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3.1415926-3.1415927之间)的是(

如题所述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3.1415926-3.1415927之间)的是:祖冲之。

一、祖冲之简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祖冲之出身范阳祖氏。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二、圆周率符号

圆周率符号为π,取自希腊语“周围—πúρωαπó”的第一个字母。1706年,威尔士数学家威廉·琼斯(Wiliam Jones,1675—1749年)引入了符号π代表圆周率。

圆周率的简史

一、实验获取阶段

公元前950年前后,基督教《圣经》中最早记载了圆周率为“3”,巴比伦、印度、中国等也长期使用这个粗略而简单实用的数值,约公元前250年,古巴比伦的一块石碑上写着,圆与它的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之比为1:0.96,这意味着圆周率的值为3.125。

中国的刘徽提出的“圆径一而周三”曾广泛流传,《周髀算经》中,就记载有这一结论,木工师傅有两句从古流传下来的口诀“周三径一,方五斜七”,意思是说,直径为1的圆,周长大约是3,边长为5的正方形,对角线之长约为7。

二、割圆术的应用

割圆术是中国数学家刘徽提出的,他是中国最早运用科学方法计算值的人,在263年前后,他就用此方法得出=3.14,后人称之为“徽率”。

割圆术仅用内接正多边形就确定出了圆周率的上、下界,比阿基米德同时用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的方法简捷得多,割圆术中刘徽提供了一种精加工方法,他将割到192边形的几个粗糙的近似值通过简单的加权平均,获得具有4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3.1416。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