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康熙皇帝的十三皇子的故事啊?

如题所述

一、十三阿哥胤祥与四阿哥胤禛的结党之谜 可是,历史上有“侠王”之称的十三阿哥胤祥怎么就和以阴谋诡计著称的四阿哥胤禛结成死党了呢?康熙皇帝知人善用,十三阿哥胤祥文才武略,可究竟又是为什么康熙皇帝偏偏不给十三阿哥胤祥一个光明的政治前途,甚至还直接致使他落下了一身残疾呢? 十三阿哥胤祥在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的第一集当中就亮相了,应该说这是一个在剧中非常主要的一个人物。我们先来看看他在第一集当中出场的情况: 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黄河暴涨,十几道河堤缺口,上百万灾民流离失所。康熙皇帝接到快报急招诸王大臣议事。不料,太子胤礽与康熙的嫔妃郑春华偷欢来迟,对康熙皇帝的问话更无以对答,康熙皇帝震怒不已。而四阿哥胤禛在户部查清钱粮实数后速赶至干清宫,针对国库空虚,已“无粮可调,无款可拨”的状况,提出了账济救灾的方案,引起了康熙皇帝的重视。太子胤礽顺水推舟,推四阿哥胤禛前往筹款账灾。八阿哥胤禩等人估计四阿哥胤禛到灾区肯定要找盐商筹款,便用密信与盐商联络,暗中掣肘。四阿哥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赶至灾区,微服查看,见到灾情严重,心情十分沉重。 那么,到扬州赈灾筹款不是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去的呢? 我们说,根据历史记载,四阿哥胤禛没有到扬州赈灾筹款。十三阿哥胤祥倒是去过好几次扬州——但不是跟四阿哥胤禛,而是跟康熙皇帝去南巡的。根据历史记载,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其中十三阿哥胤祥跟着去过四次。 不过,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说到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的关系显得特别的好,这可是真的。在历史上,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两个人的关系还真是很好的。 前面我们说过,康熙皇帝生前一共有35个儿女,去掉这些个不能排位的,一共有24个。24个能排位的,当中他们两个人的关系算是最铁的,史学家都说他们是“亲密无间”。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您知道这历史上皇上总是孤家寡人,跟谁他都要保持距离,而这雍正皇帝更是中国历史上疑心最重的一位!而这中国历史上疑心最重的雍正皇帝居然跟自己的十三弟胤祥的关系保持着如此的关系,不能不令人非常的羡慕——当然是羡慕十三阿哥胤祥啦! 用雍正皇帝自己的话说,那叫做“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 这句话里面的“王”指的就是十三阿哥“怡亲王”胤祥。话的意思我们都明白,说的是雍正皇帝将他与十三阿哥胤祥的关系确定为千百年一遇的“圣王贤臣”关系,足见雍正皇帝对自己的十三弟胤祥的满意程度。 雍正皇帝对胤祥如此的满意,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不用说,肯定是他们两个人早就结为一党了!但他们是什么时候结党的呢? 这个我们还要从十三阿哥胤祥的幼年谈起了。 十三阿哥胤祥生于1686年,生母是敏妃章佳氏,他的外公是位参领。十三阿哥胤祥14岁时,生母章佳氏去世。