慢慢变得亲密,只要你善于引导,说不定能激发孩子将喜欢的事做出大成就来呢!

哪怕只是和孩子“套近乎”,总有一天,你的孩子也会到不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年纪,那时他就会明白,儿时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会陪着自己看那些“幼稚”的东西,那是因为“爱”!

3.给孩子你的时间

这是最宝贵的东西。给他一段全心全意的时间,不必兴师动众地去动物园、科学馆之类的,一起念本书、搭搭积木、帮他吹气球、修理他的小汽车,就可以让孩子满足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了。有父母坐在旁边响应自己的需要,看自己做事情,还有比这更能让人觉得被爱包围的吗?

跟孩子一起做他喜欢的事情。周末的时候,陪他一起看碟,为大雄和哆啦A梦的穿越时空的游历喝彩,或者跟他一起游戏,让他们觉得你虽然不得不去工作,但却真心喜欢跟他们在一起度过的时光,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一切格外有价值。

4.给孩子礼物

你不想让孩子养成随时讨要礼物的习惯,但时不时地给他一个小惊喜也是不错的,尤其是在他表现不错的时候。不必都是玩具,今天能多吃一块糖果、能多要求和你玩一个小时、能开着灯睡觉都是“礼物”,哪怕是麦当劳里的儿童餐附赠玩具,带给孩子,孩子也会高兴的。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可以让他挑选一两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平时你是限制他喝饮料的,那么此时允许他选上一瓶花里胡哨的酸奶饮料,他一定会喜出望外。

给孩子的礼物不必是昂贵的,300元的遥控汽车和几块钱一个的小汽车模型带来的快乐是相差无几的,关键是礼物的出处是你,而礼物源于“爱”。

5.充分体谅孩子的感受

孩子摔倒了,虽然不必每次都急着去把他扶起来,但在他确实摔痛了的时候,去帮助他一下,抱抱他,关切却不过分地问他:“痛吗?摔哪里了?”远较“宝宝自己爬起来,你要做个坚强的人”有人情味。因为孩子摔跤了,甚至摔哭了,一定是痛的,你说“不痛爬起来”,虽然意在鼓励孩子坚强独立,但却否认了孩子的真实感觉,孩子一定会反感的:我明明痛啊!妈妈是怎么了,为什么这么不在乎我?

必要的关心和关爱,其实可以让孩子更快地止住哭泣,并坚强起来:因为他的情感已经得到了承认,他知道你的疼惜,也会用自己的坚强来回报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2
父母是人不是神。当父母有情绪,‘和善而坚定’的一种方式是,先平静自己的情绪,用尊重自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等平静了自己的情绪后,稍后找孩子沟通。
儿子三岁,九月份刚上幼儿园。
一天,他很兴奋的跑过来。“妈妈,我喜欢你,你喜欢我吗?”我当时忙着用电脑,纠结自己工作上的事儿,于是,头也没抬的说:“嗯,当然,我很喜欢你。”儿子来了一句:“妈妈,看你脸上的表情!”我惊觉。于是,转过身来,认真滴看着儿子的眼睛,充满爱意地说:“妈妈好喜欢好喜欢你哟~~来抱抱~~”Mua~儿子不仅给了我一个大拥抱,而且亲了一口,心满意足的跑走了……
我突然想起了儿子和小伙伴之间的一个互动。
儿子和东东在小区里玩,东东先是爬了双杠,又去爬云梯。儿子站在下面喊:“你先是爬这个,又是爬那个!怕那么高,跌下来会把头摔破的!”他口里表达的是关心,但是语气和行为让东东接收到的是指责,然后,东东下来动手打了他。东东的妈妈和我进入了教育模式。东东妈妈教孩子遇事不能动手,我教育孩子则是“好好说话”。
“好好说话”,意味着,你的爱和信息准确被对方捕捉到。说起来简单,其实还挺不容易的。
我印象中有过那么几次,要出门,时间紧迫,而穿衣服的时候孩子各种不配合,我焦躁愤怒的大声和孩子说话:我们没有时间了,来不及了,你赶紧配合一下,把衣服穿上好不好?!孩子哇哇大哭,我则心烦意乱。最后孩子还是来哄我:妈妈你不生气了好不好?我说我没有生气,我只是很着急,妈妈很爱你。孩子却委屈地控诉我:“可是你很大声凶我了!”学习心理学专业的我,突然就想到了一个母婴试验。妈妈用温和的充满爱意的表情和婴儿说话,婴儿很开心和父母互动;当妈妈换了一种表情,用严肃、冷漠的表情和孩子说话,则孩子感到不安想逃离。这个时候,孩子接收到的最直观的信息就是你的表情和语调,至于你说的内容,他已经接收不到了。
其实,孩子的语言模式也是在模仿大人。作为一个妈妈,我在反思,如何和孩子更好的对话?
尊重感受比讲道理更重要。
当说“我喜欢你”的时候,我的感受是焦灼,随着爱语传达的是我的不经心。孩子的感受是你的喜欢好像干瘪瘪的,似乎,一个大大的拥抱,一个欣喜的语调更能感受到爱的存在。
当我们表达关心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尖叫、训斥和指导。“小心!”“那边太危险了,不要过去!”“要讲卫生,吃了脏东西会肚子疼!”其实父母的感受是担心和恐惧。孩子的感受呢?或许他感受到的是,一个高高充满了威压的身躯,一副表情狰狞的脸,以及充满了严厉的带点尖锐的语调。这是爱的样子吗?好像和小时候感受的愉悦不一样。他或许感到有点害怕和恐惧。
当我们忽视感受,只讲道理的时候。发现,效果太让人挫败,苦口婆心并没有换来想要的结果。以前经常说“良言逆耳利于行”,好像良言一定要逆耳才更能印证自己的忠良。然而,事实上,我发现身边当孩子上了10岁以后,家长的忠告、指责、命令、威胁……会越来越失去力量。或许,是因为这种不尊重对方的沟通方式带来的是紧张的、充满敌意的感受,随着孩子力量的增强,他用不恰当的方式去反击,直至进入父母认为叛逆的青春期。
和善而坚定的态度,更好的传递爱。
现如今,畅销的育儿书籍中有一本《正面管教》,其根本所在正是提倡的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在和孩子的相处中,专断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娇纵的方式则缺少坚定。
父母是人不是神。当父母有情绪,‘和善而坚定’的一种方式是,先平静自己的情绪,用尊重自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等平静了自己的情绪后,稍后找孩子沟通。
第一步,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并用“是吗?”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比如,当孩子摔跤的时候,你会说“没事没事”还是会尊重孩子的感受?疼痛是孩子的感受,或许,你问问孩子哪里摔疼了,替他呵一呵,揉一揉更能安慰到孩子。第二步,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让孩子感受到你确实是理解他的感受的。这时候,是同理心的表达。我知道摔一下是很疼的,我曾经也摔过一跤,疼的哇哇大叫。第三步,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的倾听孩子的感受,孩子也会认真倾听你的感受。当看到孩子做一些危险的举动时,其实我很担心,我吓坏了。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当孩子需要你的建议的时候,你可以适当的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怎么样才能避免摔跤呢?即使是一个三岁的孩子,应该也会有自己的理解吧。
更好的传递爱,从改变自己做起吧!言传身教的影响,比口头教育更有力量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