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廷杖制度是什么?

如题所述

明朝的廷仗制度是皇帝处罚大臣的一种特殊刑罚。

廷仗制度,是明朝时期皇上体罚犯了错误大臣的一种特殊的刑罚,在明朝的法律当中,并没有廷仗的规定。

但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经常在殿廷上面,命令太监或者是锦衣卫,对于一些因为说错话冒犯了皇上,或者做了错事的一些大臣施以笞杖。

扩展资料:

明朝的廷杖分着实打和用心打两种。采取何种打法,由监刑官按皇帝的密令决定。若是皇帝没有表示,则完全看监刑官的心情。

如果监刑官脚尖张开,就是着实打,可能会导致残废,如果监刑官脚尖闭合,就是用心打,受刑者不出意外都会死去。  

廷杖如此残酷,却并非人人惧怕。正德十四年因为谏止南巡,舒芬、黄巩等一百四十六人受廷杖,死十一人。

明武宗朱厚照先是下令谏阻的官员一百多人跪五天,随后因情绪激愤,下令廷杖伺候。于是,呼号之声,彻于中禁,陆震、余瓒、何遵、林公辅等十一人相继死去。

此时,廷杖不再是惩治贪官或犯错官员的手段,而是皇帝维护自己权威甚至发泄怒气和怨气的工具。皇权滥用、淫威滥施、意气用事,反倒将明朝文官的意气激发出来。

犯言直谏,本是气节的体现。因廷杖死去的文官固然可怜,却得以青史留名,受伤的官员也值得同情,成为清议的代表,获得士林的赞誉。

很多当庭直谏而受廷杖的官员得以名扬天下,于是,越来越多热衷虚名的大臣常常为了挨一次廷杖,千方百计激怒皇帝,在朝堂上不管对错,只要是皇帝说的,都一律反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廷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1

廷杖,顾名思义就是打屁股的一种刑罚,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不过虽然历朝历代中都有皇帝杖责大臣的例子,但这种刑罚直到明太祖朱元璋之后才行了一种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明朝的廷杖有严格的程序,首先就是皇帝在大臣中找到受刑者,拟定好名单与杖责的数目,送去刑部备案,最后由刑部通知锦衣卫来行刑。

明代的廷杖始于明太祖鞭死开国元勋永嘉侯朱亮祖。朱亮祖父子作威作福,多为不法,罪有应得,但朱元璋却开了廷杖大臣的先例。此后明成祖永乐时期废此酷行,但朱棣死后十几年,明英宗就恢复了廷杖。



明朝廷杖制度的事件:

被廷杖的大多是一两个人,但在正德年间明武宗创过一百零七人同时受杖的纪录,而时隔不久,这个纪录就被打破,嘉靖皇帝同时廷杖一百三十四人,其中十六人当场死亡。上百人被扒下衣服,排在皇极殿下,上百根棍子同时起落,一时间声响震天,血肉横飞。

而廷杖的缘由也是无所不有,劾严嵩,论妖僧,谏万贵妃干政,要廷杖;谏元夕观灯,谏武宗南巡,谏嘉靖勿服金丹,也要廷杖。正德年间,十三道御史弹劾刘瑾,上一本的杖三十,上两本的杖六十,而上三本的每本各杖六十,不等杖完,人就死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6-17
 皇帝在朝廷杖打大臣。始于汉明帝,此后各代均有廷杖大臣之事,明后期尤甚,杖死者亦不少。即皇帝在朝廷上杖责臣下,是对官吏的一种酷刑。明代往往由厂卫行之。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刘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
  明代的廷杖始于明太祖鞭死开国元勋永嘉侯朱亮祖。朱亮祖父子作威作福,多为不法,罪有应得,但朱元璋却开了廷杖大臣的先例。此后明成祖永乐时期废此不行,但朱棣死后十几年,明英宗就恢复了廷杖。
  被廷杖的大多是一两个人,但在正德年间明武宗创过一百零七人同时受杖的纪录,而时隔不久,这个纪录就被打破,嘉靖皇帝同时廷杖一百二十四人,其中十六人当场死亡。上百人被扒下衣服,排在太和殿下,上百根棍子同时起落,一时间声响震天,血肉横飞。而廷杖的缘由也是无所不有。劾严嵩,论妖僧,谏万贵妃干政,要廷杖;谏元夕观灯,谏武宗南巡,谏嘉靖勿服金丹,也要廷杖。正德年间,十三道御史弹劾刘瑾,上一本的杖三十,上两本的杖六十,而上三本的每本各杖六十,不等杖完,人就死了。
  1519年,群臣劝说皇帝不要到江南游玩,惹得皇帝大发雷霆,对劝阻的146名大臣加以杖责,结果打死了11人。
  廷杖分“用心打”和“着实打”,至于采取何种打法由监刑官按皇帝的密令决定,如果监刑官脚尖张开,那么就是“用心打”,可能会导致残废,而如果监刑官脚尖闭合,那么就是“着实打”,则受刑的大臣必死无疑。大宦官刘瑾就曾在午门杖死过23个大臣。
  万历想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但遭到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当时太子又叫国本,因此,这次斗争又称为国本之争。最后万历被激怒了,上疏干涉皇帝“私生活”的礼部尚书洪乃春被拖到午门外廷杖60。这以后廷杖几乎成了万历对付那些对他和郑贵妃之间的关系敢于置喙的大臣们最主要的手段了。
  “国本之争”前后争吵达15年,使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万历皇帝身心交瘁、郑贵妃悒郁不乐、整个帝国不得安宁。直到福王赴洛阳就藩才算告一段落,但万历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虽贵为天子,而终被群臣所制,让爱子离京而去。
  就像黄仁宇先生指出的那样,大臣们被杖之后,立即以敢于廷争面折而声名天下,并且名垂“竹帛”。死是人人都惧怕的,但只是屁股上挨几板子就可以名垂千古。因此,不管朝廷讨论的事情是对是错,纯为反对而反对,而冒险骗取廷杖的也大有人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