康熙皇帝序齿诸子中,除去胤礽外,十三阿哥胤祥是惟一一位较早失去生母的皇子。 此后,十三阿哥胤祥由德妃代为照料,此后十三阿哥胤祥就逐渐的与德妃的长子四阿哥胤禛十分要好,这同自幼由惠妃抚养的八阿哥胤禩与惠妃之子大阿哥胤褆之间的亲密关系,十分相似。 正是因为如此,十三阿哥胤祥才与四阿哥胤禛一向要好。1730年,十三阿哥“怡亲王”胤祥去世后,雍正皇帝在祭文中写道:“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 雍正皇帝继位后,将十三阿哥胤祥倚为心腹,是以他们青年时代结下的情谊为基础的。如果他们对皇太子胤礽的看法与立场相左,或在康熙朝晚年的储位之争中未曾达成默契,这一基础势必发生动摇,情况就是两样了。也就是说,他们如果结党,应该是很早的事情了! 在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里面,这十三阿哥胤祥那可是很多观众都非常喜爱的一个角色。你看,侠肝义胆,文武双全。 在历史上,十三阿哥胤祥在康熙皇帝的几十个儿女当中,他和十四阿哥胤祯是是八阿哥胤禩以下皇子中最出色的两位,并列两个文武双全的两位。 不过相对来讲,两个人还稍微有点区别。同样是文武双全,但十三阿哥胤祥相对而言文学色彩更浓一点;十四阿哥胤祯更偏武一点——所以他老出去带兵打仗。震钧《天咫偶闻》卷3载,“怡亲王(允祥)府藏书之所曰乐善堂。大楼九楹,积书皆满。” 还要说明的是,十三阿哥胤祥与十四阿哥胤祯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启蒙老师。这个共同的启蒙老师就是康熙皇帝的舅舅佟国纲之子法海。 24岁考中进士的法海被选为皇子师时,只有27岁,十三阿哥胤祥当时13岁,十四阿哥胤祯11岁。“法海侍皇子讲诵十年,直词正色,蒙圣祖喜与,谓独不能欺。”十三阿哥胤祥与十四阿哥胤祯才学俱佳,当有法海教诲之功。 二、康熙皇帝对十三阿哥胤祥的态度变化之谜 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有一阵子,康熙皇帝是很喜欢十三阿哥胤祥的,历史也的确如此——不过,这是1708年康熙皇帝一废太子之前的情况。 自1698年夏13岁的十三阿哥胤祥第一次跟随皇父去盛京谒陵后,直至1708年秋康熙皇帝一废太子事件发生前整整10年间,康熙皇帝只要离开京师,无论去哪里,必将十三阿哥胤祥带往。如1705年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除去皇太子胤礽外,随行的皇子只有十三阿哥胤祥。 换言之,这10年中,康熙皇帝外出时,十三阿哥胤祥是所有皇子(包括皇太子胤礽)内惟一必定随往者。 康熙皇帝为什么每次都让十三阿哥胤祥随行呢?是不是只是示以器重的意思?有没有什么深意在其中啊? 康熙皇帝携皇太子胤礽同行,是因不放心让皇太子胤礽独自留在京师!至于固定地选带皇子,令其随扈前往,长侍身边,不仅只是示以器重,还有以之暗中监视、牵制皇太子胤礽,加强对自己的护卫之意。 康熙皇帝之所以在诸子中挑选十三阿哥胤祥,一是他精于骑射,武功出众;二是康熙皇帝深知他与皇太子胤礽不合,因而不会予以庇护或与之同谋;三是十三阿哥胤祥十分精细,作风较为踏实。如果十三阿哥胤祥同皇太子胤礽关系密切,岂能为康熙皇帝选中,而且历10年不变? 仅此即足以说明,康熙皇帝对十三阿哥胤祥是另眼相看的。十三阿哥胤祥在雍正年间作为皇帝最得力助手的种种表现,也充分表明十三阿哥胤祥除去具备较高的满汉文化素养外,还颇有办事才力,善于协调人际关第,是一难得人材。这应是十三阿哥胤祥为康熙皇帝所青睐的主要原因。不足20岁的十三阿哥胤祥受到皇父的器重,连供职清廷的汉族文人也是一清二楚的。 但是,从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里面我们可以看出,1708年秋康熙皇帝一废太子事件发生后,康熙皇帝就突然不喜欢十三阿哥胤祥了,历史上是怎么回事呢?