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朱元璋

听说朱元璋出生时有许多传奇故事,

朱元璋传奇故事 凤凰占穴,是说朱元璋埋葬父母的故事,它在凤阳一带流传了六百多年。  元朝末年的一天,凤阳上空突然飞来一只彩凤,盘旋两圈之后,便向西南方向飞去,降落在一片荒滩之上。消息传开,人们纷纷赶到那里观看。且说此时,府官巡视路过这里,见有只凤凰冲着自己落下,心想,凤凰是种神鸟,象征吉祥,如能捉住它,献给皇上,真是做官不贪财,富贵天上来!想到这,顿时眉飞色舞,十分高兴,一纵身扑上去。那凤凰低首长鸣一声,展开双翅,腾空而起,飞进彩云里去了。  围观的人们见凤凰飞走,便一哄而散。而府官却两手一动不动地按在凤凰落下的地方,大声叫喊衙役:“你们快拿锹来挖,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这里一定有宝!”说着自己先挖了起来,衙役们找来锹掀,从上午挖到傍晚,结果一无所获。府官只好挥袖而去,留下一个又大又深的土坑。  不久,朱元璋的父母相继去世。当时,他还是孩子,父母是个佃户,一生穷困,死去连一个葬身之地都没有。朱元璋和他二哥用秫秸卷好二老尸体,放在独轮车上,去荒滩埋葬。刚到凤凰降落、府官打坑的地方,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倒将下来,不料尸体滑进坑中,两人便到一棵大树下避雨去了。不一会儿,风停雨止,两人走进一看,大吃一惊,土坑不仅被暴雨冲平,还被狂风卷成一个高大的土堆,人们都说这是天意,是老天给埋葬起来的。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多次考虑启坟改葬,亲自到凤阳选择地势,后因人奏谏,说他之所以得了天下,是因为“凤凰点穴”的“宝地”被他父母占着了。如若改葬,破了“风水宝地”一来使先人在里面魂魄不安,二来会对大明江山不利。朱元璋信了这话,于是命令在原基地培土厚封,修建陵寝,这就成了现在的明皇陵 埋葬了父母和大哥以后,朱元璋就和二哥分别了,二哥年纪比较大,所以要离家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了。朱元璋孤苦伶仃一个人,几乎活不下去了。好心的邻居汪妈妈看他可怜,就给附近寺庙的住持送了点礼,劝他们收下朱元璋,她要让朱元璋去当和尚,图个温饱。对于朱元璋来说,当和尚是个走投无路的选择。一开始,朱元璋也不是什么胸怀大志的人。关于朱元璋为什么去当和尚,也有一些传说或附会。  传说,朱元璋出生后,不知为什么,一直不会吃东西。一天,淳皇(指朱元璋的父亲)在求医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相貌奇伟的和尚坐于门侧。不料,和尚忽然发话问他道:“施主您去哪儿呀?”淳皇说:“我新生了一个儿子,但是不会吃饭。”和尚说:“这不碍事!到今晚子时(夜晚23点至凌晨1点),他自然就能吃东西了。”淳皇感谢了和尚后,说要是真如他所说,就把孩子许为他的徒弟。淳皇说罢进门要取茶招待和尚,出来却发现他不知到哪儿去了。到半夜的时候,和尚的话应验了,朱元璋会吃东西了。  还有一种传说,说在朱元璋还是婴儿时,经常闹病。家里人为了让孩子好养活,就依当地风俗将孩子舍入寺庙,等孩子长大了,就让他当和尚。等到朱元璋长大的时候,朱元璋的父亲允许让儿子当和尚去,但是孩子的娘却不干了,事情因此拖延了下来,朱元璋他因此没有早早进入佛门。天有不测风云,后来村子里闹起了瘟疫,无奈之下,朱元璋请求二哥同意在家乡的於皇寺拜僧人高彬为师,邻人汪文帮助他完成了出家的仪式。  这两条材料都出自《天潢玉牒》。  朱元璋进的这家寺庙当年叫做於(wū)皇寺,后来改名皇觉寺。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离原址东北十五里处重建皇觉寺,并改名为大龙兴寺。那年月,要想当个有饭吃的和尚,也不是容易的事。当灾荒同样威胁到寺庙时,和尚们也没饭吃了——“居未两月,寺主封仓。各为生计,云水飘”。