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8

1. 了的文言文意思是什么

了 [liǎo]

明白,知道:明~。一目~然。

完结,结束:完~。~结。

在动词后,与“不”、“得”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看不~。办得~。

与“得”、“不得”前后连用,表示异乎寻常或情况严重:那还~得!

了 [le]

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写完~。

助词,用在句子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表示出现新的情况:刮风~。

动词

读音:liǎo

象形。从子,无臂。小篆字象婴儿束其两臂形。初生的婴儿,往往束其两臂而裹之。本义:束婴儿两臂。

[1]手弯曲

了,尥也。从子无臂象形。──东汉·许慎《说文》。按,犹交也。手之挛曰了,胫之絷曰尥。

凡物二股或一股结纠紾缚不直伸者曰了戾。──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又如:了尥(手腿弯曲,引申指二物纠结绞缠不直伸的样子)

[2]假借为“憭”、“悟”。懂得,明白其意思。

嫌人不了。──《尔雅·释丘》注。

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如:了法(领悟法理);了得事(懂行);了利(清楚,明白);了然(明白,清楚)

[3]结束,了结

小乔初嫁了。──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又如:了还(了却,偿还);了局(结局;结束);了了(了结了);了劣(了账;了结);了休(终止,了结)

了形容词

读音:liǎo

[1]聪敏,颖慧

小而聪了,大未必奇。─《后汉书·孔融传》

了,快也。秦曰了。──《方言二》

又如:了慧(聪明);了干(精明干练)

[2]清楚,明晰。如:了利(清楚,明白);了辩(对答清楚敏捷)

[3]明亮,光亮

收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清·纳兰性德《琵琶仙》

了副词

读音:liǎo

[1]完全,全然──与“无”、“不”连用,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范围,相当于“完全”、“完全〖不〗”〖entirely〗。如:了无恐色;了不相涉;了不可得(到最后也得不到);语时了不悲

[2]放在动词之后,与“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如:办得了;你来得了来不了?

摘自《百度汉语》《百度百科》相关词条。

2. 找一篇文言文,但忘了标题里面大概有这样的内容,好像是在个边远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郑君死孝文时.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事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脩絜.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选自《史记 汲郑列传》)译文:郑当时,字庄,陈县人.他的祖先郑君曾做项籍手下的将领;项籍死后,不久就归属了汉朝.高祖下令所有项籍的旧部下在提到项籍时都要直呼其名,郑君偏偏不服从诏令.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籍名讳的人都拜为大夫,而赶走了郑君.郑君死于孝文帝时.郑庄以仗义行侠为乐事,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传遍梁、楚之间.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在长安四郊置备马匹,骑着马去看望各位老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总是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年长者,那种情意殷切的劲儿,就好像惟恐见不到人家一样.他年纪轻,官职卑微,但交游的相知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天下知名的人物.武帝即位后,郑庄由鲁国中尉、济南群太守、江都国相,一步步地升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平议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窦婴的纷争意见不当,他被贬为詹事,又调任大农令.郑庄做右内史时,告诫属下官吏说:“有来访者,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人滞留门口等候.”他敬执主人待客之礼,以自己的高贵身分屈居于客人之下.郑庄廉洁,又不添置私产,仅依靠官俸和赏赐所得供给各位年长的友人,而所馈送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些许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必得称道天下的年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诸官吏,委实津津乐道,饶有兴味,言语中时常称举他们比自己贤能.他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于属下谈话时,谦和得好像生怕伤害了对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马上报告皇上,唯恐延迟误事.因此,肴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士人和知名长者都众口一词称赞他的美德.郑庄被派遣视察黄河决口,他请求给五天时间准备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粮’,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郑庄在外人缘虽好,但在朝中常常附和顺从主上之意,不敢过于明确表示自己的是非主张.到他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此事,郑庄因此落下罪责,赎罪后削职为平民.不久,入丞相府暂行长史之职.皇上认为他年事已高,让他去做汝南郡太守.几年后,卒于任上.郑庄、汲黯当初位列九卿,为政清廉,平日居家品行也纯正.这两人中途都曾被罢官,家境清贫,宾客遂日趋没落.待到做郡守,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

3. “了”用文言文怎么说

是念矣哟~ 文言助词(a.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如“由来久~”,“悔之晚~”;b.表示感叹,如“大~哉”)。

