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的前身

如题,可以复制,要详细

复制来的:蒙古族的前身蒙古部落是古老民族室韦的一支,在唐代称为“蒙兀室韦”。原居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东南部,八世纪时,西迁到今蒙古的鄂嫩河和克鲁伦河流域,属唐朝设立的燕然都护府管辖,后又先后臣服于辽和金。蒙古部进入草原以后,以游牧为生。至十二世纪中期,蒙古部已能制造铁器,部落内部已出现贫富分化现象,并逐渐形成为阶级。“那颜”(官人)等部落贵族发展成为奴隶主阶级,依附于那颜的“那可儿”(亲兵)也属于奴隶主集团。他们通过对外掠夺战争,拥有众多的牲畜和其他财富,并将俘虏作为“李斡勒”(奴隶),公共牧地也为他们所霸占。一般牧民(哈喇楚)逐渐变成部落贵族的属民,要向贵族纳贡、服劳役、兵役,有些牧民还因无力偿还债务,沦为孛斡勒。当时,蒙古草原上除蒙古部外,还散处着近百个大大小小的部落,其中较大的有塔塔儿(鞑靼)、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等部。塔塔儿在十一世纪已组成部落联盟,最为强大,所以史书常以鞑靼作为草原各部的通称。蒙古部和这些部落在发展的过程中,都积极向外扩张,互相之间亦不断发生频繁的掠夺战争,草原人民深受其害。十三世纪初,在南宋与金时战时合的争斗中,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蒙古急速扩展了其军势力量。蒙古在一瞬间,急风暴雨般地将全世界卷入了漩涡。而当时蒙古族的领导者就是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名铁木真,1162年生于蒙古部孛儿只斤氏族的一个贵族家庭。他幼年时,父亲被塔塔儿害死,家道中落,经受了颠沛流离之苦。长大后,立志振兴本族,利用各种矛盾,逐步壮大自己的力量,清除了各部的残余反抗势力,统一了蒙古草原。从此,“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通称,各部居民统称为“蒙古族”。成吉思汗建国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在鄂嫩河畔召开忽里勃台(大聚会),共同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于是,在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至大沙漠、北达贝加尔湖的广阔土地上,出现了蒙古历史上第一个军事奴隶制国家--蒙古汗国(也叫大蒙古国)。成吉思汗为了巩固统一,加强统治,打破了原来的氏族组织,实行了领户分封制,办法是把全国的牧民按地区编为十、百、千、万户,各设长以统领之。万户长和千户长由成吉思汗直接分封。当时木华黎等四人被封为万户长,九十五名开国功臣被封为千户长,每人都领有大小不等的封地及封地内数量不等的封户。封户平时畜牧生产,要向领主提供赋役,倘遇战争,要在领主的率领下作战。所以这种领户分封制实际上是一种军政合一的政体。为了加强蒙古的兵力和大汗的权力,成吉思汗还从贵族子弟和一部分平民子弟中,挑选身强力壮武艺精良的人组成一万人的“怯薛军”(护卫军),由成吉思汗直接统领。成吉思汗还颁布了一部法典,叫做《大札撒》(“札撒”,法之意),以维持正常的统治秩序。他还设置了司法官员“札鲁忽赤”(断事官),专门处理诉讼案件。蒙古部原来没有文字,1204年,铁木真战胜乃蛮部后,俘虏了乃蛮部掌印官,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命令他用畏兀儿文字母拼写蒙古语,创造了蒙古文字。古建国后通行于全国,加速了蒙古社会的发展。蒙古汗国建立之后,就开始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向邻境发动频繁的战争,不断扩大蒙古汗国的领土。蒙古汗国前期曾多次向西方的中亚和欧洲进军。在蒙古向西进军时,于1209年到1211年,首先征服了原归附于西辽的畏兀儿人(高昌回鹘)。这时,曾被成吉思汗打败的乃蛮部首领屈出律西逃至西辽,夺了耶律氏的帝位,仍称西辽,继续与蒙古对抗。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将哲别率两万蒙古大军征西辽,屈出律被擒杀,西辽灭亡。从此,蒙古打开了入侵中亚、欧洲的通道,在几十年间,发动了三次规模的西征。第一次西征是从1219年开始,由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大军,分四路攻入中亚大国花刺子模,经过几年征战,于1222年灭花刺子模,占领了相当于今苏联中亚、伊朗、阿富汗的大片土地。与此同时,成吉思汗派哲别、速不台率另一支军队,北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渡阿速海峡,攻入今东欧俄罗斯境内,1223年,在迦勒迦河畔(今苏联日丹诺夫市北)大败斡罗思(俄罗斯)与钦察的联军,在班师东归途中,又降服了里海与咸海北面的康里国。至1225年,蒙古汗国已基本上征服了自中亚西至黑海东岸的广大地区。第二次西征是从1235年到1244年。当时成吉思汗已死,蒙古大汗窝阔台继大汗位,派拔都(成吉思汗长孙)和贵由、蒙哥等率军西征,灭了钦察,占领了里海以北地区。