朱元璋在寺里不过待了五十天,做了不到两个月的“行童”,什么都还没弄明白,就为生计所迫而离开寺庙,四处云游了,其时是元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才十七岁。  风霜雨雪,夜月惊魂,莽莽天地,身如飘蓬。荒山古寺成了他的栖身之地,他只得靠别人的施舍勉强维持生命。作为一个游方僧,朱元璋形同乞丐,可以说是历尽艰辛。朱元璋“南历金、斗,西抵光、息,北至颖州”,走遍了淮西、豫南的山山水水,就这样一下子过了三年多。这时,朱元璋已经二十岁出头了。这三年中,他拓宽了视野,增加了人生经验,磨砺了在逆境中生存的本领。但朱元璋毕竟怀念家乡,于是又回到了皇觉寺。  《皇朝本纪》上说:“(朱元璋)复入皇觉寺,始知立志勤学。”在外面游历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皇觉寺后,开始发奋读书,伴随青灯黄卷,早功晚课,读书诵佛。在这期间,朱元璋“立志勤学”,除佛经外,也广泛接触了各类书籍。几年寺庙生活内学到的东西,成了他书本知识的主要来源。  尽管那时候的朱元璋不过是个普通的和尚,但他在寺中的生活也还是被神化了:  他住在寺庙里的时候,他的房间在晚上远远看去,常常会发出红光,等到人走近了,那红光又没有了,大伙儿对此都感到很惊讶。这说的是他第一次入寺头两个月的事。等他从外地云游归寺,情况就更玄了。有一天,一个红衣道士出现在寺庙的西北方向,他说:“这寺中有好人。”就是说,这间寺庙将来要出大贵人。  又传说,有一天,朱元璋在扫地,扫到佛像脚下的时候,他嫌伸出的佛脚碍事,就随口说了句:“缩回去!”不料,佛像的脚真的乖乖“缩”回去了。还有一次,老鼠把佛像前的香烛吃了,朱元璋很生气,心想你这个佛怎么什么事都不管啊?因此大笔一挥,在佛像背上批上五个大字:“发去三千里。”到了晚上,寺庙里的其他僧人都做了一个梦,梦见庙里的佛要走了,他们奇怪地问:“您为什么走啊?”佛说:“当世主遣发三千里矣。”第二天早上,众僧人发现佛像背后有字,就追问是谁干的。朱元璋说:“哈哈,那是我开的玩笑,那我现在把他放了他。”果然,到晚上的时候,众僧人又梦见那个佛前来道谢。佛早已知道朱元璋是“当世主”了。  朱元璋在寺中,一转眼又过了三年,如果没有意外发生,朱元璋这个和尚也许会继续做下去。以他的聪明勤奋,他可能会成为一个精通佛经的高僧,传经布道,终老一生。但是,到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他眼前展现了一片新的天地。鬼使神差,一个隐藏在草莽中的英雄,从此踏上了他的创业之路。朱元璋投军的目的原是为了活命,但当他驰骋在沙场上时,发现自己并不是弱者,自己不仅可以统领千军万马,也可以掌握自己乃至许多人的命运。那么,他又是怎样走上这条成功之路的呢? 但是朱元璋的出生地在明朝的各种传说中逐渐发生了歧异,形成了一种朱元璋生于泗州盱眙县的说法——二郎庙(也有说是土地庙的)、红罗障、跃龙冈等地名都可以一一在盱眙找到。看来,不论是濠州钟离还是泗州盱眙,都想争得这份“龙兴之地”的光荣。   有一首叫《凤阳花鼓》的安徽民歌流传特别广,歌中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歌词是说,朱皇帝生在凤阳。那么,朱元璋到底是生在濠州钟离,还是生在泗州盱眙呢?  原来,在元朝,安丰路的濠州下辖钟离、定远、怀远三县,泗州则属于怀安路,泗州下辖五县:临淮、虹县、五河、盱眙、天长。当时钟离、盱眙分属两州,不会混淆。到了明朝,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钟离出了皇帝,朱元璋要提高钟离的地位,于是就将钟离升为凤阳府(洪武七年,即1374年),而凤阳府下辖五州十三县,包括凤阳县、临淮县、怀远县、定远县、五河县及虹县等县,所辖五州中就有泗州,其下为盱眙、天长二县。这样,在明朝,无论是濠州钟离,还是泗州盱眙,都属于凤阳府。那么,说凤阳出了朱皇帝,无论是生在盱眙还是生在钟离,都没出凤阳府,都没说错。  但是,这里有一个疑问,至今无法解释。按朱元璋自己的说法,其父朱五四死时是六十四岁,朱元璋当时是十七岁,那么,朱元璋出生时其父就是四十七岁。但朱元璋又说他父亲是五十岁时来到钟离东乡的,那么,他在朱元璋出生时就还没有来到钟离东乡,朱元璋的出生地也就不是那儿。