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有几种,都分别有什么特点(不同)?

我想了解关于笛子的一些,希望你们能告诉我。

  
  笛子有曲笛、梆笛、蒙古笛、维吾尔笛、藏笛、口笛、侗笛、玉屏笛等。
  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多 为D调或C调乃至降B调,管身粗而长,可能是大横吹的遗制。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广泛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最适于独奏或合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戏曲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这种笛子的笛膜贴得较松,音色润丽、清晰。在演奏中以各种北装饰手法,如“唤音”、“迭音”、“倚音”、“颤音”等最为多用,一般忌用强吐和断奏。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不能过猛过急。

  梆笛,因伴奏梆子戏曲而得名。这种笛子通常分为:F调梆笛、G调梆笛、A调梆笛。管身较曲笛细而短,可能是小横吹的遗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北方的笛子多为梆笛(高音笛),发音高亢、嘹亮。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在演奏当地色彩的乐曲(包括各种地方戏曲)时,以“历音”、“滑音”、“吐音”、“花舌”等最为多用。气息运用上较猛。如秦腔、郿鄠、蒲剧、河北梆子等,只要多吹一吹这些欢曲音乐,就可以熟悉北方笛子的一些传统演奏方法。

  蒙古笛,内蒙草原上的人民,常年多过着不定居的生活,那里的人们性格开朗、奔放。乐曲辽阔、高亢,常常出现一些多音的急速进行而又突然停留在一个延长音上,造成了非常开阔、奔放的效果,就像一匹骏马在草原上飞驰一样。这个地区的笛子,笛膜一般贴得较紧,甚至不要笛膜(有时也要松膜的效果)。在演奏技巧上多用一些装饰手法,如“迭音”、“倚音”、“唤音”等。更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多用上方三度或四度的颤音指法。

  维吾尔笛,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的音乐明快、火热。多用高音笛子,一般不用笛膜,或将笛膜贴得很紧(有时也用松膜效果)。在吹奏方法上一般运气较猛,冲力较大,强弱对比特别明显。最多的技巧是“急滑音”和一些装饰性的如“倚音”、“赠音”、“唤音”等等。此外“花舌”和“吐音”也常常使用,而且多半要求吐得断顿有力。

  藏笛,笛子在藏族过去不很流行,但也有一些民间艺人吹得很好。他们多用中音笛,在吹奏方法上,许多地方是模仿二胡奏法和人声唱腔。此外,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1、在一拍时间内,有两个同度的八分音符连续进行时,一般都给每拍的第一个音加上一个上方三度(有时是上方二度)的装饰 音(即上倚音的吹奏方法);在第二个音上加一个下方二度的装饰音(即下倚音的吹奏方法)。
  2、凡是连续四个以上的十六分音符,多是两个音符吐吹一下,很少用长连线或者吐音断奏。
  3、 乐句或小节开头脑第一个音,很多时候用指颤音(二度或三度)。但是这种指颤音与一般指颤音不同,它要求手指尽量低抬,动作很快,有些近似波音的效果。

  口笛,经考证,口笛要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并有出土实物。但将它推陈出新,正式搬上舞台,登上音乐的大雅之堂,是20世纪七十年代。上海民族乐团的俞逊发把自己改进的口笛首先运用于独奏中,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许多青年演奏者,喜吹爱好,而且,又有不少人对口笛进行了以自己使用为主要目的的某些改进。不断丰富着它的表现力。目前口笛五花八门,有两孔和五孔口笛,七孔口笛。有按音位的对称,以中心开吹孔的,也有的以在比二的比例开吹孔的。有的开孔为了转调方便,有的则为增加音域。
  目前一般口笛,就其音域而言可达两个八度,但就其音程、音阶而言,有些音又是不易发出或者发音十分不准。由于它的制作简单,造价很低,携带方便,以及它的特有风韵受到许多人的欢迎。

  侗笛,侗笛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区非常流行。它的音色优美,明朗而不浮华,甜美而不消沉,它反映了侗乡的幽幽杉林,清清流水的山川风光,其音响近似竹笛与洞箫之间。
  侗笛之所以能形成那种特有的声响效果,关健就在于笛头的吹口。它不像竹笛是横吹的孔吹乐器,它是依靠吹口(吹嘴)来发声。
  侗笛一般长约30厘米,内径为1.3厘米,共开六个音孔。从吹口顶端至六音孔约为14厘米。各音孔间的距离基本相等。
  民间流行的侗笛都无有严格要求,一般较多用的是D调、E调和F调。每支侗笛的音域约在10—12度。
  演奏侗笛时多采用一口气到底的吹法——“鼓腮换气法”,这也就是它的所难之处。其它演奏技巧是不难掌握的,只要有吹笛子的技能,运用于侗笛是足足胜任了。