应该说,这样的人才,生性宽仁的康熙皇帝完全应该给他一个很不错的政治前程啊? 康熙皇帝一废太子后,康熙皇帝对十三阿哥胤祥的看法发生很大变化,十三阿哥胤祥的地位一落千丈。这里面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惨烈的皇位争夺战中,十三阿哥胤祥投靠了势单力薄的四阿哥胤禛,并且关键时刻肯效死命。 前面我们说过,康熙朝皇太子之位争夺血腥残酷,激烈程度为整个清代之最。众多皇子结党谋夺皇太子之位,朝野文武大臣各附一党,多派势力纵横捭阖、明争暗斗,都想置政敌于死地。 当时,势力最大的是皇八子胤禩派,皇子多投靠依附于他。当时暗里挖空心思谋夺皇太子之位、明里装作富贵闲人的皇四子胤禛,将皇八子胤禩集团视为自己的劲敌,以巧妙的、几乎不为康熙皇帝察觉的各种手段与之较量。可是,皇四子胤禛势孤力单,连同母胞弟十四阿哥胤祯都不帮他。 十三阿哥胤祥是四阿哥胤禛的同父异母弟,他不嫌皇四子胤禛势孤力薄,与他结成一党,积极谋夺储位,卷入党争漩涡。 1708年,康熙皇帝将皇太子胤礽废黜后,惩处争夺皇太子之位的皇子,十三阿哥胤祥与皇长子胤褆、废太子胤礽同时被捕圈禁。 为救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大包大揽,将罪责揽到自己身上,使四阿哥胤禛得以开释,摆脱干系。若不是卷入党争,尤其不成为铁杆式人物,生性宽仁的康熙皇帝完全可能给他一个很不错的政治前程。 三、结盟的代价 问题在于,十三阿哥胤祥为保全四阿哥胤禛,肯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这种代价包括很多方面。 第一、政治前途方面: 康熙皇帝的年长皇子中,十三阿哥胤祥是惟一一位在皇父生前没有受封之人。这与他曾深受皇父器重的情况,形成极大反差,若非犯有重过,不会至此。此外,十三阿哥胤祥事发后,其老师法海也受到牵连,被调离此任。 不过,有一弊就有一利。雍正皇帝继位后,十三阿哥胤祥虽然备受倚重,但却谨恪有加,竭心辅佐,与年羹尧、隆科多两人恃宠妄为的作风,形成鲜明对照。因此,雍正皇帝对十三阿哥胤祥评价极高。 十三阿哥胤祥之所以对于新帝的宠任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既是由于他自幼对雍正皇帝的性格作风极其了解,深知这是其得以自保的惟一良法,同时也表明,康熙四十七年的重大挫败,对十三阿哥胤祥的作风与性格影响之大,直至终生。 第二、日常生活方面: 雍正皇帝说他“于皇考时……家计空乏”,这同他始终不曾封爵,因而既无其他皇子封爵时所受大量钱财,俸禄所得也相对较少有关。 第三、身体素质方面: 由于心情郁闷,十三阿哥胤祥终于患病,“湿素毒结于右腿,膝上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此症时好时坏,经御医反复医治,很长时期未愈。康熙皇帝是位慈父,尽管对十三阿哥胤祥十分不满,但对儿子的病痛仍记挂在心。他在塞外时,经常在给皇子们的朱批中问询此事,并亲阅御医奏折,对治疗做出具体指示。 有的材料说此后的十三阿哥胤祥一直被康熙皇帝软禁了十多年,直到雍正皇帝继位才被放出,这是后人对于历史材料的误解。 事实上,十三阿哥胤祥不久就被释放了。1709年春天,康熙皇帝巡塞外,他仍然在随行的皇子之列。但此次康熙皇帝将他带在身边,绝非示以宠爱,而是具有防范之意。不过,自1710年到1721年间,十三阿哥胤祥始终未曾随皇父外出,这是因为他的腿足疾患行走不便造成的。 不过,随着雍正皇帝的上台,这一切苦难终于过去了!康熙皇帝第二次圈禁十三皇子胤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7