接着又攻占了俄罗斯,并侵入孛烈儿(波兰)、马扎儿(匈牙利)及奥地利等地。第三次西征从1253年到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成吉思汗四子拖雷长子)派旭烈兀领军西侵,攻灭了木刺夷(今伊朗境内),战败了黑衣大食(阿拉伯),攻陷巴格达和大马土革城,把蒙古汗国的势力扩展到了西南亚。在第一次西征之后,成吉思汗把新占领区封给他的三个儿子作为世袭领地。长子术赤封于钦察,据有花刺子模和康里国故地,建都萨莱(今伏尔加河下游),称钦察汗国(金帐汗国)。术赤死于1224年,该国后归其子拔都;二子察合台封于西辽和畏兀儿故地,初建都阿力麻里(今新疆伊犁北),称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封于乃蛮故地,即额尔齐斯河上游和湖以东地区,建都也速里(今新疆额敏),称窝阔台汗国。在第三次西征之后,蒙哥又将新占地区封给旭烈兀(蒙哥弟),建都低廉(今伊朗大不里士),称伊儿汗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汗国。它们同蒙古汗国乃至后来的元朝一直保持形式上的藩属关系,因此形成了历史上空前辽阔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但是由于它只是军事征服下的联合体,缺乏共同的经济、文化基础,各国建立之后,独立发展,因之很快成为几个不相统属的国家。但在元朝中期以前,元与各汗国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元帝国占领中原地区后皇位的争夺异常激烈,从第二代皇帝成宗(1295-1307年)死后开始,一直连绵不断,继续到元末。由1308到1333年,二十五年中换了八个皇帝,特别由1328到1333年,不过五年时间,则换了五个皇帝。成宗的太子德寿早死,成宗死后无嗣,皇后卜鲁罕与宗王明里铁木儿,议立世祖忽必烈之孙阿难答为帝。但成宗的两个侄子均掌兵权,一个是海山,在阿尔泰山镇守北边,另一个是爱育黎拔力八达,驻戍在怀孟(在今河南境内)。成宗一死,爱育黎拔力八达即赶至大部,自称为监国,随即迎立其兄海山为帝,是为武宗(1308-1311年)。而皇后卜鲁罕及阿难答、明里铁木儿等均被处死。<br><br> 武宗因爱育黎拔力八达助其即位,便封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武宗死,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1312-1320年)。据传武宗曾与爱育黎拔力八达相约,若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要立武宗长子为太子。但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之后,则立了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刺为太子。仁宗死,硕德八刺继位,是为英宗(1321-1323年)。英宗在位三年,被御史大夫铁失杀于南坡(在上都之南),史称“南坡之变”。铁失迎立也孙铁木耳(忽必烈之孙)为帝,是为泰定帝(1324-1328年)。泰定帝在位五年死(死于上都),大臣倒刺沙拥立太子阿速吉八于上都称帝(天顺帝,1328年),而留守大都的大臣燕帖木儿则发动政变,宣布拥立武宗的儿子。时武宗的长子和世瑓在漠北,次子图帖睦耳出居江陵(今湖北江陵县),燕帖木儿乃迎图帖睦耳至大部,二人商议立武宗的长子为帝。图帖睦耳先在大部即帝位,宣称准备让位于其兄和世瑓。当年(1328年)燕帖木儿军与倒刺沙军大战于大都、上都之间,战火遍布于古北口、紫荆关,卢沟桥各地,结果倒刺沙战败投降。于是和世瑓即在和林即位,是为明宗(1329年)。明宗即位后,立其弟图帖睦耳为太子。但图帖睦耳在迎明宗来大都的途中,便与燕帖木儿合谋,把他害死,称为“暴卒”,而自己复即帝位,是为文宗(1328-1332年)。以后文宗又害死明宗皇后,流放明宗长子妥欢贴睦尔于高丽,后又将其迁徙广西。文宗死后,太后卜答失里按照遗诏立明宗次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宁宗(1332年)。宁宗年仅七岁,在位四十三日夭折,太后卜答失里又遣人至广西迎接妥欢贴睦尔回来即位,是为顺帝(1333-1368年),此即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元朝末年的皇位争夺,造成元朝统治集团的四分五裂和政权的逐渐动摇,加上皇帝的昏庸、大臣擅权、经济危机,且元末天灾频繁,最终激化了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导致了元末的农民大起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6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以“蒙兀室韦”之名初见于《旧唐书》。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大部分人向西迁移,这逐渐河流和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语族居民相融合。语言受突厥语的影响向蒙古文字发展,经济生活也受突厥语族的影响,从游牧过渡到以游牧为主。