相反,如果确实像前面提到的几本书所记载的那样,朱元璋生于钟离东乡,那么,朱五四迁到这里时就不是五十岁,而应当是在他四十七岁以前。究竟是朱元璋的记忆有问题,还是史官记载有误,已经难以考察了。贫穷之家,生计维艰,颠沛流离,迁徙不定,记错了时间地点,或许是可能的。但是,既然朱元璋的哥哥重六、重七都不是生在盱眙的,朱元璋就更不可能是在盱眙出生的了。  关于朱元璋的出生,各种版本的神化传说已经让人目不暇接,那么,自然而然地,关于朱家为什么会生出这样一个贵人来,又有这样的传说——  泗州有一个杨家墩,墩下有土窝。有一天,朱元璋的祖父在农作之余,躺在里面休息。这时,有两个道士经过这里,其中一个师傅指着朱元璋的祖父卧的地方说:“如果一个人死后埋葬在这里,他的后代就会出天子。”另一个道士——是前面说话的道士的徒弟——问道:“为什么呢?”那道士回答说:“此地气暖。不信你拿枯枝栽种在这里,十天之内一定会长出树叶来。”  这时,朱元璋的祖父突然从土窝里站起来,道士看见他很惊讶,于是问道:“刚才你听见我说的话了吗?”朱元璋的祖父假装耳聋,又是摆手,又是摇头,表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于是,道士在那里插了一段枯枝就离开了。朱元璋的祖父把道士的话记在心里,一天天地等候着枯枝生叶。十天过去了,那枯枝果然长出叶来。但是朱元璋的祖父很有心计,他不愿让别人知道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就把长出树叶的枯枝拔去,又另外插了一段枯枝。  又过了十天,两个道士再次来到土窝处,徒弟发现了插在地上的枯枝,诧异地问道:“为什么不生树叶呀?”师傅指着朱元璋的祖父说:“一定是被这个人拔去了。”朱元璋的祖父看见瞒不住,就承认了。道士说:“你有福,死以后应当埋葬于此,你家将会出天子。”因此,朱元璋的祖父死后就被埋葬在那里。下葬时,让人惊奇的事发生了:扒开的土自己壅起,成为坟堆。这个杨家墩方圆丈许,现在还可以找到,至今不生草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亲自去看看。  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朱元璋小时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不过,一些关于他的传说也太神了——  朱家在朱元璋出生后十年,又迁到了钟离之西乡,后又迁到太平乡县孤庄村。关于朱元璋少年时的事儿,也有一些逸闻:  朱元璋小时候跟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靠替人放牛过活。有一次,嘴实在太馋了,就把东家的牛犊给杀了,然后大伙儿一起把小牛煮熟吃了。吃完以后怎么办呢,朱元璋想了个办法:他把吃剩的牛尾巴插进地里,骗东家说:“地开裂了,小牛陷进去了!”东家跑过去拽住牛尾巴,结果牛尾巴真的往地里钻了,东家见状,无可奈何地相信了朱元璋的话,没让他赔偿牛犊。  朱元璋跟放牛的小伙伴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玩拜皇帝的游戏。他们拿车辐板做皇冠,拿破的木板做笏,拿篮子做龙椅。然后,大伙儿轮流做“皇帝”,坐上“龙椅”的人接受其他人的“朝拜”。不过,奇怪的是,当其他人坐上篮子的时候,都坐不稳,没几下就摔下来了,而朱元璋坐上去的时候却稳稳当当的。大伙儿见状,就服了朱元璋,就一起拿着“笏”参拜他。从此以后,朱元璋在放牛娃中俨然成了小首领。虽然这些传说不免有附会或神化的地方,但还是可以看出朱元璋小时候要比一般孩子聪明、顽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5
