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轶事崇祯皇帝之死毁了江山

如题所述



导读:崇祯十五年,明朝在夏天被推翻的时候,皇太极给崇祯皇帝写了一封长信,信中皇太极表示愿意讲和,但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改变明朝的命运。这个可敬的崇祯皇帝就这样断送了唯一翻身的机会,甚至断送了自己的人生,断送了自己的国家。


网络图


据说皇太极与崇祯皇帝谈判之事被兵部尚书陈新甲误传,群臣上书弹劾陈新甲私议及条款。迫于压力,崇祯皇帝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陈新甲身上,勒令他悔改,然后处决了他。直到亡国的最后一刻,崇祯皇帝才意识到“争辽不宜,议和宜。”可惜没用,战败无法挽回。


事实上,在与后金的军事对抗中,明朝并没有看到媾和的好处,多次主动媾和,却又多次破坏和平,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这是一个奇怪的结局,也是诸多因素的必然归宿。


首先,明朝朝廷缺乏和平的大环境和氛围。明朝始终没有创造出和谈的必要条件。朝野一直坚信侯进是国贼、凶匪,必须斩草除根,一网打尽。和谈者被斥为“忘国”、“损威辱国”、“咒师养匪”,后患无穷。在这样的氛围下,所有主持和谈的人都声名狼藉:袁崇焕被谴责“通敌谋财”;钱龙喜“串谋支付本金”罪长,不可饶恕;陈新甲在与清朝和解的事件曝光后被杀。这种对和谈的攻击和反对持续了很长时间,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任何讨论和主张都很难顺利进行。


网络图


其次,明朝大多数政治家在和平问题上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们以为和平是明朝对后金的施舍和馈赠,对方不得不臣服,永远放不下中国大国高于一切的架子。明朝第一次与后金媾和时,袁崇焕的“恭敬顺从,三步一叩,如当辽东赏赐,上书称大人”令人十分欣赏和陶醉,继而误以为是皇太极示弱而乞休,想借机“制其死命,使其不能再逞天下”。


第三,明成祖犹豫不决,出尔反尔,含糊其辞。天启皇帝曾称赞袁崇焕“用兵有信,操纵得宜,深慰吾心。”袁崇焕被攻击被免职时说:“袁崇焕一谈钱就犯了大错。”崇祯皇帝更惨。他最初谴责“袁崇焕的嘱托不管用,专搞欺骗和隐瞒”。然后他认为自己“诱敌求和”,被判死刑后“以报仇为志”,一味反对与后晋媾和,禁止朝臣与后晋的一切往来。


所以陈新甲和大清虽然讲和,但完全是崇祯皇帝直接指挥的。但和平之事泄露后,崇祯皇帝为了挽回面子,立即变脸,以“杀人辱我族”的罪名将陈处死。虽然面子保住了,但是理解、辩论、和解的大门又被关上了。在这个大门的另一边,皇太极是有和谈诚意的。他甚至初步划定了两国的边界。


网络图


崇祯皇帝的体面地位毁了他的国家。如果崇祯立场坚定,能够和皇太极谈一次卓有成效的和平,无疑是一个改写历史救国的好机会,但却因为崇祯皇帝的可敬立场而草草收场。毕竟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永远不会回来。皇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