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如何解决总体小康低水平的现状?

如题所述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到目前,已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使全国农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接近小康。但是,我国农村发展仍然十分落后。全国实现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道路更漫长,任务更艰巨,问题更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1.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还比较落后,呈现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灾能力低,早涝成灾,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据《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我国1994~1996年的农业生产率(每个农业工人创造的农业附加值)为193美元,不到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97美元的一半,与印度(404美元)、巴西(2384美元)、日本(16712美元)、美国(17719美元)和荷兰(41245美元)相比,差距依次加大。农业的这种落后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严重失衡
  农业不同于工业,既受市场风险制约,又受自然风险制约,是国民经济中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产业,无论在商品市场的竞争中,还是在经济资源的竞争中,常常处于比较软弱和不利的地位。因此,农业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但长期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过于向工业倾斜,农业投入不足,发展滞后。工农业发展速度之比由1979~1984年的1.25:l扩大到1986~1990年的2.09:l,进而又扩大到1991~1998年的3.68:l,大大超过2.5:l的经验值。与此相联系的是,城乡差距较大,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农村自身发展在地区之问也有很大的不平衡性。
 3.社会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日益严重的农业资源短缺间的矛盾
 进入小康以后,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进行,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将有很大的提高,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会迅速增加。但是,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危机,耕地资源减少、水资源不足、草原退化、沙化严重、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这说明,资源约束与农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4.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滞缓的矛盾
 据国家统计局预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到2010年将达到2亿人。所以,进入小康社会以后,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将非常困难。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8亿人,其中乡镇企业吸纳1.28亿人,离开本乡外出打工的人员约有7000多万人,中国农村仍有1.2亿~1.5亿的剩余劳动力。
 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分割,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加大。这是最根本的制度障碍。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有两个支点,一是大城市的发展,二是小城镇的建设,这其中又以农民的自由流动为纽带。然而,在大量农民自发流向城镇的过程中,许多外来民工却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许多城市对外来人口仍然采取歧视政策和限制性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怎样给外出打工的农民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从远期看,对于促选城镇化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积极慎.重地l弓1导农民选入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应该是中国城市化道路可供选择的一个方向。第一,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速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减缓。随着乡镇企业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这一趋势还将延续。第二,近年来政策放开了对小城镇的户籍控制,但实践证明,农民虽热衷于进入小城镇,但毕竟有一定的量和速度的限制。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小城镇不像大中城市那样具有经济活力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农民进入大中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二是证明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迁入地的吸引力所决定的。
  5.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矛盾
 农民收入缺乏新的增长点,地区间、城乡间收入差距拉大,使农村居民在2l世纪前20年内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1)农民增收缓慢。
 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速度慢,不但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严重抑僧了市场消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负担沉重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其实都在于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近几年,农民收入虽然有恢复性的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更大。从这几年的情况看,2001年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比1979年人均减少了102元。其中最大的困难来自市场方面。从表层来看。虽然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很多商品的供给数量增加了,而实质是由于市场没有得到相应的拓展,供过于求,就会出现“谷贱伤农”的局面。这一点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得很清楚,尽管人们用于食品开支的绝对数在增长,但是2001年城镇居民在与农民关系最密切的4种主要食品(粮食、油脂、肉类和蔬菜)上的开支,却比1996年人均减少了131.2元。我国在人均(jr)P仅有800美元时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市场制约,其根源就是城镇消费群体比重太小,增长缓慢。全国60%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却只有30%多的人通过购买来消费农产品。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和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增加城镇消费群体。
  现阶段,农民收入中的数量主要是来自于非农产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支柱是农民的外出打工。根据农业部的调查,2001年外出打工收入总额达3000亿元,大约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
(2)地区差距加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明显扩大。从1992年到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地区份额,东部地区增加了3.3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减少了1.1和2.2个百分点。到2001年,在大陆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和超过800美元(相当于6621.6元人民币)的只有15个,西部地区只有新疆。
 在偏远的西部地区,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任务很重。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生态环境总体严重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科技推广应用能力不足。基础教育严重滞后;投资环境较差,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进出口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缓慢;人才流失现象仍在继续;西部地区筹资能力弱,西部开发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因此,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开发的工作重点,应当是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条件。
  (3)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扶贫任务艰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加速扩大。从1985年至2001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从1.8:1上升到2.9:1。2001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县所占份额为74。8%,县以下仅为25.2%。二者之比为2.8:1。按照世界银行报告的估计,到1998年,我国在国际贫困线(人均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以下的人口为2.31亿人,占18.5%。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2001年。“八七扶贫计划”基本完成,但这并不表明农村贫困问题已彻底解决。根据200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扶贫开发》白皮书,农村尚有30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3%左右。因此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的任务仍很繁重。
