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纳自己是个废物的事实了,当我们谈接纳时,到底在谈什么

如题所述



“我接受我是废物的事实。”

这句话让电话那头的我措手不及。

这是我今晚接到的第三个热线电话。前两个不难,但这个开头让我一时大吃一惊。耳边传来的声音有着年轻人特有的结尾,像一个青春期的少女。她飞快地跟我打了个招呼,就甩出了开头那句话。

什么样的体验会让一个人说出这样的话?对人最初的好奇驱使我在没有自己固有认知的情况下去看待另一个生命,试图去了解另一个生命的轨迹。于是我轻声问:“听起来你经历了很多。你愿意给我讲讲吗?”

可能是我态度比较温和,对面的女生沉默了两秒,然后开始给我讲她的故事。

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

她叫小文,17岁,出生在阳光里。她小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死亡对任何一个家庭都会是沉重的打击。这样的创伤让她父亲开始酗酒,情绪非常不稳定。虽然没有家暴,但是辱骂、指责这样的冷暴力是小文在这个家里感受到的常态。

如果小文的人生是一部励志电影,那么她应该学会拔尖或者有一定的天赋,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可惜小文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是个普通人。她的长相很普通,甚至有点胖,胖到她爸爸侮辱她的时候会笑她以后嫁不出去。她是个废物。她学习成绩和运动也一般。

“我就像藏在海边的一粒沙子。我连丑和独特都做不到。”小文自嘲的一句话听起来好刺耳。

更糟糕的是,她还在努力工作。努力,但是努力的结果从来都只是让她感觉更差。

“我看了一些文章说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所以我也要接受自己是个废物的事实。”小文的声音听起来很微弱,像是对我说的,又像是对她自己说的。

我开始思考小文说的话。

“接受”是一个太常见的词。我们可以在充斥我们视野的各大自媒体文章中听到各种关于“接纳”的声音: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接受别人就是接受自己”

“接受是与自己和解”

接受吧,你将获得自由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接受?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所有的答案都趋向于同一个本质:接纳就是与自己和解,与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和解,与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和解。所以,接受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行为。

当一个人处于“接纳”的状态时,他才是真正地向世界敞开了自己。这种真实的状态就是生命起源的力量。这个时候,他的内心会感受到平和、安宁、喜悦,这是我们谈论时所向往的。所以,悖论来了——。当一个人处于“接受”的状态时,还谈什么“接受”?他不会的。就像水中的倒影,从远处看,似乎和现实没什么区别,但一旦触摸,也不过是“倒影”而已。

那么,当我们说“接受”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呢?我们说的是“接受”。而“接受”是“问题”和“困境”的孪生兄弟。

电话那头的小文继续说道,“我好疼.为什么只有我的生活是这样的?我找不到我存在的意义.没办法。”她的声音甚至有些颤抖。

是的,因为“问题”让我们太痛苦,却无法直接解决,所以我们想尽办法逃避“问题”本身。当逃避成为一种奢侈,“接受问题本身”似乎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这是一场紧迫而近乎绝望的斗争。

小文的那句“我接受自己是废物的事实”我不做评论。——即使我的内心渴望安慰她,同时,我的自我意识也告诉我,安慰本身是多么苍白无用。它只是我对抗焦虑的武器。

最后,我选择回应她的挣扎:“你那么说,是不是觉得解脱了?”街对面突然一片寂静。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听到她轻轻地说,”.不,我觉得更痛苦.为什么我什么都接受了还这么惨?”接着是低沉的抽泣声。

我默默叹息,是啊,人如何通过承认自己痛苦的现状来获得解脱?只是一种妥协,一种无奈。

适当的协商和灵活性是重要的,但它们不是妥协。主动协商会提高自我效能,而被动接受则会伴随着期望落空的痛苦。所有说“接受了你就自由了”的人,都太轻视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命力了。

活力,就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有破土而出的冲动。它是深深埋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颗种子。我们越感受到自己的局限和弱点,这颗种子就会越强大。

在人本主义取向的先驱阿德勒的理论中,“自卑”被视为所有人的共同属性。也许让很多人惊讶的是,阿德勒认为自卑也是人类一切斗争的根源。它不是个体软弱或畸形的表现,而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会促使我们去争取超越、成功、完美等美好的品质。