历史上的十三阿哥胤祥,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胤祥在一废太子之前是除太子之外康熙最宠爱的儿子,从13岁起只要康熙出巡必定带着胤祥,他也是唯一一个跟着康熙南巡达四次之多的皇子。尤其康熙四十一年第四次南巡的时候,撇下随行的太子和四阿哥,命胤祥单独一个人祭拜泰山。泰山在古代就是权力的象征,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数次封禅泰山以示最高皇权,这个意味不能算不深,第二年索额图就被康熙斥责“天下第一罪人”,康熙对太子信任大减。胤祥是偏文的,并且好藏书字画,在书画等方面的艺术修养很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17
康熙皇帝第二次圈禁十三皇子胤祥
第3个回答  2013-04-17
胤祥,皇十三子。母亲是蒙古族。人称侠王,因为为人义气,在武将当中很有威信、人员,以至于在后来的皇位争夺中,成为皇四子胤禛的一个有力的帮手。
第4个回答  2013-04-17
十三皇子是胤祥。第一,说到忠,胤祥对雍正帝,可谓忠贞不贰。胤禛即位初,朝廷内部的权力关系错综复杂,胤禛的皇位还没有坐稳。在这种情况下,他任命胤祥与贝勒允禩、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四人为总理事务大臣。允禩曾是胤禛政敌,马齐曾为之声援,胤禛出于策略需要才将其置于高位。隆科多因拥戴新君受到重用,不久又被剪除。四人中,胤祥是雍正帝最倚信的大臣。后来,雍正帝回忆这段诡谲多变的时期,言语间相当感慨:“辅政之初,阿其那(允禩)包藏祸心,扰乱国是;隆科多作威作福,揽势招权。实赖王(怡亲王)一人挺然独立于其中,镇静刚方之气,俾奸宄不得肆其志。”胤祥在长期受到压抑和冷落之余,能得到雍正帝的器重和厚待,自然感恩戴德,全力图报。
  第二,说到敬,胤祥处理工作,可谓认真负责。康熙后期,官吏贪污,钱粮匮乏,国库空虚。雍正帝面对历年户部库银亏空的窘迫状况,把整理财政、清查赋税作为当务之急,在胤祥主持下,进行了大规模清理钱粮亏空活动。从雍正元年至三年,各地题奏历年钱粮亏空案件有100余起,累计亏空钱粮2300多万两。为了追补亏空,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严令亏空官员完纳赔补。对违法的王公贵族同样严惩不贷。康熙帝第十二子履郡王允祹、第十子敦郡王允均被勒令追索亏空,以致被抄家。为此,胤祥还背上了“过于苛刻”、“过于搜求”的骂名。由于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国家财政很快有了起色。
  为了制止各地官员在税收赋敛中任意加派,中饱私囊,胤祥疏请取消加色、加平等积弊,减轻了百姓的额外负担,也限制了官吏贪污受贿之风。
  胤祥以出色的理财能力得到胤禛的嘉许。胤祥恪尽职守,同时承办了大量行政事务。雍正初年,很多谕旨都是由胤祥转达的。
  当胤禛决定远征伊犁河流域厄鲁特蒙古时,于雍正七年设置军机处。此后,军机处成为清廷的中枢机构,直到清末。胤祥与汉大臣张廷玉、蒋廷锡成为最初的三位军机大臣,受命主持西北两路军机事务。
  第三,说到诚,胤祥待人接物,可谓秉持原则。他从为国举贤的大局出发,向雍正帝推荐优秀人才。康熙帝第十七子允礼,曾被胤禛视为允禩同党,命他看守陵寝,不予重用。胤祥觉得十七弟“居心端方,乃忠君亲上、深明大义之人”,奏请起用。雍正帝接受他的意见,晋封允礼为果郡王,后晋亲王。允礼先后管理理藩院、工部、户部、宗人府,办理苗疆军务,均取得突出政绩。后来官至直隶总督的李卫,原只是户部郎中,皇帝对他并不了解,胤祥觉得此人“才品俱优,可当大任”,极力保举,使其脱颖而出,成为最受胤禛器重的股肱重臣。