 6.农村社会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农村社会也有很大进步。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农村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村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素质在近期内难以有较大的提高。从农村的发展前景看,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局面也难以根本改变。
  (1)农村教育严重滞后。现在农民反应最强烈的负担就是教育负担,农村教育开支比20世纪50年代农户家庭开支的比重大大增加了。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随着农民家庭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越来越高,一些家庭因负担不起教育费用而使学生辍学的情况不在少数。
 目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到目前,已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使全国农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接近小康。但是,我国农村发展仍然十分落后。全国实现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道路更漫长,任务更艰巨,问题更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1.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还比较落后,呈现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灾能力低,早涝成灾,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据《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我国1994~1996年的农业生产率(每个农业工人创造的农业附加值)为193美元,不到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97美元的一半,与印度(404美元)、巴西(2384美元)、日本(16712美元)、美国(17719美元)和荷兰(41245美元)相比,差距依次加大。农业的这种落后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严重失衡
  农业不同于工业,既受市场风险制约,又受自然风险制约,是国民经济中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产业,无论在商品市场的竞争中,还是在经济资源的竞争中,常常处于比较软弱和不利的地位。因此,农业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但长期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过于向工业倾斜,农业投入不足,发展滞后。工农业发展速度之比由1979~1984年的1.25:l扩大到1986~1990年的2.09:l,进而又扩大到1991~1998年的3.68:l,大大超过2.5:l的经验值。与此相联系的是,城乡差距较大,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农村自身发展在地区之问也有很大的不平衡性。
 3.社会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日益严重的农业资源短缺间的矛盾
 进入小康以后,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进行,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将有很大的提高,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会迅速增加。但是,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危机,耕地资源减少、水资源不足、草原退化、沙化严重、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这说明,资源约束与农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4.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滞缓的矛盾
 据国家统计局预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到2010年将达到2亿人。所以,进入小康社会以后,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将非常困难。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8亿人,其中乡镇企业吸纳1.28亿人,离开本乡外出打工的人员约有7000多万人,中国农村仍有1.2亿~1.5亿的剩余劳动力。
 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分割,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加大。这是最根本的制度障碍。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有两个支点,一是大城市的发展,二是小城镇的建设,这其中又以农民的自由流动为纽带。然而,在大量农民自发流向城镇的过程中,许多外来民工却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许多城市对外来人口仍然采取歧视政策和限制性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怎样给外出打工的农民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从远期看,对于促选城镇化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积极慎.重地l弓1导农民选入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应该是中国城市化道路可供选择的一个方向。第一,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速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减缓。随着乡镇企业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这一趋势还将延续。第二,近年来政策放开了对小城镇的户籍控制,但实践证明,农民虽热衷于进入小城镇,但毕竟有一定的量和速度的限制。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小城镇不像大中城市那样具有经济活力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农民进入大中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二是证明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迁入地的吸引力所决定的。
  5.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矛盾
 农民收入缺乏新的增长点,地区间、城乡间收入差距拉大,使农村居民在2l世纪前20年内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1)农民增收缓慢。
 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速度慢,不但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严重抑僧了市场消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负担沉重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其实都在于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近几年,农民收入虽然有恢复性的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更大。从这几年的情况看,2001年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比1979年人均减少了102元。其中最大的困难来自市场方面。从表层来看。虽然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很多商品的供给数量增加了,而实质是由于市场没有得到相应的拓展,供过于求,就会出现“谷贱伤农”的局面。这一点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得很清楚,尽管人们用于食品开支的绝对数在增长,但是2001年城镇居民在与农民关系最密切的4种主要食品(粮食、油脂、肉类和蔬菜)上的开支,却比1996年人均减少了131.2元。我国在人均(jr)P仅有800美元时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市场制约,其根源就是城镇消费群体比重太小,增长缓慢。全国60%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却只有30%多的人通过购买来消费农产品。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和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增加城镇消费群体。
  现阶段,农民收入中的数量主要是来自于非农产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支柱是农民的外出打工。根据农业部的调查,2001年外出打工收入总额达3000亿元,大约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
(2)地区差距加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明显扩大。从1992年到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地区份额,东部地区增加了3.3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减少了1.1和2.2个百分点。到2001年,在大陆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和超过800美元(相当于6621.6元人民币)的只有15个,西部地区只有新疆。