朱元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大争议的人物,可说是位贤君,也可称暴君。持正面评价者通常都是从其大力打击贪污,恢复经济着眼,历史记载朱元璋是少见勤政的皇帝;而持负面评价者则多从其高压统治着眼,如杀戮功臣、文字狱及廷杖。洪武六年,朱元璋鉴于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虐暴乡闾,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类似战国时代的“铸刑鼎”,已经隐约透露了日后屠戮的信号。后来的胡惟庸案实际上成为朱元璋整肃功臣的借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以“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见诛,接续又诛杀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连“浙东四先生”亦不能免。朱元璋还特地颁布《昭示奸党录》。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献诬告蓝玉谋反,牵连到十三侯、二伯,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将领几乎一网打尽,此时又颁布《逆臣录》,诏示一公、十三侯、二伯。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杀江夏侯周德兴,以及杀颖国公傅友德,与他同时被杀的还有蓝玉的副将,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立功的定远侯王弼,蓝玉死后不久,定远侯王弼就对傅友德说:“帝晚岁峻诛杀,我辈几无噍类矣”,朱元璋知悉后,赐死王弼。1395年开国六公爵最后一位仅存者冯胜被杀。至此,明朝的开国功臣几乎被杀尽,开国六公爵除了邓愈外,可以说无一善终。这时朱元璋说:“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朱元璋晚年嗜杀,大臣们祇要观察皇帝当日临朝的穿戴,即悉皇帝心情好不好,“太祖视朝,若举带当胸,则是日诛夷盖寡,若按而下之,则倾朝无人色矣。”[4]

总括而言,朱元璋诛杀功臣是铁的事实,这也造成靖难之役时,能勤王卫主的老臣已经不多见,仅存者只剩下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等人。曾经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洪武三年告老还乡,特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但他的儿子朱同最后被赐自缢。清代学者赵翼说朱元璋:“借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除大诛功臣外,朱元璋也杀文人,吴晗《朱元璋传》中开列了被杀文人的名单:“处州教授苏伯衡以表笺论死;太常卿张羽坐事投江死(注,不是他跳江自杀,而是绑起来扔到长江里);河南左布政使徐贲下狱死;苏州经历孙右;曾为蓝玉题画,泰安州知州王蒙尝谒胡惟庸,在胡家看画,王行曾作过蓝玉家馆客,都以党案被杀;郭奎曾参朱文正军事,文正被杀,奎也论死;王彝坐魏观案死;同修《元史》的山东副使张梦兼、博野知县傅恕、福建佥事谢肃都坐事死,曾在何真幕府的赵介,死在被逮途中,曾在张士诚处作客,打算投奔扩廓帖木儿的戴良,畏罪自杀。不死的,如曾修《元史》的张宣,谪徙濠州;杨基罚作苦工;乌斯道谪役定远;顾德辉父子在张士诚亡后,并徙濠梁,都算是十分侥幸的了。”

有个别说法称,明太祖虽标榜复古,但有部分制度是学习元朝的,例如廷杖与责打臣下,有人称其违反了“刑不上大夫”的古训。另外,其为了动员全社会,他十分重视户口普查,每个人有固定的义务,每个大臣首先是家臣,然后才是大臣。人民分为军户、匠户、民户,不允许虽便转换工作,这与成吉思汗的十户非常相似。从前大臣上朝是不用跪对的,明朝则要。
第2个回答  2013-10-15
很多都不现实的,一般皇帝为了让自己显得名正言顺,都会加上一些宗教色彩的,把自己扮成救世主或者天授意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