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史记和战国策中两种不同的说法?

如题所述

《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汉代《史记》写道“益让帝禹之子启。”

马迁记述的是益主动禅让给了启,而战国策记载,启暴力夺位。这个根据当时的历史特点来决定的。因为战国策的时代离夏朝应该也有2000年左右,史记比战国策更后。

‍‍关于禅让制也是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的。儒家主导的看法就是上古君主都很贤明,会选择有能力的继承者,而竹书纪年则表明禅让制就是上古的政治斗争。

如果禅让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自然禹改禅让制为世袭制也不是多大的罪过,反而让社会避免了高频率的政权交替。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02
因为启的时代离战国和西汉(司马迁的时代)已经很远,战国诸子为了附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观点,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改造也是非常有可能的。“禅让说”和“争位说”都可见于战国文献(如《孟子·万章》有关于尧舜“禅让”的说法、《庄子》有“黄帝欲让天下于许由”的说法,西晋出土的战国魏史书《竹书纪年》有“益干启位,启杀之”的说法。)换句话说,其实在战国时代已经有出现关于“禅让”是否真实的质疑。

而个人认为,“禅让”确实不太现实。
所谓的天子之位,在远古时代实质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因此部落联盟首领位置必须是以优势部落为前提的,不然怎么去领导联盟内的其他部落?联盟内各部落实力的消长是天子位在不同部落相互更替的根本原因(姜姓的炎帝部落、姬姓的黄帝部落、妫姓的虞舜部落、姒姓的夏后氏部落等等),大禹治水,治水是一方面,关键是治水之后夏后氏部落势力依附河流水势的迅速延伸和发展,这也就能理解两个问题:①禹统御四方的范围和规模远比尧舜时期要广大和深入,甚至有铸九鼎以象九州的传说;②禹去世以后夏后氏的势力范围依旧广大,因此四方牧守仍旧以夏后氏的继承人启为联盟的首领。
在此需要补充一点的是,所谓的私有制早于启继承大禹以前(甚至在黄帝时代)就应当存在了。益和启的相争(或者说启继承大禹),不应简单地视为是王位的争夺,而应该从部族发展的角度去考量。
第2个回答  2020-08-02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指明了一点,从禹开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对于当时来说,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轨迹。
然而围绕史记和战国策的不同说法,个人有些理解。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写的,可能在一定程度有含沙射影,但是也不能否定其属事实。而司马迁的记载,也无法判断真实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