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

如题所述

一、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小学阶段,这些良好的习惯主要包括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礼貌诚信、虚心自强、阅读书写、勤劳操作等方面的习惯。

同时这些良好的习惯与当今社会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是一致的。

大量事实表明:一个人的一些行为习惯,是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形成的,错过该年龄段再加以培养或矫正,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施教的最佳期,教师要紧紧把握这个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明礼貌等习惯,这对他们现在的身心发展有利,并使他们终生受益。

二、法制教育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还要加强法制教育。小学必须重视法制教育,让小学生从小学好法律,掌握法律知识。这已是教育战线当前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活泼生动,求知好学,花季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这是纯真可爱而富有理想的一个群体。一些家长把自己的孩子穿着漂亮,吃有营养,身强体壮作为健康的全部内涵。

世界卫生健康宪章中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完善状态。这就将健康的内涵深化,其要素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道德健康。

我国心理卫生专家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个人心理状态自我感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强,能发挥更大的心理能量;二是指个人没有心理疾病。

然而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3万名中小学生心理状况的科学检测发现,32%的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又据某心理测检组检测,只有43%的中小学生自认为朝气蓬勃的,27%的学生认为有心理问题。由此可见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确实存在问题,已是不容回避、不争的事实。

四、安全教育

“安全第一”,这是大家的共识,一切漠视生命的态度和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学校教育把安全放在头等位置也是必要的。

五、文明礼仪教育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至关重要。

扩展资料:

具体措施:

爱心是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宝。

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克服小学生的心理障碍,重要的是老师要有一颗爱心,以炽热的母爱之心,满腔的热情,出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去教育他们,以母爱的温情去感化他们,以诚挚的情感去启迪他们的心灵。

因为有爱心就有高度的责任感,勤于观察留心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发现那些属于心理引起的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分析其原因,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给予疏导教育。如有的学困学生幼小的心灵上就沉淀着太重的负荷,心理脆弱,感情上受到压抑;

有的学生因家庭不和缺乏应有的温情爱抚,使之形成孤僻的性格;有的由于学习成绩差而旷课逃学,自暴自弃。这就要我们老师对这些学生倾注更多的关爱。

以真诚的爱子之心去关怀呵护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尊敬,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陶冶他们的情操。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塑造他们的心灵,开发他们的智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