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群体内部和外部竞争的特点?

如题所述

一、竞争者的概念
  竞争者一般是指那些与本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相似,并且所服务的目标顾客也相似的其他企业。
  通常可从产业和市场两个方面来识别企业的竞争者。
战略群体内部和外部竞争的特点:第一,某些战略群体可能具有相同的目标顾客;第二,某些顾客可能分不清不同战略群体的产品的区别;第三,属于某个战略群体的企业可能改变战略,进入另一个战略群体。

  二、竞争者的反映类型
  1.从容不迫型竞争者。
  2.选择型竞争者。
  3.凶猛型竞争者。
  4.随机型竞争者。

  三、企业制定应对竞争者战略时需考虑的因素:
  1.竞争者强弱。
  2.竞争者与本企业的相似程度。
  3.竞争者表现的好坏。
  企业建立情报系统的步骤:(1)建立系统。(2)收集数据。(3)评价分析。(4)传播反应。(选择)
  市场主导者可从三个方面扩大市场需求量:一是发现新用户;二是开辟新用途;三是增加使用量。
  市场主导者保护市场占有率的六种防御战略:
  1.阵地防御。
  2.侧翼防御。
  3.以攻为守。
  4.反击防御。
  5.运动防御。
  6.收缩防御。
  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时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简答
  第一,引起反垄断活动的可能性。
  第二,为提高市场占有率所付出的成本。
  第三,争夺市场占有率时所采用的市场营销组合战略。

  四、挑战者选择进攻对象时所考虑的因素。
  1.攻击市场主导者。
  2.攻击与自己实力相当者。
  3.攻击地方性小企业。
  市场跟随者与挑战者不同,它不是向市场主导者发动进攻并图谋取而代之,而是跟随主导者之后自觉地维持共处局面。
  市场跟随者的三种跟随战略:(各自的含义)
  (一)紧密跟随。
  (二)距离跟随。
  (三)选择跟随。

  五、所谓市场补缺者,就是指精心服务于市场的某些细小部分,而不与主要的企业竞争,只是通过专业化经营来占据有利的市场位置的企业。
  一、补缺基点的特征
一个好的“补缺基点”应具有以下特征:(选择、简答)
  (一)有足够的市场潜量和购买力。
  (二)利润有增长的潜力。
  (三)对主要竞争者不具有吸引力。
  (四)企业具备占有此补缺基点所必需的能力。
  (五)企业既有的信誉足以对抗竞争者。

  六、市场补缺者战略包括:
  (一)最终用户专业化;
  (二)垂直层面专业化;
  (三)顾客规模专业化;
  (四)特定顾客专业化;
  (五)地理区域专业化;
  (六)产品或产品线专业化;
  (七)客户订单专业化;
  (八)质量和价格专业化;
  (九)服务项目专业化;
  (十)分销渠道专业化;
  作为市场补缺者要完成三个任务:创造补缺市场、扩大补缺市场、保护补缺市场。(选择) 第七章 目标市场营销一、大量市场营销(名词)即大量生产某种产品,并通过众多的渠道大量推销产品,试图用这一产品来吸引市场上所有的购买者。
  实行产品差异市场营销,即企业生产销售各种外观、式样、质量、型号不同的产品。
  目标市场营销,即企业识别各个不同的购买者群体,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作为目标市场,运用适当的市场营销组合,集中力量为目标市场服务,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
  目标市场营销由三个步骤组成:一是市场细分,二是选择目标市场,三是进行市场定位。

  二、市场细分的利益
  首先,市场细分有利于企业发现最好的市场机会,提高市场占有率。
  其次,市场细分还可以使企业用最少的经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营效益。
  最后,细分市场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有三种不同的消费者群体:
  1.同质偏好。就是有大致相同的偏好,且相对集中于中央位置。
  2.分散偏好。市场上的顾客对两种属性的偏好散布在整个空间,偏好相差很大。
3.集群偏好。市场上出现几个集群的偏好,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的子市场。