  第四,说到直,胤祥为人坦荡,敢于直言进谏。雍正帝用年羹尧主持青海军事,隆科多从中作梗,阻挠他成功。胤祥向雍正帝奏言:“军旅之事,既已委任年羹尧,应听其得尽专阃(kǔn) 之道,方能迅奏肤功。”雍正帝听了他的话,不从中掣肘,青海迅速平定。
  第五,说到勤,胤祥辅政8年,可谓勤于任事。直隶水系庞杂,水涝灾害频仍。尤其永定河水,一经泛滥,如野马脱缰,为害最甚。雍正三年直隶大水后,胤禛决心防治水患,任命胤祥总理京畿水利。胤祥和大学士朱轼共同实地查勘后,提出兴水利,开引河,疏河道,浚水淀,筑减水坝,开入海直河等建议;并请设置营田水利专官,募农耕种。均奏准实行。直隶水利兴建后,水患有所减少。胤祥有关京畿河务的奏疏,编为《怡贤亲王疏钞》,由吴邦庆辑录,后收入道光年间刊行的《畿辅河道水利丛书》。
  雍正帝曾列举胤祥的各项工作说:“总理事务,王夙夜匪懈。……至于军务机宜,度支出纳,兴修水利,督领禁军,凡宫中府中,事无巨细,皆王一人经画料理。”胤祥既是总理军政经要务的重臣,又是雍正帝的大管家和侍卫长。
  第六,说到慎,胤祥不仅有功不傲,而且功越高越谨慎。他自幼与胤禛交往,对他的为人和秉性了如指掌。目睹胤禛坐上皇位后,对政敌报复毫不手软,也促使他对雍正帝始终保持谦抑的态度。这正是胤祥宠眷不衰、得以寿终正寝的要诀。对雍正帝赐予的各种奖赏和殊誉,他从来是能辞就辞,能推就推,实在推不掉的,谨慎接受。这一点,前面已经谈到。
  这里还有一段怡亲王“吞土”的逸事,可为他谨慎作佐证。帝后王公生前总要为自己选定建坟安葬的“吉地”,胤祥曾奉旨到泰宁山(清西陵,在今河北易县)为皇帝勘选陵址。雍正帝对选定的“上吉之壤”非常满意,认为胤祥立有首功,就把万年吉地附近的一块“中吉”之地赐给他。胤祥听后却惊悚色变,惶惧固辞,说这等吉地只有大福大贵者才能受用。他又在60里以外的涞水县境内为自己选定了一块墓地,认为这才与臣下身份相配,并奏请皇帝赐给自己。后来胤祥生病,仍担心皇帝不收回成命,再三奏请,胤禛不得已允其请。胤祥得旨后,高兴万分,手舞足蹈。当日就遣侍卫前往取土。数日后侍卫回来,呈看土色。因为这是皇帝赐予的吉地,胤祥竟迫不及待地取了一小块,手捧着吞到肚子里,口中还念念有词道:“这样的话,则臣心安而子孙蒙福了。”此事在官修《清世宗实录》、《钦定八旗通志》以及《内务府档》中均言之凿凿,可见确有其事。
  第七,说到廉,胤祥为政,可谓自奉清廉。他主管财政,钱粮过手无数,稍有贪心,子孙就会享用不尽。可是他却公私分明,严于律己。胤祥平时衣食力求节俭,病危时,就身后事一一嘱咐:殡殓“只用常服,一切金玉珠宝之属,概不可用”。他亲自画出坟院图,叮嘱王妃及诸子说:“不要违背我的话,超越以往的定制。”
  第八,说到明,胤祥审案,堪称善辨真伪。他主持审理大案数十次,每次审理,疑犯口供都会牵连到许多人,胤祥总是慎重从事,不轻下断语。他总结审狱的经验说:审案的原则,先观察其(疑犯的)言语表情以洞悉真伪,假设用诚心去打动他,用合理的推断去折服他,没有得不到实情的。如果一概刑讯逼供,刑杖之下,何求不得?但这又使冤案难以平反啊。雍正帝命人把胤祥的这席经验之谈刻在木板上,高悬在公堂上。
  胤祥辅政8年,兢兢业业,勤奋不怠,树立起贤明大臣的典范。有清一代的王爷,或有才无德,或有德无才,或无德无才,像他这样德才兼备,并且在身前身后得到人们公认的,的确少之又少。
  胤祥“吞土”的园寝,位于河北涞水县水东村(今涞水县以北娄村满族自治乡东营房村西)。上世纪30年代园寝被盗。日军侵占涞水后,园寝的地上建筑又遭破坏。如今尚存石牌坊一座,碑上用满汉文字刻写着“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华表一对,高约13米,柱基和柱体呈八棱形,表面雕刻大小腾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