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学校园里的社交?

很多人都感叹,大学里的社交很多时候都是无效、无用的。你是怎么认为的?

大学校园里的社交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个人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影响。这里是一些看待大学校园社交的角度:

1.人际交往与友谊:大学校园提供了与各种背景和兴趣相投的人相遇和交流的机会。通过社交,你可以建立友谊关系,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获得情感支持和共同成长的伙伴。

2.心理成长与自我认知:通过社交,你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思考方式和文化背景,从中学习、成长并反思自我。与他人互动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认知自己的优点、弱点和目标,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学习与知识共享:大学校园是一个知识和经验交流的场所。通过参与学术和社团活动,你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和探索知识,分享学习资源和经验,互相激发和启发,促进学术上的成长和发展。

4.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大学校园里的社交活动通常吸引着来自各种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人。这种多样性促进了文化互相交流、相互理解和尊重。通过积极参与社交,你可以培养包容性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5.探索兴趣和发现机会:通过参与社交活动,你可以发现新的兴趣爱好、职业机会和学习资源。参加社团、参与志愿服务、参加讲座或研讨会等活动,将帮助你拓宽视野、发现热情,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

然而,需要谨记一些注意事项:

6.平衡:社交活动应与学业、个人发展等其他方面保持平衡,避免过度沉迷于社交而忽略其他重要方面。

7.自我保护:在社交中,确保自己的安全和个人边界,选择与可信赖的人交往,避免陷入不良场合或人际关系。

8.尊重差异:尊重他人的观点、信仰和背景,避免歧视和冲突,建立和谐的社交环境。

总之,大学校园里的社交是一个宝贵的机遇,需要积极参与并善加利用。通过社交,你可以拓宽人脉、积累经验、发展技能,并在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方面获得丰富的经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09

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不能说在大学平步青云,也至少可以一帆风顺,有了各种各样的朋友和消息来源,即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方向,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能力。所以,通过哪些方面可以提高我们的社交能力呢?

首先,成绩最重要。大学中的社长或学生会,甚至老师的助手,其实都是以成绩为基础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比什么都靠谱。

其次,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展自己的能力。大家都喜欢优秀的人,有效社交和你自身的水平有很大关系。

最后,好好做事,好好做人。无论是帮老师干活还是社团里干活,别老偷懒,别嫌弃大一搬桌子整理文件没用处,别天天光知道批判、眼高手低。事儿都是做出来的,打杂打好了才会给你安排更重要的任务。同样,做人也不要太功利,真心对待朋友,提升自身的情商,都是需要修炼的地方。你真心对别人,他们能感受得到。

哦,还有个很重要的事情,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一下。不知道题主是男生还是女生。女生的话,请学习怎么变得有气(piao)质(liang);男生的话,请把自己和自己的寝室收拾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不是说这个世界怎么看脸,而是真的没有多少人喜欢跟不修边幅的人打交道,第一印象很重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03
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

据统计资料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工作成功率与个人幸福达成率达85%以上;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因素中,85%决定于人际关系,而知识、技术、经验等因素仅占15%;某地被解雇的4000人中,人际关系不好者占90%,不称职者占10%;大学毕业生中人际关系处理得好的人平均年薪比优等生高15%,比普通生高出33%。

所以大学还是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人际关系的培养最关键的间断就是大学期间,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往往在大学人们才开始真正的脱离父母而独自生活的环境。在大学里每个人都要接触来自不同地方,不同习俗,不同性格的人。而是否能处理好这些人就得决定你的人机交往能力了。从你踏入大学,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有的同学因为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压力很大,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症;而更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可见,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几年大学生活和未来事业的成就,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明显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是,他们普遍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这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与同学或朋友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多数人选择了听之任之的态度。当自己遭遇挫折时,多数人会采取默默承受的方式,只有少部分人会找人倾诉。因此,大学生之间发自内心的交流日趋减少,同学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淡。然而,在调查中,很多大学生都表示,他们特别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而往往又有许多的交往让他们失去交往的信心,觉得在大学里不可能存在着友谊的交往,也就淡化了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 
(1)表达理解能力
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
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一) 交往愿望强烈
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氛围,决定了其人际交往较之中学时代具有更大的广泛性、互动性和多样性,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愿望比中小学生更为迫切,他们力图通过交往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学会处世以表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获得情绪的稳定,保持足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交往,富于理想情感,讲究情投意合、融洽相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这与高年级学习负担加重、与工作联系更加紧密有关;另一方面,大学生兴趣、人格逐步走向固定,从多元化向一元化发展。