 在偏远的西部地区,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任务很重。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生态环境总体严重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科技推广应用能力不足。基础教育严重滞后;投资环境较差,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进出口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缓慢;人才流失现象仍在继续;西部地区筹资能力弱,西部开发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因此,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开发的工作重点,应当是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条件。
  (3)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扶贫任务艰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加速扩大。从1985年至2001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从1.8:1上升到2.9:1。2001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县所占份额为74。8%,县以下仅为25.2%。二者之比为2.8:1。按照世界银行报告的估计,到1998年,我国在国际贫困线(人均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以下的人口为2.31亿人,占18.5%。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2001年。“八七扶贫计划”基本完成,但这并不表明农村贫困问题已彻底解决。根据200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扶贫开发》白皮书,农村尚有30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3%左右。因此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的任务仍很繁重。
 6.农村社会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农村社会也有很大进步。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农村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村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素质在近期内难以有较大的提高。从农村的发展前景看,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局面也难以根本改变。
  (1)农村教育严重滞后。现在农民反应最强烈的负担就是教育负担,农村教育开支比20世纪50年代农户家庭开支的比重大大增加了。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随着农民家庭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越来越高,一些家庭因负担不起教育费用而使学生辍学的情况不在少数。
 目前,在农民合法负担中,70%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这是农民负担比重最大的一部分;而现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1.9亿人,其中的70%都在农村。
  (2)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落后。从农村的现状可以看到,现在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实际需要还有差距。农民还面临着行路难、通信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饮水难等等困难。在占全国总人口63.8%、户数占到2/3的农村地区,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不仅电网老化,电压不稳,而且电价高昂,有一半的农户没有自来水。这种状况,大大限制了农村地区对现代消费品的需求,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3)人口、土地相互掣肘而成瓶颈。当中国真正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才发现过去奉行的“人多力量大”的思维留下了太大的包袱。中国在控制人口方面已不懈努力了30余年,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今后一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在人口方面问题不少,压力很大。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人口规模大的现状改变不了。另一个变不了的是人口增长的绝对量大。虽然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降低了,但中国人口基数比较大,现在每年增加人口仍在1000万左右,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数。
 新增的变数同样令人担忧。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群体规模庞大,这是今后一二十年要面对的一大社会问题。按照国际标准,当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在2000年就已经达到这一标准。如何使9000万左右65岁以上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将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
 与人口相伴而生并互相掣肘的难题便是土地资源。我们有占世界l/5的人口,但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l/7。而且,这种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的趋势在较长时期内还难以扭转。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业和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基础是否巩固,农村经济是否繁荣,农民生活是否富裕,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关系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全局。所以,必须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继续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来看待。
,在农民合法负担中,70%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这是农民负担比重最大的一部分;而现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1.9亿人,其中的70%都在农村。
  (2)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落后。从农村的现状可以看到,现在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实际需要还有差距。农民还面临着行路难、通信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饮水难等等困难。在占全国总人口63.8%、户数占到2/3的农村地区,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不仅电网老化,电压不稳,而且电价高昂,有一半的农户没有自来水。这种状况,大大限制了农村地区对现代消费品的需求,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3)人口、土地相互掣肘而成瓶颈。当中国真正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才发现过去奉行的“人多力量大”的思维留下了太大的包袱。中国在控制人口方面已不懈努力了30余年,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今后一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在人口方面问题不少,压力很大。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人口规模大的现状改变不了。另一个变不了的是人口增长的绝对量大。虽然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降低了,但中国人口基数比较大,现在每年增加人口仍在1000万左右,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数。
 新增的变数同样令人担忧。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群体规模庞大,这是今后一二十年要面对的一大社会问题。按照国际标准,当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在2000年就已经达到这一标准。如何使9000万左右65岁以上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将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
 与人口相伴而生并互相掣肘的难题便是土地资源。我们有占世界l/5的人口,但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l/7。而且,这种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的趋势在较长时期内还难以扭转。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业和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基础是否巩固,农村经济是否繁荣,农民生活是否富裕,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关系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全局。所以,必须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继续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来看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08
可以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上逐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信心,特别是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偏低,与同龄的普通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形成太大差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