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人负能量大的时候,给别人来带的都是负面情绪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查德·怀斯曼说过:年轻人中兴起的“丧文化”是对正能量的一种对抗,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生活中,那些只接受正能量的人其实很可怕。
在我们平常的认知里,一个满怀正能量的人心理状态通常很健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这种人可以快速走出逆境,也更容易获取成功,这正是正能量的魅力所在。
所以生活里,不少人都有向往“正能量”的倾向。
例如,在失败时不断告诉自己: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能灰心,要笑对挫折。身边的人也会给予我们鼓励。
在自身和他们的鼓舞下,面对失败、生活受挫的人仿佛真的重新振作起来了。
实际上,你不过是被假象骗了而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凯利·麦格尼格尔(Kelly McGonigal)提出,做一个“正能量”的人,拼命抹去生活对自己的压力,反而会影响心理健康。
这是与大众认知完全相反的言论。
“正能量”不是一种可以消除负面情绪的力量,它反而会成为伤害你的元凶。
Kelly认为,“正能量”并不是真正消除你的负面情绪,而是对消极情绪的躲避,人们通过不停给自己灌输要“乐观”的鸡汤,来反抗负面情绪。
其实这种正面、积极的情绪出现的原因是人们恐惧负面情绪带给自己的消极影响。
但人们在试着避免这种消极影响时,往往会带来新的问题。例如并没有走出困境,但还是要坚持在已经摆脱负面情绪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这样的话,尽管他们想着要“积极乐观”,可心中的苦闷却一点也没缓解。因为他们不想让负面情绪带给自己压力,这种内心深处的惧怕会让人焦虑。
她认为,想要用“正能量”对抗负面情绪的人,会在过程中遭到更大的伤害。
并且这种方法不一定有作用,因为负面情绪往往是强大的。如果想通过自我鼓舞去对抗它,自己会消耗大量精力,使得自己解困状态更差。
怎样正确面对压力?在压力面前顺其自然。Kelly认为,一个人完全走出负面情绪的方法,不是让自己看起来是个充满“正能量”的人,而是坦然看待负面情绪带给自己的改变,分析负面情绪的成因,从可以人为改变的因素方面入手,尽可能标本兼治。这个方法里人们并没有多少复杂的情绪变化,所以随着困局和压力源的释放,负面情绪反而会很快消失。
当你冷静面对压力时,就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立场,更加客观地认识真实的自己,同时也会从这个过程里找到缓解压力的方法。
这个结论和临床心理学广泛应用的森田疗法(Moritatherapy)很相像,他们的中心思想都是“顺其自然”,意思是不要和负面情绪负隅顽抗,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本质就是不对患者给予心理疏导,要让患者自己感受压力带来的苦痛,帮助患者寻找压力源,一同探讨可能的释压举措,在经历过这些后,病人会自己慢慢调整过来。
通过森田疗法,很多强迫症,抑郁症的患者病情都得到了缓解,这个方法比传统的心理疏导效果更好。
当你面临压力时,身心将会处在一种格外煎熬的状态,有些人在进入这个状态以后拼命想摆脱这种状态,可是效果甚微,在这种时候,转移注意力就成为了一种相对有效的方法。
如果你想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做斗争,那么你一定会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在这种聚精会神的状态下,压力对你的心理干扰会增大。
我们发现,如果我们硬逼自己不去回忆一件可怕的事时,那件可怕的事反而会给你留下更深切的印象。
所以,这时候最优的应对方案是发散你的思维,忽视压力和焦虑,将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其他你感兴趣的事上,这样,我们潜意识中对压力的关注就会减少,焦虑感也会变轻。
回归最初的论点,前文所说的远离生活里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人,着重说的是我们要同等关注负能量的正面影响,生活里不少充满正能量的人其实活得很“虚假”,他们其实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开心。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正常情绪的,接受负能量是恰当的生活方式。通常习惯性以“正能量”示人的人,很可能是有负面情绪接受障碍的人,一旦情绪崩溃,更容易做出有悖常理的事儿。
假使你总想靠着“正能量”去和压力做斗争,那么你很容易越陷越深,如果你懂得利用顺其自然去面对挫折,自然会脱离生活的阴影。
我们应该学会合理的释放自己的压力,而不是一再利用“正能量”来伪装自己。接纳是放下的开始,空杯是满血的前提,消极是阳光的滤芯,未来的你才会越活越人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