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徐志摩《再别康桥》音韵特点

简要回答就行!

再别康桥》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语言的音乐美。他善于以不同的韵律来宣露不同的情感,这首诗里,基本是二、四押韵,每节换韵,平仄通押,并以强柔音辙的搭配来传递情感的潮音,如用比较昂扬的江阳、中东辙来表达他对康桥的爱恋,以比较柔和的遥条、怀来辙来表现凄婉别离的情绪,这种依情选韵使诗歌有起有伏,有声有色,回旋动听。为使“内含音节匀整而流动”诗人还应用语句的划分形成有规律的节奏,如:
悄悄的
/

/
走了,
正如我
/
悄悄的
/
来;

/
挥一挥
/
衣袖,
不带走
/
一片
/
云彩。
基本上每行三个音顿,但也有变化,如第四节中就有一行两顿的,而全诗七节又以第四节为轴心,使整体节奏比较和谐对称。这种错落有致的音节安排,都是为情绪的起伏所决定的。
《再别康桥》给人的第二个印象是意境深邃。它首先在于感情真挚,对所描绘的对象有深厚的感情;其次,徐志摩很懂得情绪和客观事物的和谐,在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是带有诗人飘逸柔和的风度的,表现出诗人的情怀。而诗人的情怀不是直白的表露,而是物我一体地含蓄流露,言虽尽而意无穷。
《再别康桥》给人的第三个印象是语言纯朴自然,于平易中透出华美。他善于炼字,要以高质量的语言以表情达意,如第四节写拜伦潭: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里“揉碎“一词令人瞩目,它充满了动感和力度,把彩虹倒映在泉水中的形态写绝了。明明是泉,却说“不是”,明明不是虹,却说“是”,前面否定,后面肯定,强化了泉的美,它犹如光华灿烂的虹。这时在诗人心中,已没有河,也没有泉了,他也“揉碎”在泉水和新虹之间了。这些具有生命力的字眼,都是从现实感受中提炼、熔铸出来的。它是客观景象和诗人主观想象高度的统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31
淡淡的忧愁,淡淡的相思,淡淡的怀恋,淡淡的不舍,淡淡的情怀,是一种淡淡的那个季节的思绪,还有诗人淡淡的哀怨!一种淡淡的韵律穿透其中,还有轻快的节奏感,很美很柔和的明媚感!
第2个回答  2013-05-31
音乐美 1压韵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
第3个回答  2013-05-31
艺术总结,领会韵律美
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首诗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但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诗却地位崇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1)意境悠婉怡人。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
(2)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米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自然,如一个圆润发亮的的珍珠,给你的不是零星的闪光和魅力,而是一种人与自然、情与美的和谐统一的完整。
(3)形式结构,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
(4)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同时,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