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战,运动战,游击战区别

急急急~~

阵地战和游击战、运动战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首先,阵地战必须有一个固定的阵地。在阵地战中,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守住自己的阵地,或是抢夺对方的阵地。

而所谓游击战是指:使用小股部队(少至几人,多至几百人,且组成比较复杂),在敌军后方活动的。它是分散游动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主动性、灵活性、速决性和流动性。

运动战则是正规兵团在较长的战线和较大的占区进行战役和战斗的外线快速进攻的作战形式。

其次,运动战往往需要游击战的配合,游击战辅助正规战并努力使自己发展成为正规战。运动战和阵地战又互不变换,这种联系在我军的发展史上有突出的表现。

在土地格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基于自身兵力的弱小,作战方式以游击战为主;在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执行“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仍然是以游击战为主,但同时也进行了像百团大战这样的运动战;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的战略方针,进行了大规模的运动战,最后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13
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这三种作战形式,前两种属于正规战,后一种属于非正规战。运动战,就是正规兵团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从事战役战斗的外线速决的进攻作战形式;阵地战,就是在坚固阵地或野战阵地上进行的防御作战,以及对坚固阵地或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作战;游击战,是分散流动的作战形式,也是一种群众性的武装斗争形式。三者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作用。运动战的特点是正规兵团、战役和战斗的优势兵力,进攻性和流动性,对于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改变战争形势和最后解决战争命运起主要作用。阵地战的特点是准备时间充裕、组织工作完善、作战持续时间长,对于抵御强敌进攻和攻克坚固筑垒地域之敌有重要作用。游击战的特点是较运动战更具有主动性、灵活性、进攻性、速决性、流动性,对于配合正规作战及弱小力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种作战形式是随着战争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尽管提法不同,但实际上都存在着这三种作战形式,它们是从攻防这两种基本作战类型中衍生出来的。
  毛泽东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批判地汲取古今中外有关作战形式方面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创造性地发展子关于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的理论,巧妙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
  关于运动战。我军第一个成功的战例是1928年5月,红4军在草市全歼运动之敌1个团。1930年11月,毛泽东、朱德提出"诱敌深入"的方针后,我军运动战的规模不断扩大。到解放战争时,我军实施运动战的能力,已具备了较高的水平。在战争实践中,毛泽东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运动战的基本特征,而且在具体打法和机动方法上还创立了许多灵活多变的军事原则。例如,红军时期"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解放战争时期"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远距离包围迂回";抗美援朝时期的"战役小包围迂回,并与战术穿插相结合"等等。综观我军运动战的历史,可以看出,我军的运动战是在游击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实际上是带有游击性的运动战,直至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运动战才真正在形式、规模和正规程度上彻底摆脱了那种低级阶段的状态,达到了运用自如的程度,成为决定战争命运的主要作战形式。
  关于阵地战。由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特点是敌强我弱,这就决定了我军在建军初期,基本上不具备同敌人进行阵地战的条件。毛泽东曾指出:"防御的和攻击的阵地战,在中国今天的技术条件下,一般都不能执行,这也就是我们表现弱的地方。"(《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00页)然而,随着我军在战争中的发展壮大,阵地战逐步增多,抗日战争时期成为辅助的作战形式。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发展成为重要的和主要的作战形式,并在战争实践中,总结摸索了阵地进攻战、攻克大城市的经验和阵地防御战、坑道作战的经验,使阵地战的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于游击战。中国革命战争是在特殊国情的环境中和总体上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发生和发展的。我军不仅是靠游击战起家的,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把它作为我军的主要作战形式,成为我军的拿手好戏。毛泽东和朱德等革命家,在战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撰写了许多专门论述游击战争的文章和著作,把游击战上升到战略地位。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科学的重大贡献。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09
军队在相对固定的战线上 ,进行阵地攻防的作战形式。包括坚固阵地攻防作战,野战阵地攻防作战,城市和海岸、海岛的攻防作战等。

