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发展方向

如题所述

(1)充分利用现有资产存量,严格控制新建制药企业,引导新的生物工程药物品种向现有企业集中。
(2)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尽快设立医药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现代生物技术领域。鼓励国有经济增加在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上的投入,以占领技术制高点,扩大控制力。
(3)加强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及有关生物技术科研机构与重点医药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机制。引导企业早期介入生物技术应用研究。
(4)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科研补助、技改贴息及企业资本金注入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5)重点利用重组DNA技术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新菌种或改造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等产品的生产菌种、提高发酵水平、降低消耗。开发预防、诊断与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艾滋病及免疫缺陷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疾病的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生物技术药物;开发现有生物技术产品的新剂型,包括涂剂、栓剂、气雾剂、滴剂等;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生产濒危和稀缺中药材。 中药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加入世贸组织和天然药物需求的日益扩大,将为中药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机遇。但由于中药产业基础较差,现代化水平比较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部分中药材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超标;中药工艺技术落后,不能对中药进行有效的提取、纯化;中成药制剂水平较落后,影响名优传统中成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控制方法和手段较落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药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为保持中药优势,十五期间中药行业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借鉴国际天然药物的发展经验,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质量控制指标和方法,完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2)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应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生物技术,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开展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和代用品研究。规范道地中药材的种植和经营,实现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商品化生产。
(3)逐步制定全国统一的饮片炮制规范。加快中药饮片浓缩颗粒和优质饮片的研究,建立饮片质量标准体系。加强毒性中药饮片的生产管理。
(4)中成药生产要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提取、纯化和制剂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现代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开发新的中药剂型。争取有2-3个中成药正式进入国际药品市场。
(5)加强重点中药企业技术改造。中药企业的技术改造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发挥已有的基础,通过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切实提高中药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 我国化学原料药有相当基础,是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出口大国,2000年出口22.5亿美元,在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占有较大份额,有60多种化学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努力扩大化学原料药出口,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医药行业实施主动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满足基本医疗用药需求的同时,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新的出口优势产品。克服主要依靠维生素C、扑热息痛等少数品种出口的状况,发展更多的高附加值出口品种。
(2)克服过分依靠北美、西欧两大市场的情况,努力开拓东欧、非洲、亚洲、拉美等广阔的国际市场。
(3)深入研究国际竞争对手,支持企业按国际惯例建立自主的国际营销网络,由供应中间商逐步转为直接供应用户。鼓励出口企业间的联合与协调,努力建立有效的出口产品协调机制。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到海外直接投资创办制药企业,促进产品出口。
(4)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如β内酰胺类、维生素类、大环内脂类、氨基酸类产品及其中间体生产中的发酵、结晶及分离、提取等技术。开发一批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率、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的共性技术。
(5)充分发挥石家庄、沈阳、山东、哈尔滨、重庆等老医药工业基地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进工艺,提高竞争力。同时,建立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发展新产品,完善环保设施。
(6)鼓励出口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
通过以上措施,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争取到200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大幅度提高,我国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4

当前我国医药行业的分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