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台湾历届巡抚分别是?政绩分别是?

台湾历届巡抚分别是?政绩分别是?

清代褔建台湾巡抚共有四任,依序为刘铭传、沈应奎、邵友濂、唐景崧。 

1、刘铭传

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潜山麓)人。清朝名臣,系台湾省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

1885年,任台湾巡抚。在台任职期间,进行了编练新军,修建铁路等一系列洋务改革;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促进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亦日益巩固。

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后加兵部尚书衔,帮办海军军务,1891年辞职。其治台策略与理念,后来由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承续,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有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之誉。

2、沈应奎

沈应奎(1821-1895),字小筠,号吉田,本籍浙江。1891年刘铭传去职后,布政使沈应奎短暂护理(代理)4个月。继续在台湾推行新政,筑铁路,办工厂。

3、邵友濂

邵友濂(1841-1901年),字筱春(字小村,一字攸枝),初名维埏。浙江余姚人。清代政治家、外交家。

邵友濂原为刘铭传巡抚任内的 布政使,知台甚深,由于刘铭传大举新政,财务透支,遂只能选择重点完成,予人「尽废」洋务之感。然在其任内仍扩建台北机器局,铺设铁路到新竹

4、唐景崧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广西灌阳人。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临危受命护理,面对日军的军事压力,虽仍尽力布防,仍不能免于割台的命运。

扩展资料:

台北建城之时,刘铭传正率领台湾军民浴血抗敌。因为法国侵略军已打到基隆和淡水,台北城于是日夜赶工筑城,提前完工。

此时,刘铭传也取得基隆、沪尾大捷,抗法保台功成,为接下来的台湾近代化争取了建设时间。1884年,对于台北城和整个台湾来说,都是值得纪念的。

台北筑城,始于1875年沈葆桢向清廷建议设台北府,现在的台北市政府饮水思源仍设有沈葆桢厅。台北城1882年动工,在战争的紧迫气氛里于1884年落成。

1889年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将办公地点设在台北,使台北成为全台中心的地位一直延续至今。

作为台湾“近代化之父”,刘铭传在台湾行政、交通、教育、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建设成果有不少建树,他当政时铺设的台湾第一条铁路,从基隆过台北到新竹。

台湾的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都设在台北;“外开航运”的码头也在台北淡水。刘铭传运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观念和方法,比如招商、集资等,将台湾带入近代化时代,令台北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城市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景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邵友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应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铭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建台湾巡抚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台湾不能忘却刘铭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26

清代于光绪11年(1885年)设台湾巡抚,共有四任,依序为:

刘铭传、沈应奎、邵友濂、唐景崧


1、刘铭传为首任巡抚,编练新军,修建铁路等一系列洋务改革,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

2、沈应奎辅助刘铭传抗法,任巡抚后继续在台湾推行新政,筑铁路,办工厂。


3、邵友濂出任台湾巡抚期间停止绝大部分刘铭传时期的新政建设,被视为目光如豆,导致台湾防务的空虚。

4、唐景崧就任后,甲午败绩,1895年清朝割弃台湾,台湾成立“民·主·国”,推唐为大总·统领导抗日。当日军登陆台北,唐便携款内渡,颇受时论指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25
台湾光绪十一年立省,(一)首任巡抚是刘铭传,(1885-1891)在台大展抱负:练军队以厚兵力,筑炮台以严海防,设制.造局、军械所以造兵器,集捐输以充经费,厚礼聘以聚人才,抚生番以开疆土,丈田地以纠隐圃,编保甲以别良莠,移穷民以垦荒土,兴织造以杜漏卮,惠商顾以广交易,筑铁路以便交通,架电线以灵消息,购船舶以增航路,立公司以结商团,聘西医以疗疾病,建学堂以施教育,置隘勇以密巡防,兴水利以资灌溉,开矿产以集材料,铸货币以便民生,革税法以维国计,这一切的目的都在于使T湾能成为全国的模范。他在台湾创新的一切新政,奠定了T湾近代化的基础。台湾学者称刘铭传为“理台政治家第一人,其功业足与台湾垂不朽矣”!有学者称他为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二),沈应奎(1891)1891 年五月五日,刘铭传奉准开缺,由布政使沉应奎接任,第二任巡抚任职不久,就下任交差,所以也没什么政绩。(三),邵友濂(1891-1894),1891年(光绪十七年),补授台湾巡抚。1894年9月,调补湖南巡抚。这位新官上任的「三把火」竟是处处撤废、裁并刘铭传的「新政」设施。他目光如豆,一反刘铭传的锐意建设,而采取紧缩政策;刘铭传拟订并施工中的铁路建设计划,他即不愿继续推动,上奏疏极言铁路修筑的种种艰难,邵友濂将「全台铁路商务总局」并入通商局,复解散枕木局,使新竹延伸至台南的铁路建设计划因而搁置。他还将刘铭传所设的「煤务局」、「矿油局」、「番学堂」……等,一一裁撤,使新政尽废。 邵友濂任内的治绩大概只有设置「通志局」纂修通志而已,如果再勉强找出一项的话,那就是他推翻了拟定将省会移到中部的计划,而「明定台北为省会」。(四),唐景崧,(1894-1895),办书院、兴科举,并倡导修铁路,皆为有益之举。为发展经济,他走访民间,了解农桑之事,教化台南当地的少数民族。此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日本。激起了广大T湾民众的无比愤慨。景崧多次致电清廷,表示“台湾属倭,万众不服”,“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若战而不胜,待臣等死后,再言割地。”但清廷卖台木已成舟,对此无动于衷,回电训斥景崧曰:“台湾虽重,比起京师则台为轻。倘敌人乘胜直攻大沽,则京师危在旦夕。又台湾孤悬海外,终久不能据守……不可因一时义愤,遂忘以前所陈种种患害于不顾也”。并谕令“署台湾巡抚布政使唐景崧著即开缺,来京陛见。其台省大小文武各员,并著饬令陆续内渡”。五月八日,清廷代表在烟台与日本代表交换条约批准书。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十(1895年6月2日),清廷割台特使李经方(李鸿章之子)租用外籍客轮抵达台湾,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日舰主凶“西京丸”上,与代表清廷与日人签署《交接台湾文据》。景崧旋即下令全台文武官员限期内渡,台湾就此成为日本殖民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