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各王室的姓氏

如题所述

秦国赢姓,称作赢秦氏;楚国芈姓,熊氏;赵国赢姓,赵氏;韩国姬姓,韩氏;魏国姬姓,魏氏;齐国妫姓,田氏;燕国姬姓,燕氏

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1、田齐妫姓国家,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公元前672年,陈完入齐,事齐桓公。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陈氏开始强大。

以后陈氏逐渐兼并齐国的栾、高(齐惠公之后)和国、高(齐文公之后)以及鲍、阚等族,专齐政。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吕氏之旧。

2、先秦芈姓(芈本作幁)周朝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亦称荆。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季连。

季连的后世子孙鬻熊为周文王师。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但据出土战国晚期楚国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酓为氏。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从此立为国家。

3、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最终使该地区原来的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4、韩国先祖为晋公族。曲沃桓叔生子万,封于韩原,立韩氏。后晋国称霸,韩氏中衰。至韩厥,为晋悼公正卿,晋悼公复霸,韩厥之力颇多。后韩起执政晋国27年,韩氏显贵。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虔与赵、魏同为诸侯,建立韩国。

5、赵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赵氏大宗的宗主后位列周王卿士。

周幽王时,叔带因见周室腐败,离开镐京,来到晋国。以下七代而至赵衰,辅佐晋文公成就霸业,赵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赵氏正式建国。

6、魏国先祖为毕公高,后毕国亡,公族称毕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毕万,侍奉晋献公为车右,因军功封于魏城,立魏氏。晋悼公时提拔魏绛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晋国六卿行列。

魏氏发家较晚,较之其余五卿稍弱。前453年,魏桓子魏驹伙同赵、韩灭智伯,剖分晋国。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为诸侯,史称魏文侯。

7、秦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其后非子受封于犬丘,建立秦国。

几代人的惨淡经营,后因勤王有功,始为诸侯,称秦襄公。秦国之贫瘠,中原诸侯皆卑之。至秦穆公图强,国势稍盛,称霸西戎。而后,秦国又长期陷入低迷,屡为晋国所败。

扩展资料:

七国王室的姓氏来源,可以推断姓和氏的产生从功能性上看区别并不大,而其区别的根源主要是来自于产生的时间。姓的产生较早,通常为上古时期,应是聚居在一起的部落成员的标志,因此姓的来源多与水有关,也反映了先民逐水而居的状况。

而氏则产生较晚,与封建制度有密切的关系,许多氏的来源和封地相关(也有的来源于官职,职业等),但本质上还是聚居在一起的族人的代号。所以说,姓和氏是历史上前后两次以命名亲族、划分血缘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事实上,如果社会在封建制度下继续发展,随着家族的不断分化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说不定还会在氏下发展出第三种命名规范,这在欧洲人的姓名发展史上应该是有先例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七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11
齐、楚、燕、秦、韩、赵、魏--------战国七雄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春秋五霸
(秦)晋之好
围(魏)救(赵)
(齐)东野语
(齐)国---齐威王
邹忌
田忌、孙膑
(楚)国---
楚怀王
屈原
(韩)国---
韩昭侯
申不害
(赵)国---
赵惠文王
蔺相如
廉颇
(秦)国---
秦孝公
商鞅
(燕)国---燕昭王
乐毅
(魏)国---
李悝
庞涓
齐、楚、燕、秦、韩、赵、魏
战国七雄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
(秦)晋之好
围(魏)救(赵)
(齐)东野语
来晚了,同上
齐、楚、燕、秦、韩、赵、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