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文化教育方面有没有消极的影响过历史作用,有的话请具体说明一下,有例子最好

如题所述

洋务运动对教育的影响还是积极的吧,至少从下述几方面可以印证:
1、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2、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3、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4、虽然洋务派缺乏重视科研的主导思想,缺乏科研的社会环境和机制,没有把科技的引进和本国科学研究和实验相结合,使得科学只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国内传播。但在洋务运动时期进行的科学教育,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此时的科学教育具有种种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相对于这些不足之处,洋务运动时期科学教育的贡献是意义深远,不可磨灭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01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也深刻影响了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一批中国人。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澎湖、辽东半岛等一批领土领海于日本,更加重了清廷的统治危机;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战胜中国,深刻激发了日本国民的民族意识,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经过两次英法联军的失败,清朝统治者痛定思痛,意欲图强。魏源的《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第二次英法联军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沦胥吏。
文化教育方面,洋务派在全国修建了30余所近代新式学校,用来培养科学、军事、翻译人才。著名的翻译机构同文馆也于1862年建立于,广方言馆等...;翻译及出版西书,推广西学;在1872年至1875年间,每年向美国派遣30名幼童留学,他们大多成为日后中国的重要人物。其中著名的如民国内阁总理唐绍仪与铁路专家詹天佑。近代第一批中国留学生 容闳负责选召收批留美幼童,并担任副监督。

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新式教育(新学)、新式军队(满清新军)、新思想(共和)、铁路、重工业(矿山铁厂)等影响后世的成果。在文化交流、商务往来、科学技术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洋务运动时期建立的机构和系统今天还能见到,如:邮政系统、电信系统、铁路系统、招商局、江南造船厂、交通银行等均由晚清延续至今。

洋务运动维持三十多年,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败给日本,其重点项目北洋舰队覆没,洋务运动就此结束,最终失败。李鸿章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
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例如慈禧太后,挪用军费起建颐和园,又极力阻挠洋务运动的发展。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指出,所谓“洋务”乃由于西方社会注重效率,与中国传统社会习惯大相迳庭。每一件兵器的使用,都受到传统文化、思想之约束,而这些都是在每一方面都受到影响。如开办各类实业工厂,社会上需要有各类商业组织作配合,如零件、银行、保险等等,但这些在十九世纪的中国都全付阙如;会计没有完善的管理概念,使会计帐目不能有效核实;人事管制漫无标准,盖因传统文化欠缺现代人事管理思维。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也有一定成就,影响日后中国的发展。洋务派抵制商品输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中国在洋务运动其间引进西学,促进思想开放。而引入西方科技,则令中国开始现代化。期间创办的同文馆,培育不少人才,在外国留学的学生,习得技能,这些学生对西方科技有一定认识,他们对中国日后发展有莫大帮助。
中国(1861年)与日本(1867年)在1860年代均进行西化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是指1860年代初到甲午战争期间大约30 年当中,清朝的洋务派为“自强”、“求富”,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达到富国强兵。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指1868年至1890年期间,为了推翻德川幕府成立的天皇政权,在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以西方为榜样所进行的诸项改革。中国失败而日本成功主要原因是中国改革不全面。
第一、洋务派和倒幕派对本国封建政权的立场不同。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他们是传统官僚,代表满清政府。日本倒幕派打着王旗倒幕,谋求推翻幕府政权,尊王攘夷。洋务派谈不上反封建,因为中国自宋朝已建立重文轻武的价值观,科举考试制度也颇为公平,平民出身的官员比比皆是,并无迫切改革的不满,效忠于清王朝,而日本的倒幕派是来自低阶级武士,则彻底推翻高阶武士的封建制度,表面实行君主立宪制,实际上是走军国主义的道路,至今日本文官体系仍盲目学武官同期未升迁即退休,但中基层军官仍需上战场,所以有体能的要求,达到一定年纪未升迁需退伍,文官其实无此限制,可见日本受军国主义影响之深。
第二、洋务运动依赖洋人办企业,导致企业难以发达。日本在人才引进和管理使用上,既大量引进,又大力培养本国人才。明治政府的这些做法,是落后国家争取人才、技术自主自立的正确方法和道路。洋务运动的技术却是事事仰赖于外国侵略者。受到中国自古以来重农抑商的价值观,许多知识份子并不想经营商业,洋务派引进人才和技术,主要是通过鸦片战争中的侵华军事人员,洋人政府官员和资本家。这类洋员大多数并不真懂技术,所售卖的器械和设备,多为过时和落后之物。再加上许多洋人并不愿中国富强起来,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谋取私利,使洋务运动注定失败。
第三、中国只注重军事武器硬件改革,并没有大力发展工业或改革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日本则相反,日本的传统文化许多来自中国,日本幕府采封建制度也没有提供科举制度让平民出头,日本民众对于放弃封建改采用西方工业文化并没有情感上的眷恋,日本进行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近代化事业,都从西方引进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制度,这导致中国军事虽然不会比日本差,但是最终被日本击败。
第四、中国洋务运动无法获得太多人的支持,朝中的重要官员如倭仁等保守派,对洋务运动采取仇视的态度,使洋务运动进行得十分困难。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倒幕派是一支以低阶武士、商人、新兴地主、大名等组成,人数众多,再加上利用美军舰队侵略幕府失去威信,打着支持天皇的口号消灭幕府,使明治维新改革得更加顺利。
中日在1894年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面临的情况几乎是一样的。随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在中国,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之役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主权丧失,大量赔款、割地和领土被瓜分。日本,1853年以后的被迫开关,《日美亲善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之类的不平等条约随之订立。日本面临越多不平等条约,就越是激起民族主义,渴望通过改革和军事侵略来达到富国强兵,以废除不平等条约。
中国则恰恰相反,人民在经历两次的鸦片战争后,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心理受到重重打击。因此,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决策阶层的懦弱被认为是导致中败日胜局面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各地对外来剧烈刺激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国土狭长的日本,则可以较快的凝聚起来。在宗教方面,中国的儒教也阻碍了社会的变革,以致二十余年后爆发了五四运动。
参考文献:
《经世思想与新兴企业》
《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和官督商办企业》
第2个回答  2013-04-23
洋务学堂尽管在客观上开启了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但是,“在变器不变道”办学思想的支配下,洋务学堂仅仅是引进了西方的工艺技术,却去掉了作为技术根本的科学精神;试图保持传统的人文教育,但事实上却僵化和削弱了人文教育,这些都引导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走进了狭窄之路。
洋务派所办的洋务教育虽说具有一定的封建性和对外依赖性,但它第一次对传统的封建教育实行了改革,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声,它传播了科学技术知识,开创了社会风气,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促成了中国近代教育的飞跃,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4-23
也不算是洋务运动带来的消极影响。从清代开始,都是有官方来抓教育主办教育,洋务运动也是如此,通过官方的政策命令及需求开办教育,形成中国近现代历史来教育事业的主要开办力量为官方,民间教育举步维艰。
第4个回答  2013-04-23
科举制还未被废除,仅仅改变的是教育教学内容,但本质的教育体制没有改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