  玉屏笛,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用当地的小水竹 制成。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上刻"彩凤"。这种龙凤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4
一、 北方的笛子
北方的笛子多为梆笛(高音笛),发音高亢、嘹亮。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在演奏当地色彩的乐曲(包括各种地方戏曲)时,以“历音”、“滑音”、“吐音”、“花舌”等最为多用。气息运用上较猛。如秦腔、眉(右边加耳旁)户、蒲剧、河北梆子等,只要多吹一吹这些欢曲音乐,就可以熟悉北方笛子的一些传统演奏方法。
二、 南方的笛子
江南一带普遍多使用曲笛。这种笛子的笛膜贴得较松,音色润丽、清晰。在演奏中以各种北装饰手法,如“唤音”、“迭音”、“倚音”、“颤音”等最为多用,一般忌用强吐和断奏。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不能过猛过急。如果多吹奏一些江南的传统乐曲,对熟悉江南笛子的特点和风格会有直接的帮助。

三、 蒙古族的笛子
内蒙草原上的人民,常年多过着不定居的生活,那里的人们性格开朗、奔放。乐曲辽阔、高亢,常常出现一些多音的急速进行而又突然停留在一个延长音上,造成了非常开阔、奔放的效果,就像一匹骏马在草原上飞驰一样。这个地区的笛子,笛膜一般贴得较紧,甚至不要笛膜(有时也要松膜的效果)。在演奏技巧上多用一些装饰手法,如“迭音”、“倚音”、“唤音”等。更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多用上方三度或四度的颤音指法。

四、 维吾尔族的笛子
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的音乐明快、火热。多用高音笛子,一般不用笛膜,或将笛膜贴得很紧(有时也用松膜效果)。在吹奏方法上一般运气较猛,冲力较大,强弱对比特别明显。最多的技巧是“急滑音”和一些装饰性的如“倚音”、“赠音”、“唤音”等等。此外“花舌”和“吐音”也常常使用,而且多半要求吐得断顿有力。

五、 藏族的笛子
笛子在藏族过去不很流行,但也有一些民间艺人吹得很好。他们多用中音笛,在吹奏方法上,许多地方是模仿二胡奏法和人声唱腔。此外,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1、 在一拍时间内,有两个同度的八分音符连续进行时,一般都给每拍的第一个音加上一个上方三度(有时是上方二度)的装饰 音(即上倚音的吹奏方法);在第二个音上加一个下方二度的装饰音(即下倚音的吹奏方法)。
2、 凡是连续四个以上的十六分音符,多是两个音符吐吹一下,很少用长连线或者吐音断奏。
3、 乐句或小节开头脑第一个音,很多时候用指颤音(二度或三度)。但是这种指颤音与一般指颤音不同,它要求手指尽量低抬,动作很快,有些近似波音的效果。

