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不孝是什么?

如题所述

1、若不懂得顺从父母的意思,违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于不义,是为一不孝。

2、当父母亲年老,为人子,若因家里没钱,无法侍奉父母亲,使其三餐无法温饱、生病无钱看医,或者无功名,不能考秀才进士求得一官半职,为家扬名吐气,是为二不孝。

3、孟子以为,为人子,若不娶媳妇,传宗接代,沿袭家火,过年过节,无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是为三不孝。

出自《孟子 离娄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扩展资料

三不孝,旧谓三种不孝顺父母的行为。

(1)指陷亲不义,不求仕宦,无子绝祀。《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汉 赵岐 注:“於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2)指“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张大公扫墓遇使》:“他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这三不孝逆天大罪,空打醮枉修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离娄章句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4

1、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解析:虽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时代的儒家思想,已经较孔子时代的有一些进步了。从不孝的第一条“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就可以看出:在孔子时代,孝和忠的表现,就是表面上的顺从、唯唯诺诺,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

孔子《孝经》上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而到了孟子时代,儒家思想已经开始反思,对于这种情况,孟子的儒家思想认为这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即不孝。

2、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解析:对于第二条,也是与孔子时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认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3、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解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这后面还有一句:“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意思就是:舜不告诉爹妈自己就结婚了,是没有尽到作为后代的责任。 “无”的意思是:“没有尽到……的责任”。没有尽到作为后代的责任,这叫无后。

无后不是指没有后代。另外,曲解“无后”意思的其实是汉人赵岐。是他把“无后为大”理解成不娶妻生子、断绝香火。 况且,“三” 在古代汉语中多数用来表示“多”的意思,而不是真的表示数词“三”。 如此看来,“无后”反而排在第三位,并不是什么真正的“为大”。

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正确释义是:不孝的表现有很多种,但以不尽做后辈的本分为最。

我们可以通过孔、孟儒家思想的发展,看出“不孝”定义的发展。当然,孟子的 《离娄上》也好,孔子的《孝经》也好,其所宣扬的孝道,是中国历来所宣扬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我们应注重的是如何尽好孝道,而不必过分纠结个别字词。

扩展资料:

如何尽孝:

孝身

首先,养父母之身,也就是孝“身”,要在父母的衣食住行上留心、用心。

衣:四季更换的衣服要为父母及时准备好,款式、颜色、价格都要买适合老人品味的,老人若是不愿穿,就是不适合。

食:让老人口福不缺。老人想吃什么,就马上给老人准备,尤其是新鲜水果一上市,瓜果梨桃都买给父母尝尝鲜。要考虑到老人运动量小,消化功能减退,多给他们做些好消化的食物。要确保食物少盐、少糖、少脂肪,既健康又美味。

住:要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给老人提供最好的住所。如果与老人同住,尽量把阳光充足、空间较大的房间让给老人住。老人睡眠轻,稍有响动便睡不踏实,要尽量给他们准备大—点,质量好一点的床。

行:人老腿先老,行动要有人搀扶。主动给他们买些辅助工具,比如拐杖和轮椅。多陪老人出去散散心,领着他们去旅游或是去附近的公园走走。

其实儿女稍微留一下心,就会知道父母需要什么。这时,马上给老人奉上,让他们享用。

在奉养父母衣食住行的时候一定要诚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只是供养父母,若不诚敬,则与饲养犬马没什么区别。

给父母物质上的满足,只是一种义务,还不算孝。“孝”是真心诚意的付出,是尽自己的本分,让父母放心,不给父母添麻烦,才算真正的孝。

孝心

处处顺父母的心,称之为孝“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不孝有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1

三不孝指的是:一不孝养父母、爱护家人。二不恪守本分、忠义行事。三是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出自《孟子·离娄上》

扩展资料:

对孝道最权威的说法来自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从原文里能看出,这里的“无后”,指的是没有后代之意。

本来娶妻是应当告知父母的,但是舜帝娶妻却没有告知,舜帝是古代的圣人。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以复兴周礼为宗旨。孟子作为儒家学派巨擎,坚持儒家敬天法祖的基本立场,强调敬奉祖先,进而强调传后的重要性,也就自然而然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孝有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7

旧谓三种不孝顺父母的行为。

(1)指陷亲不义,不求仕宦,无子绝祀。《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汉 赵岐 注:“於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2)指“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张大公扫墓遇使》:“他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这三不孝逆天大罪,空打醮枉修斋。”

还有一种解释:不孝有三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话。即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是三不孝。

扩展资料

三不孝,是汉语词汇,出自《孟子·离娄上》,解释为旧谓三种不孝顺父母的行为。

东汉末年赵岐在所注的《孟子章句》中对此句解释为:“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舜惧无後,故不告而娶。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娶而告父母,礼也;舜不以告,权也:故曰犹告,与告同也。”很明显,赵岐明确了“三不孝”的具体所指,并将“无后” 解释为“没有后代”。

北宋孙奭在其所作疏《孟子注疏》曰:“正义曰:此章指言量其轻重,无后不可,是以大舜受尧二女,夫三不 孝,蔽者所暗,至于大圣,卓然匪疑,所以垂法也。‘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者,言不孝于礼有三,惟先祖无以承,后世无以继,为不孝之大者,而阿意曲从,陷 亲于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特不孝之小而已。

‘舜 以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故孟子乃言 此,以谓舜受尧之二女,所以不告父母而娶,是为其无后 也,告之则不得娶故也。君子于舜不告而娶,是亦言舜 犹告而娶之也。以其反礼而合义,故君子以为不告犹告 也。

”孙奭也对“三不孝”的内涵作了阐释,并指出舜是因为要娶亲生子承继先祖,是以虽然没有提前告知父母其娶亲之事而失礼,但其这一行为是符合道义的,是可以被理解的。

南宋朱熹在其所注的《孟子集注》中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句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为无之为,去声。舜告焉,则不得娶,而终於无后矣。告者礼也。不告者权也。犹告,言与告同也。盖权而得中,则不离于正 矣。范氏曰:‘天下之道,有正有权。

正者万世之常,权 者一时之用。常道人皆可守,权非体道者不能用也。盖权出于不得已者也,若父非瞽瞍,子非大舜,而欲不告而娶,则天下之罪人也。’”朱熹在此明确提出“为无之为,去声”。朱熹也是认为舜将娶亲之事禀告父母则不被允许,不娶就会无后代,因此他不告而娶,也是可以被原谅的。

清人焦循在其《孟子正义》中也阐述了自己的理解 : “孟子之书,全是发明周易变通之义。道不行而徒沈浮哺 啜,不可变通者也。

为后不告而娶,可变通者也。赵氏以 权明之是也。告则不得娶,至于无后,故不告与告同。谓告,礼也,道也。不告与告同,则亦礼也,道也。告而得 娶而不告,与告而不得娶必告,皆非礼非道,于此量度之,则权之即礼,即道,明矣。 焦循同样认为: “告则不得娶,至于无后,故不告与告同。”

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对此句的解释为:“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舜不先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是怕没有子孙,(因为先禀告,妻就会娶不成),因此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实际上同禀告了一样。”

由上论述可知,学界对孟子这句话的探讨都集中在 “君子以为犹告也”一句,而对“无后”的解释则大多沿袭赵岐所注,大同小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孝有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1

三不孝分别是: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拓展资料:

《十三经注疏》,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中国文籍,浩如烟海,目前存世约十多万种,《四库全书》是这些文籍的精华,其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经部又是其精华,而《十三经注疏》则冠列于其经部之首。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号称善本。目前通行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缩印本(精装16开本上下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