12世纪时,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当时与他们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贝加尔湖周围的塔塔儿部,住在贝加尔湖东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儿乞部,活动在贝加尔湖西区和叶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这3部都使用蒙古语族语言。另外,还有三个信奉景教的突厥贵族统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据回鹘汗庭故地周围的克烈部,其西的乃蛮部,和靠近阴山地区的汪古部。

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大致分为“草原游牧民”与“森林狩猎民”两类。第一类包括久住原地过游牧生活的突厥诸部,和后来迁入接受突厥影响,完成向游牧生活过渡的蒙古诸部;第二类是留居森林地带,主要从事狩猎的诸部。

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阶级对立代替了氏族的平等关系。富裕者从氏族中分离出来,成为叫作“那颜”的游牧贵族,他们占有众多的牧畜,握有支配牧场的权力,一些强有力的游牧贵族还在身边聚集一批称为“那可儿”的军事随从。一般牧民称为“哈剌出”,由原来有平等权利的氏族成员变为向贵族纳贡服役的依附者。还有因被俘掠或其他原因沦为奴仆地位被叫作“孛斡勒”的人。有人根据纳贡服役和人身依附现象,认为当时的蒙古社会性质是封建牧奴制;也有人根据俘掠他人为奴的现象认为是奴隶制。这两说还在讨论之中。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蒙古国的建立,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成的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这个国家统辖的漠南、漠北地区,概称为蒙古地区,此地区各个部落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蒙古族这时从辽、金时期(916~1234)被统治的民族成为统治民族。

在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儿四大汗国。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东北至今乌苏里江以东,西南包括云南,都纳入元朝国家的行省建置。元朝设置宣政院,首次对西藏进行直接管辖。又设澎湖巡检司管澎湖和台湾。元朝对确立现代规模的中国版图作出了贡献。

由于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众被征调各地,因此,蒙古族的分布散及全国。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灭亡,残余力量退居蒙古草原。蒙古分为东西两部:东部蒙古游牧于漠北和漠南,其首领为元室后商,被视为蒙古的正统;游牧于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称为西蒙古,与东蒙古有姻亲关系。

15世纪,蒙古南北被达延汗重新统一,分东部蒙古为喀尔喀、兀良哈、鄂尔多斯、土默特、察哈尔、喀剌沁(永谢布)六部。明末清初。蒙古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与明朝修好,发展贸易关系。俺达汗驻地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凑,成为漠南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朝为了扫除后方的威胁,大举用兵,花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统一了蒙古各部,实施盟旗制度。加强了对蒙古族的统治,保证了蒙古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