六、 口笛、侗笛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国,差不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笛子。但是,这些名为笛子的乐器其实并不都与我们这里所进述的传统六孔笛子相近。它们有的是吹孔(气鸣)乐器,有的是哨嘴,还有是簧片(簧鸣)乐器。这里就较流行的而且已在不断改进的口笛、侗笛作如下介绍:
(1) 口笛
经考证,口笛要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并有出土实物。但将它推陈出新,正式搬上舞台,登上音乐的大雅之堂,是20世纪七十年代。上海民族乐团的俞逊发把自己改进的口笛首先运用于独奏中,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许多青年演奏者,喜吹爱好,而且,又有不少人对口笛进行了以自己使用为主要目的的某些改进。不断丰富着它的表现力。现在的口笛五花八门,有两孔和五孔口笛,七孔口笛。有按音位的对称,以中心开吹孔的,也有的以在比二的比例开吹孔的。有的开孔为了转调方便,有的则为增加音域。
现在一般口笛,就其音域而言可达两个八度,但就其音程、音阶而言,有些音又是不易发出或者发音十分不准。由于它的制作简单,造价很低,携带方便,以及它的特有风韵受到许多人的欢迎。
(2)侗笛
侗笛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区非常流行。它的音色优美,明朗而不浮华,甜美而不消沉,它反映了侗乡的幽幽杉林,清清流水的山川风光,其音响近似竹笛与洞箫之间。
侗笛之所以能形成那种特有的声响效果,关健就在于笛头的吹口。它不像竹笛是横吹的孔吹乐器,它是依靠吹口(吹嘴)来发声。
侗笛一般长约30厘米,内径为1.3厘米,共开六个音孔。从吹口顶端至六音孔约为14厘米。各音孔间的距离基本相等。
民间流行的侗笛都无有严格要求,一般较多用的是D调、E调和F调。每支侗笛的音域约在10-12度。
演奏侗笛时多采用一口气到底的吹法--“鼓腮换气法”,这也就是它的所难之处。其它演奏技巧是不难掌握的,只要有吹笛子的技能,运用于侗笛是足足胜任了。
现在有不少人对侗笛进行了改进。把吹口的竹片改为铜片,增开音孔,单管改为双管等,都有一定的收效,增加和丰富了它的表现力。它是一件很有前途的民间乐器。

我国还有不少民族的笛子也颇有特色,如羌笛、口哨、小闷笛、短笛...
第2个回答  2013-04-13
由小到大:
口笛,需要有一定水平,小巧,音色清亮,音调高(高于小A)。(口笛是笛子演奏家俞逊发根据吐刃的形制,以短竹管制作而成。有二孔口笛和五孔两种。
1971 年初,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受景颇族横吹乐器吐刃的启发,用制笛截下的短竹管制成。能吹(d1~d2)一个八度音阶,两年后正式登台演出,第一首演奏的曲子名《云雀》。后来,俞逊发又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王益良的协助下,研制成功了五孔口笛。
口笛构造简单,制作简便,多使用黄枯竹或小水竹制作,也可使用长茎竹、凤眼竹、紫竹或其他材料制作,以杆身圆直、竹质坚硬的为佳。
取一段短而细的竹管,体空,右端为第一孔,左端为第二孔,左、右端内径分别为10.5和11毫米,在距左、右端分别为23 和25 毫米处开一吹孔,即制成两孔口笛。
五孔口笛是在靠近两孔口笛吹孔的管壁上再开3 个音孔,五孔口笛,管长7 4 毫米,左、右端内径分别为9.5 和10 毫米,吹孔距左、右端分别为34.5 和39.5 毫米,第三、四、五孔,开在距吹孔外缘14 毫米的一条直线上。吹孔开成椭圆形,长径8 毫米,第三、四、五音孔为圆形,直径均为5 毫米。


竹笛,常见(常用)小G,F,E,D,C,调式。音色比较亮的:G,F,中性的E,D,沉厚的C。(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低竹笛构造 赵也绘制 竹笛构造 赵也绘制
音大笛,如大G、大A有7个按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笛身 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
笛塞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
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
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没膜孔,是不能吹出声来的。
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按指孔:共有六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
上出音孔:可用来调音,起着划定笛子最低音范围的作用。
下出音孔:在上出音孔下端的两个孔,可用来调高音,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系飘穗之用。
海底又称笛头:是由笛塞内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内膛,它阻止气流向上流动,使口风向下流动,集中发音。
扎线:缠于笛身外面,起保护笛身以免破裂的作用。
镶头:通常在笛身左端(或两端)镶以牛骨、牛角、玉石或象牙,称为镶头。

再小:小A,再大:bB,大A,大G,大F。(浏览http://baike.baidu.com/view/249797.htm
陶笛,音色优美,也是有大有小,音调与普通竹笛范围大致一样。(浏览http://baike.baidu.com/view/414065.htm
初学一般用小笛子G或F。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4-13
曲笛:主要流行在南方,声音优美。适用于江南丝竹类的乐曲,如姑苏行。代表人:赵松庭,陆春龄 梆笛:用于北方戏剧之中,声音清脆嘹亮,曲子有:喜相逢,五梆子等。代表人:冯子存 另外还有两个衍生类:中音笛和低音笛 中音笛;牧民新歌,小放牛,春到湘江 低音笛一般笛管教长较粗,不适宜初学者和儿童。
还有很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