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东亚的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韩国的传统节日。 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之际,中秋节如约来临。深邃夜空中那一轮皓月,给人无尽的遐想;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美丽的神话传说,更令人浮想联翩。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按照中国的农历,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八月十五在秋季中间,故谓之中秋节。中国古代历法把处在秋季是间的八月,称为“仲秋”,所以中秋节又称“仲秋节”。“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夏官·大司马》,而据中国最早的岁时专著《荆楚岁时记》所载,在南北朝时还没有“中秋节”的概念,中秋成为节日大概在隋唐之时。 佳节中秋,圆月当空,令人想起那些美丽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是最动人的传说。汉代《淮南子》最早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汉代张衡的《灵宪》也记有此事:“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上古传说中嫦娥被罚化身蟾蜍,终日捣药,在月宫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这故事到六朝发生了变化,六朝宋谢庄《月赋》有“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的诗句,可见嫦娥已不再是捣药的蟾蜍,而是置身于天帝宫廷中的素娥。 后代的文人墨客渐渐地把月亮地温柔美丽、恬静可爱想像成嫦娥的形象,嫦娥化蟾的传说便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蟾蜍捣药也变成了玉兔捣药。于是民间出现一种供玩耍的“兔儿爷”。“兔儿爷”用泥土做成,肥耳着色,有些还描金。粉白色兔脸,穿金黄色盔甲,身披战袍,左手抱臼,右手拿杵,背插伞或旗帜,底座为虎、鹿或莲花等。成品五颜六色、形态各异,惹人喜爱。 唐代诗人李白《古朗月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关于月亮的种种引人胜的传说: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去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则演绎出吴刚伐桂的故事:“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砍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因此后人又称月亮为桂月、桂轮,月宫为桂宫,科举中第喻为“折桂”,“蟾宫折桂”,并演化出赏桂、饮桂花酒的习俗。 祭月赏月,是人们在中秋节举行的隆重的庆祝活动。古制就有春季早晨祭日,秋季夜晚祭月的礼制。赏月风俗于汉代形成,相传汉武帝曾建造“俯月台”用来赏月,名叫“眺蟾”,俯月台下又有“影娥池”,来映现台上宫娥嫔妃和天上的明月,影入池中生动如画,似仙女在赏弄明月,这便是赏月、玩月之始,流传到唐代已蔚然成风。据载中秋之夜,唐玄宗与杨贵妃临太液池望月,还盛会“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夜游月宫时所得天上名曲,有诗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