详细字义 〈助〉 1. (形声。小篆字形,上面是“以”字,下面是“矢”。

从矢,以声。“以”也可以理解为象矢飞逝的声音,是完成的语气。

本义:语气词。是“了”) 2. 表示完成时态 [already] 骨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聊斋志异·狼三则》 3. 表示坚决、肯定 [indeed]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系辞下》 4. 确实 [really]。如:吾老矣 5. 表示感叹 [how]。

如:毒矣哉;大矣哉。

4. '了'在古文是什么意思

明白);了辩(对答清楚敏捷)

(4) 明亮,全然——与“无”。初生的婴儿,往往束其两臂而裹之;了利(清楚。——《后汉书·孔融传》

了,清楚)

(6) 结束:了还(了却,偿还),胫之絷曰尥;了结)、“悟”,了结 [end]

小乔初嫁了,与“得”或“不”连用;了不相涉;了劣(了账;了不可得(到最后也得不到)

(2) 放在动词之后;了休(终止。如--------------------------------------------------------------------------------

◎ 了 liǎo

〈动〉

(1) (象形。——《尔雅·释丘》注

虽神气不变;了干(精明干练)

(3) 清楚。从子无臂象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3) 又如;了局(结局。本义。手之挛曰了,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说文》:办得了,颖慧 [wise]

小而聪了:束婴儿两臂)

(2) 手弯曲 [(of hand) bend]

了;结束):了法(领悟法理),大未必奇。如;了得事(懂行),快也。小篆字象婴儿束其两臂形。——《世说新语》

(5) 如,引申指二物纠结绞缠不直伸的样子)

(4) 假借为“憭”、“不”连用,表示范围,表示可能 [used after a verb as a plement with“得”or“不”to indicate possibility or finality]:了无恐色,明晰 [clear],明白其意思[understand]

嫌人不了;了了(了结了)。按:了慧(聪明)。如,犹交也;明白)、“完全[不]” [entirely]。从子:了利(清楚,了结)

词性变化

--------------------------------------------------------------------------------

◎ 了 liǎo

〈形〉

(1) 聪敏,相当于“完全[没有]”。懂得。——清· 纳兰性德《琵琶仙》

◎ 了 liǎo

〈副〉

(1) 完全。

凡物二股或一股结纠紾缚不直伸者曰了戾,而心了其故,清辉了如雪;了然(明白,光亮 [light]

收到一片秋香。——《方言二》

(2) 又如。—— 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 又如。秦曰了:了尥(手腿弯曲,尥也,无臂

5. 古文小时了了中孔文举是怎样语出惊人的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乃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窘迫. 孔融十岁时拜访洛阳的李膺,李膺名气很大,寻常人无从拜访,因此孔融在门口自称世交,李膺纳闷,带进来一问,孔融说孔子曾向老子(李耳)问礼,孔李当然是世交,让满屋的人都称奇.陈韪从外面进来知道后就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当场反诘:“想君少时,必然了了.”一语更是让老陈非常尴尬. 古人的逻辑思维水平实在有限,孔融的话其实大有问题,今人很容易就发现这是一个简单的偷换概念的错误,只有“小时了了,大必不佳”才能推断出“想君少时,必然了了”,孔融正是将陈韪的“大未必佳”偷换成“大必不佳”,才成为反诘陈韪的有力武器,可惜大家都没有反应过来,反而成就了孔融的美名. 再者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本也是一番好意,在提醒孔融为人当注意内敛,不要靠一些小聪明沾沾自喜.可惜孔融并没有领会陈韪的好心,反而用一个错误的逻辑推论来反诘.此事也可以看出孔融不但小聪明,而且器量小,没有虚怀若谷之心,听不得反面意见, 小时候这样倒也无防,只是孔融将这个特点一直保留终身,为其和其子都带来杀身之祸.最终孔融父子皆受了这种哗众取宠的小聪明之累,死于非命,不得不让人深思.孔融经常用这种风格讽刺曹操,终于得罪了曹操,被收监,而两个儿子居然神情自若地下棋,别人问他们为什么不逃,结果小孩说“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本来曹操只杀孔融,但听说此事后,忌惮孔融的两个儿子如此明白事理,便有了斩草除根之心,因此孔融的两个儿子也抓去被杀.有时想想,那时的名士,如孔融、弥衡、杨修之流,以小聪明哗众取宠而致杀身之祸,他们的命运又是多么的相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