(二) 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强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大大地强化,大学生年轻、有干劲,“ 初生牛犊不怕虎”是有冲劲和活力的一代,他们参与社会交往,不仅可以增长见识,也可以增长社会财富。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注意力都集中在高考学习上,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很多的人际交往;进入大学后,他们走出家门,认识、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交流更多的信息,接受更多的新思想,与社会的接触比中学时更加频繁与密切,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目标,即学好高等课程,提高自身素质,争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相互之间的人际交往必须符合这个共同目标,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显得特别有力。

(三) 存在一些团体或组织
社团已成为大学生交往的重要校园场所,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参加过社团就等于没有上过大学。形成这些团体或组织的原因主要有相似性吸引、接近性吸引和补偿性吸引三类,在这些群体中,起积极作用的是多数,同学之间的情谊能用道德标准要求,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也有起消极作用的团体,交往活动常常是玩耍、娱乐、吃喝,学习、思想上不能互相帮助,不能用集体的道德标准和生活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 交往注重自立,不依赖家庭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普遍增强,不仅理性地思考、判断、处理自身的问题,也关心社会,批判地接受知识,批判地看待其他事物,有着强烈的体现个性的见解和疑问。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开始树立自我的个性,支持自己的主张,以独立的人格和态度处事,积极自主地开展人际交往活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抱负与志向鲜明,对于家庭往往已不再依赖,而是以成人的眼光参与和处理家庭事务,充分体现个人的意志和性格,这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东西,更容易受社会思潮
第3个回答  2019-07-03

大学是人生最重要阶段,除了认真学习,提高总体素质外,社交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大学是半开放社会,是为你未来服务社会、拓展事业做各种铺垫,或者说是为未来进入社会做的各种各样的演习。那么社交就是这种演习中最重要情节。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各种性格的人都存在,与他们社交,不光让你学会以后走出校园与人打交道的本领。
而且大学社交是一个人拓展人脉最重要的基础。因为未来对你事业帮助最大的可能就来自你的舍友、同学或者校友。因此,大学社交至关重要。

第4个回答  2019-07-03
在大学,处理人际关系确实十分重要。可是,社交有两种:有效社交和无效社交。而社交是否有用,取决于你的目的是什么。

一,有效的社交,也许是跟能和你分享喜怒哀乐或能给予你莫大帮助的人交朋友,这需要用心经营,收益也是细水长流的。
无效的社交,也许是参与那些没有营养的八卦聚会,一夜狂欢后剩下无尽空虚。

二,大学社交开始于新生群。

有的人日常冒泡,在各种群里混脸熟,和师兄师姐打好关系自然而然可以更了解关于学校的事甚至获得额外机遇和福利。

新生报道或许能获得早已熟络的师兄师姐的特别关心,军训期间或许有师兄师姐送水送瓜,招新面试时或许有师兄师姐因你留下的深刻而良好的印象让你轻松过关。

有的人则习惯潜水,暗中观察,得知所问问题的答案后便开启消息免打扰,小透明独来独往。当你拖拽着行李箱走入宿舍,新的社交又开始了。有的人热情主动地向舍友问好,向陌生的舍友递出友好的橄榄枝,组团吃饭上课逛校园,很快就能收获友谊。

但如果不善打交道,一声不吭只埋头收拾整理来掩饰手足无措,游离于群体之外,也许很快就被其他舍友打上标签,甚至遭受排挤。是否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影响接下来的四年大学生活。

三,组织社团,又是一个极大的社交圈子。

组织社团社交,能让大学生活更充实,结识更多朋友,掌握很多实用技能。倘若舍友是我们在大学里最熟悉的人,那么,组织社团的小伙伴则是我们第二个亲友。

但是,为了不断扩大圈子,为了合群,为了学习更多技能,贪婪地加入多个组织社团,日夜奔波混迹于各种例会、聚会,挤压了学习的时间。

四,社交很重要,但过度社交没有在大学期间提升自己的能力重要。热闹喧嚣后期末已至,看着倒数的绩点,你是否会为虚度年华而不安?

跨年级跨专业结交人脉,小到各圈子K歌宵夜,大到个组织社团活动,但以后的简历上填写“社交能力强”却并不会为你真正加分。能和你娱乐的师兄师姐天南地北都是,可是能陪你研究课题,培养兴趣的朋友少之又少。

五,很多细微的感动其实都源于那些你平时看不起的日常社交。

宿舍串串门,也许以后的某一天可以接待忘带钥匙的你。班里聊聊天,也许能结识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社团聚聚会,以后还可以撸串开黑,熬夜看球,陪你充实大学时光。认识一群陪你疯陪你野的朋友,这又何尝不是社交的好处。

不该去标榜“大学就应该只好好学习,别去为了社交而浪费时间。”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为功利,只愿能分享美好,分担情绪,共同进步,留下美好的大学回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