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如何做好引导者

如题所述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其学习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而兴趣则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当学生对学习某种学科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而且愉快地进行学习。他们不仅上课认真听讲,而且积极完成作业课后还会主动地进行预习、复习、收集资料,这门功课的成绩也会突飞猛进。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授之以鱼,弗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猎枪而不是兔子”,这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课题,也是我们探索的永恒的课题。不要事事都给学生以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启迪让他们自己去打猎捕鱼,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会学生预习。预习是指学生在听课前主动地去熟悉和了解教材,是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方法。 预习的目的有以下三点:(1)提前了解教材的内容,要看懂大意。(2)画出教材重点,根据自己的能力加以理解。例如预习课文时自己解决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型,借助字、词典和联系上下文或查找资料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3)找出难点、疑点,记下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准备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解。带着问题听课能增强好奇心,可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
2.教会学生听课。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听课效果好,学习质量就有了保证。凡是在上学时曾经缺过课的人都有这种体会:一般的补课都难以替代正常的课堂学习。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它能形成师生的双向思想、情感和知识上的共鸣,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就统一起来了。要想让学生听好课必须让学生做好课前四件事:(1)入室静坐,把思想收拢回来,不再想课间玩耍的事情。(2)检查学习用具是否准备好了,免得教师开讲后再去找笔、尺子、课本、笔记本和字词等物品。(3)回忆上堂课老师所讲的内容,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4)回忆一下预习中的难点、重点和疑难问题,带着问题听课。
3.教会学生复习。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学然后知不足。”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以下四点:(1)每天要按时复习学过的功课,绝不可一曝十寒。(2)复习功课要多样化,这样复习,既不容易厌烦又能提高复习效率。(3)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应当循环提高、加深理解,并与从前学过的知识相联系,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4)进行合理的复习,保持记忆寿命。
三、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
1.在听中积累。当今电视、广播、录音机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少儿故事、少儿节目中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平时学生学习累了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富有儿童情趣、富有生活气息的中外儿童诗或短小精美的文章的磁带让学生听,学生会十分感兴趣,越听越喜欢,有些句子自然而然就会背了,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就丰富了;也可以让学生买这方面的书来读。这样,并没有强迫性的要求,从“听”到“看”,自然水到渠成,并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作了铺垫。
2.在读中积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
3.在写中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习作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设计习作练习和讲评习作上要花大力气,做到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与日记结合、自由作与统一作结合,可以分步练、集中练,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善闻、诵读、博览、多说、常写,多管齐下,又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加之教师适当指点,何愁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总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09
简单说下吧,
1、培养对语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关键;
2、让每个孩子都坚持阅读,培养阅读的习惯;
3、重视积累,要定期巩固教学成果,让学生养成定期复习的习惯;
第2个回答  2018-09-25
曾几何时,对于社会问题,我们感觉事不关己;曾几何时,对于民生问题,我们感觉遥不可及;仿佛生活中只有题海、作业、和挥之不去的分数。想改变吗?这次,你不再是旁观者!从姚明到考研,我们贴近生活;从中庸之道到学术普及,我们关注发展;从流浪猫狗到拼车出行,我们立足民生;从提倡裸婚到人肉搜索,我们着眼当今。或许,我们的观点还不够成熟,但我们相信,合作中成长;或许,我们的知识还不够广博,但我们明白,交流中历练或许,我们的力量还不足以改变,但我们明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2个辩题,58支队伍,230位新生力量;...
第3个回答  2018-09-25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其学习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而兴趣则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当学生对学习某种学科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而且愉快地进行学习。他们不仅上课认真听讲,而且积极完成作业课后还会主动地进行预习、复习、收集资料,这门功课的成绩也会突飞猛进。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预习是指学生在听课前主动地去熟悉和了解教材,是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方法。 预习的目的有以下三点:(1)提前了解教材的内容,要看懂大意。(2)画出教材重点,根据自己的能力加以理解。例如预习课文时自己解决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型,借助字、词典和联系上下文或查找资料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3)找出难点、疑点,记下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准备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解。带着问题听课能增强好奇心,可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
2、教会学生听课。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听课效果好,学习质量就有了保证。凡是在上学时曾经缺过课的人都有这种体会:一般的补课都难以替代正常的课堂学习。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它能形成师生的双向思想、情感和知识上的共鸣,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就统一起来了。要想让学生听好课必须让学生做好课前四件事:(1)入室静坐,把思想收拢回来,不再想课间玩耍的事情。(2)检查学习用具是否准备好了,免得教师开讲后再去找笔、尺子、课本、笔记本和字词等物品。(3)回忆上堂课老师所讲的内容,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4)回忆一下预习中的难点、重点和疑难问题,带着问题听课。
三、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填鸭式”、“满堂灌 ”教学法,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探索式等教法。在讲授课文时,没有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品的态度、观点感情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从而大胆质疑,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创新能力。
2、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
总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