我们的弱点是使我们生于光明的土壤。

小文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酗酒的父亲,久违的母爱,恶劣的家庭环境,努力无效的庸才。

像我们所有人一样,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如此巨大和不可改变,以至于它们把我们留在一个黑暗的坑里,绝望和无助。

在此之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试图照亮这一片黑暗,但生命的无常最终在一次次的失败中熄灭了那些火花。

那些火花被称为“希望”。

即使看不到对方,我也能看到电话那头小文朦胧的眼神,那应该是对生活的向往。

如何给绝望的人“注入希望”?这也是心理咨询从业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有400多所辅导学校。但是,它们都不能代表客观真理,只能代表一种看待人类行为的方式。比如知名的精神分析学派更关注“问题”和“问题的形成”,但越来越多的后现代心理咨询学派开始关注“目标”和“未来”。例如,我个人最喜欢的焦点解决方案(SFBT)短期疗法就是其中之一。

想到SFBT,我对小文的困难感同身受,得到了她的合作同意,然后问了她一个关于SFBT“未来”的常见问题。

“如果我们今晚挂了电话,在你睡着的时候发生了奇迹,你所有的问题都会解决。你怎么知道明天会发生这样的奇迹?你的人生会有怎样的不同?”

“奇迹问题”是对“没有问题的生活”的描述。关于它的起源有很多理论,但毫无疑问,现在很多后现代心理咨询都在用它。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能神奇地让对方觉得很现实,同时只通过语言的描述就能体会到奇迹发生后的情况。

听到我的问题,小文明显愣了一下,我似乎看到了她迷茫的眼神。

是的,我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问题本身,因为问题本身就足够显眼,抢劫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注意力,让我们无法从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上分心。

".嗯,我会和我的朋友出去玩”犹豫片刻,小文有些不确定地说:“我和他们混的时间不太长,我怕他们不喜欢我。”

“你的朋友会发现你有什么不同?”我继续问。

“他们会发现我开始笑了,对吗?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他们经常说我是苦脸。”小文的回答渐渐流畅起来,有了她独特的结局。“那我就继续画。我已经很久没有画画了”

"你知道吗,我以前其实想成为一名插画师."

“我以为我已经忘记了这个梦,但它竟然出现在我刚刚想象的画面中。”

小文开始给我讲她的爱好,她觉得痛苦的时候安慰她的事情,她从来没有提起过的事情。对面的声音听起来像变了一个人,清新而愤怒,像清晨的露珠。

小文开始把自己当成幸存者,而不是受害者。渐渐的,另一个人出现在我面前,——,一个用自己独特的智慧帮助自己活下来的女孩。

你可能会惊讶于想象力的力量。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天赋,但更重要的是方向。

如果你想离开一个地方,你可以乘出租车去。司机问你:“你想去哪里?”你回答说,“滚出去。”我觉得司机和你都会无所适从。但如果给了具体地址,哪怕只是一个方向,你和司机都会为接下来的行程行动。

期待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这是SFBT的重点:目的地和路径。

其哲学来源之一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概念。SFBT认为,聚焦于“问题”的语言游戏通常聚焦于那些被认为是永久的否定和过去的语言;相反,SFBT计划的语言游戏将更加关注积极、有前途和面向未来的语言。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承认问题的存在,更加关注“建设未来”的语言,参与语言游戏的人就会开始相信正在谈论的是真的。

SFBT的另一个重要哲学观点是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世界。构建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发生在我们的“大脑”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重构自己的故事。

小文的故事只是无数故事的一个缩影,但无论哪种问题单独存在。每个艰难的故事背后都有挣扎,每个挫折背后都有坚持,每个不幸背后都有生存。

当你在努力探索自己的困境,却依然动弹不得的时候,当你看清了黑暗的面孔,却又无能为力的时候,你还能做什么?

维特根斯坦也有一句名言:“凡是能说的,都能说清楚;任何不能谈论它的人都应该保持沉默。”

当我们开始谈论接受,接受就变成了接受。

当我们开始谈论接受的时候,问题就变成了事实。

我们不必谈论——的接受或不接受,因为接受和不接受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着光,在阳光下出生。

“如果今晚你睡着的时候发生了奇迹,明天你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注:本文小文案例为虚构,真实热线来电者和来访者受伦理保密原则保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