运动战运动战是依托较大的作战空间来换取时间移动兵力包围敌方,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运动战的运用归为这样一段话“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
阵地战、运动战属于正规作战,游击战属于非正规作战。
我军的阵地战是为运动战做准备寻找战机,游击战是运动战和阵地战的重要补充。我军的斗争原则是三者有机结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2-13
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三种基本形式,在中学历史教材中这些军事名词经常出现,正确理解这些军事名词,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党在各个时期所运用的战略战术很有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所谓游击战,是使用小的队伍,少至几人,多至几百人的队伍(队伍的组成比较杂),在敌军后方活动的。它是分散游动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主动性、灵活性、进攻性、速决性和流动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游击战理论和原则。这主要包括:①当革命力量弱小时,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是最好的斗争形式;②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游击战的基本原则;③游击战的基本作战形式是以袭击为主的进攻;④在一定条件下,游击战可以作为某个战略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②根据地是长期坚持和发展游击战必不可少的条件;③游击战很难独立解决整个战争问题,必须向正规战发展。 所谓运动战,是正规兵团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上进行战役和战斗的外线快速进攻的作战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所进行的运动战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①以运动战为基本作战形式时,须结合其他的作战形式;②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③主力兵团在广阔的战场上,实行大踏步的前进和后退,一切的走都是为了打,既反对“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也反对“有进无退”的拼命主义。阵地战有一个固定的阵地,阵地战中,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守住自己的阵地,抢夺对方的阵地。由上所述,游击战投入兵力少,队伍组成比较杂,规模小;阵地战和运动战则是正规兵团的大规模的战斗。所以,一般来说:在军事上就兵力的大小及其指挥的方式来说,运动战和阵地战,都属于“正规的作战”,游击战就属于“非正规的作战”。游击战和运动战最大的相同点就是以“动”制胜,而阵地战是以“静”制胜。运动战与阵地战,时常是互为变换的。如遭遇战,就是标本的运动战,但它一转到固着一地时,就变成了阵地战。如阵地战的阵地一被突破时,又变为运动战了。由此可见,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运动战往往需要游击战的配合,游击战辅助正规战并努力使自己发展成为正规战。运动战和阵地战又互不变换,这种联系在我军的发展史上有突出的表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基于自身兵力的弱小,作战方式以游击战为主;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执行“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仍然是以游击战为主,但同时也进行了像百团大战这样的运动战;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的战略方针,进行了大规模的运动战,最后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
第4个回答  2012-12-13
军队在相对固定的战线上 ,进行阵地攻防的作战形式。包括坚固阵地攻防作战,野战阵地攻防作战,城市和海岸、海岛的攻防作战等。阵地战是一种基本的作战形式。古代战争中,防御者常依托深沟高垒的要塞和筑垒城市抵御对方的进攻,迫使进攻者长期围城和进行强攻。现代战争中,防御一方通常纵深配置兵力,组织完整的防御体系,构筑坚固工事,结合反冲击、反突击等攻势行动,消耗攻方力量,阻止攻方进攻,为转入反攻和进攻创造条件。
 中国人民解放军所进行的阵地战,多有为运动战创造条件的特点,如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既直接保障锦州攻坚战,又辅助运动战。在未来战争中,阵地攻防作战将更加激烈、复杂。进攻一方为了摧毁对方的坚固阵地防御,可能使用常规火力或核火力,并进行化学武器、生物武器袭击,以坦克、摩托化部队的作战同空降兵的垂直包围相结合,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进攻;防御一方将依托坚固阵地,采取多梯队、大纵深的立体部署,强调攻防结合的火力运用,使阵地战符合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和防空、防炮、防导弹以及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袭击的要求。
运动战:运动战是一种军事作战方式,依托较大的作战空间来换取时间移动兵力包围敌方,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最早系统提出该作战策略及具体要义的是毛泽东。其中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内战期间广泛地采用这种作战方式。一些军事评论家将这种战术效果简称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1,这种作战方式一般被认为是战争双方(或多方)中实力较弱,对战场地形有了解的的一方采用的一种积极的进攻方式,一般而言,运用这种作战方式的部队通常会利用广阔的活动空间来转移军事力量,作战兵力经常昼夜兼程前往一个预定的战场进行埋伏,利用敌方分兵行动时,集结数倍于一个分队的力量展开包围战进行歼灭。换言之,运动战主要适合于地形复杂的战场。并且以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毛泽东曾将运动战的运用归为这样一段话“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2,运动战的主要达成的战略目的在于在大兵团多兵种合成运动当中寻求战机以期达到逐步甚至一次全歼敌重兵集团,在大规模运动当中消耗敌方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二战时期美国对日本本土的大规模空袭基本就是很好的运动战样板,在战略轰炸机大兵团运动当中打击日本工业基础设施,以期在运动当中逐步全歼和摧毁日本的工业能力,不断消耗其战争潜力。
与阵地战的区别
  相较于传统的防御方式,运动战显得更为灵活与主动,在地理空间传统上守方经常是依托防御工事进行消耗战,在战术上受制于工事的防御强度和敌军的反应战术,一般无法进行战术调整。而运动战摆脱了对防御工事的要求,经常利用放弃己方的工事作为诱饵引诱敌军移动到己方伏击圈内,并利用敌军占领地区后分兵前进的机会包围,由于运动战对初地理因素以外的条件适应性很强,一旦敌军发现自己的行踪,也可以尽快利用地形进行转移,被包围的可能性比阵地战要小很多。
与游击战的区别
  很多人认为游击战和运动战是一回事,实际上游击战与运动战各不相同,最大的区别是对战争的影响:运动战是利用大兵团伏击消耗有生力量的一种决战方式,对战场的形势有较大的决定性;而游击战则是小规模部队(一般远小於运动战所投入的兵力)的袭扰,一般多为主力决战前的战术性准备,对战局的影响一般不大。并且游击战本身调用的战斗力量很少,因而在机动灵活、时机选择上要比运动战方便很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