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

  我没有文贫在凯里怎么找工作?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正确的物理解释完成于1910年,迄今整一百年。“天蓝”物 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光纤通讯,即高锟先生去年获得物理诺贝尔奖的项目。
“天 蓝”物理学似乎很普及。凡是看过“十万个为什么”的初中生,都能说出它的“标准 答案”: “空气中会有许多微小的尘埃、水滴、冰晶等物质,当太阳光通过空气时,波长较短的蓝 、紫、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阻挡,从而使光线散射向四方,使天空呈 现出蔚蓝色。”
中文世界中,大小权威的教育和科学网站,大多仍采用上述“标准答案”,几乎一字不差 。
这 个“天蓝”解释,基本上是十九世纪中叶的水平。它是英国物理学家丁铎尔(John  Tyndall,1820-1893)首创的。常称作丁铎尔散射模型。确实,“波 长较短的蓝色光,容易被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阻挡,……散射向四方”。但它并不是“天 蓝”的真正原因。如果天蓝主要是由水滴冰晶等微粒的散射引起的,那末,天空的颜色和 深浅,就应随着空气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当湿度变化时,空气中水滴冰晶的数目会明 显变化。潮湿地区和沙漠地区的湿度差别很大,但天空是一样的蓝。丁铎尔散射模型解释 不了。到十九世纪末叶,丁的天蓝解释已被质疑。
1880年代,瑞利(John Rayleigh,1842-1919)注意到,根 本不必求助尘埃、水滴、冰晶等空气中的微粒,空气本身的氧和氮等分子对阳光就有散射 ,而且也是蓝色光容易被散射。所以,空气分子的散射就可以作为“天蓝”的主因。
然 而,各个分子有散射,不等于空气整体会有蓝色。如果纯净的空气是极均匀的,分子再 多也没有“天蓝”。就像一块极平的镜子,只有折射或反射,而极少 散射。在均匀一致 的环境中,不同分子的散射相互抵消了。就如在一个集体纪律超强的环境(如监狱)中, 每个人的独立和散漫行为被彻底压缩。而“天蓝”靠的就是分子各自的独立和相互不干涉 ,或少干涉。
为此,瑞利假定,空气不是分子的“监 狱”。相反,氧和氮等分子,无规行走,随机分布 。瑞利由这个模型算出的定量结果,很好地符合天蓝的性质。1899年,瑞利写了一篇 总结式的文章“论天空蓝色之起源”[1],开宗明义就说: “即使没有外来的微粒,我们依旧会有蓝色的天”。 “外来的微粒”即指丁铎尔散射所需要的。从此,丁铎尔的天蓝理论被放弃。瑞利散射成 为“天蓝”理论的主流。
瑞利的天蓝理论虽然很成功,瑞利的分子无规分布假定,也有根据。然而,瑞利实质上还 要假定空气是所谓理想气体,这是一个不大的,但也不可忽略的弱点。因为空气不是理想 气体。
1910 年,爱因斯坦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用当时刚刚发展的熵(混乱的度量 )的统计热力学理论证明:那怕最纯净的空气,也是有涨落起伏的。空气本身的密度涨落 也能散射,也是蓝色光容易被散射。密度涨落的散射,不多也不少,正好能产生我们看到 的蓝天。如果空气是理想气体,爱因斯坦的结果就同瑞利的一样。所以,简单地说,天空 蓝色之起因是: “空气中有不可消除的‘杂质’,即空气自身的涨落。密度涨落等对阳光的散射,形成了 蓝天。”
“天蓝”起源物理不是爱因斯坦首创,但最完整 的理论是爱因斯坦奠定的。所以说,“天 蓝”物理学,完成于1910年。 瑞利和爱因斯坦的“天蓝”理论,是普遍适用的。可以用来解释纯净空气中的“蓝天”现 象,也可以用来解释纯净的水,纯净的玻璃等液体或固体中的“蓝天”现象。当然,也有 该理论不适用的地方。多年前,听到过有人对着“蓝天”发(歌)情,“我爱祖国的蓝天 ”,千万不要误听为“我爱祖国的独立而又无规游荡的分子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8
阳光进入大气时,波长较长的色光,如红光,透射力大,能透过大气射向地面;而波长短的紫、蓝、青色光,碰到大气分子、冰晶、水滴等时,就很容易发生散射现象。被散射了的紫、蓝、青色光布满天空,就使天空呈现出一片蔚蓝
第2个回答  2019-01-28
第3个回答  2019-12-16

首先了解光的工作原理,光从太阳传播时,像海浪一样上下移动,波长聚集在一起时,我们看起来好像是白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