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辩证法的四大世界观以及方法论

如题所述

联系观: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方法论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方法论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我们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原理、方法论
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要求我们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与部分是辨证统一的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3)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功能及变化甚至会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 (4)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强调整体的原理、方法论
(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3)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7、强调部分的原理、方法论
(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2)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3)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8、系统优化的方法
要求(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2)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3)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4)我们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观: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 法 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①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矛盾观:
1)矛盾的含义及其意义:
矛盾是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看对立,又要看统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2)矛盾具有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

(3)矛盾具有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过程各有不同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
方法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以下说法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抽薪止沸。
入乡随俗。
量入而出。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体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事物矛盾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科学的工作方法)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注:主次矛盾运用于如何做事情。

①相互区别: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②相互联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统筹兼顾。

(6)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主次方面运用于如何看问题。

①相互区别: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对立: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区别,相互排斥。
②相互联系:
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擅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事物的本质。

(7)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共同的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辩证否定观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是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错误倾向】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创新的社会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辨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错误倾向】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方法论】要求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原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方法论】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就必须变革生产关系,调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方法论】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并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1)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错误倾向】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7-06
联系,发展,矛盾,辩证的否定与创新
第2个回答  2016-01-16
  1、问题中的提法有误,辩证法本身只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谈不上有四大世界观。
  2、关于辩证法。
  ①定义。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原意是指在辩论中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的方法。“辩证法”这个术语,在哲学史上曾在各种不同意义上被使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含义。
  ②特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③三大规律。辩证法三大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辩证法规律只有三个,它们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尽管辩证法的规律都是从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来的,但是这些规律完全与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相一致,因此它们都是具有 的客观规律。
第3个回答  2016-01-15
包括的价值观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历史唯物主义。
具体来讲:
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既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