  三、市场细分的依据
  (一)地理细分
  (二)人口细分
  (三)心理细分
  (四)行为细分

  四、产业市场细分的依据(选择)
  (一)最终用户
  (二)顾客规模
  (三)其他变量

  五、市场细分的标志(条件)包括:
  1.可测理性。
  2.可进入性。
  3.可盈利性。
  4.可区分性。
  反市场细分战略并不反对市场细分,而是“异中求同”地将许多过于狭小的子市场组合起来,以便能以较低的成本和价格去满足这一市场的需求。
  实行这种战略的出发点是许多消费者的价值观和态度正在发生着变化。

  六、目标市场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品的市场都有许多顾客群体。
  无差异市场营销的优缺点:这种战略的优点是产品的品种、规格、款式简单,有利于标准化与大规模生产,有利于降低生产、存货、运输、研究、促销等成本费用。其主要缺点是某种单一产品要以同样的方式广泛销售并受到所有购买者的欢迎,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往往是子市场越大,利润越小。
  差异市场营销的优缺点:其优点是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感,进而提高重复购买率;其缺点主要是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市场营销费用增加。
  集中市场营销的优缺点:其优点是服务对象比较集中,对一个或几个特定子市场有较深的了解,而且在生产和营销方面实行专业化,可以比较容易的在这一特定市场取得有利地位。其缺点在于实行集中性市场营销有较大的风险性,因为目标市场范围比较狭窄,一旦市场情况突然变坏,企业可能陷入困境。

  七、选择目标市场战略需考虑的因素(选择差异营销和目标市场营销的依据)(认真看教材中这部分)
  (一)企业资源。
  (二)产品同质性。
  (三)市场同质性。
  (四)产品生命周期阶段。
  (五)竞争对手的战略。

  八、市场定位的涵义

市场定位是指企业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进行营销设计,创立产品、品牌或企业在目标顾客心目中的某种形象或某种个性特征,保留深刻的印象和独特的位置,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九、市场定位的依据和方法(应用题或案例分析题)
  (一)市场定位的依据
  1.产品特色定位。
  2.顾客利益定位。
  3.使用者定位。
  4.使用场合定位。
  5.竞争定位。
  (二)市场定位的方法
  1.初次定位。
  2.重新定位。
  3.对峙定位。
  4.避强定位。 第八章 产品策略 一、产品整体概念
  产品整体的概念包括五个基本层次:(掌握各自含义)(名词或单选)
  (一)核心产品。是指向顾客提供的产品的基本效用或利益。
  (二)形式产品。是指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或目标市场对某一需求的特定满足形式。
  (三)期望产品。是指购买者在购买产品时期望得到的与该产品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属性和条件。
  (四)延伸产品。延伸产品是指顾客购买形式产品和期望产品时,附带获得的各种利益的总和。
  (五)潜在产品。潜在产品是指现有产品包括所有附加产品在内的,可能发展成为未来最终产品的潜在状态的产品。
  所谓便利品(名词或选择)是指消费者通常频繁地购买希望需要即可买到,并且只需要用最少精力和最少时间去比较品牌。
  所谓选购品(名词或选择)是指消费者为了物色适当的物品,在购买前往往要去许多家零售商店了解和比较商品的花色、式样、质量、价格等的消费品。
  所谓特殊品(名词或选择)是指消费者能识别哪些牌子的商品物美价廉,哪些牌子的商品质次价高。
  所谓非渴求物品。(名词或选择)非渴求物品是指顾客不知道的物品,或者虽然知道却没有兴趣购买的物品。

  二、产品组合的宽度、长度、深度和相关性
产品组合涉及四个维度:度、长度、深度和相关性
  产品组合的宽度是指一个企业的产品组合中所拥有的产品线的数目。
  产品组合的长度是指一个企业的产品组合中产品项目的总数。
  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一个企业产品线中的每一产品项目有多少个品种。
  产品组合的相关性是指各条产品线在最终用途、生产条件、分销渠道或其他方面相互关联的程度。
    
  
  
  
产品线长度  产品线宽度(160)服装皮鞋帽子针织品男西装男凉鞋制服帽卫生衣女西装女凉鞋鸭舌帽卫生裤男中山服男皮鞋礼帽汗衫背心女中山服女皮鞋女帽 风衣  童帽 儿童服装   6453              平均长度=总长度/宽度=4.5
  
  三、缩减产品组合的原因:(选择)
  1.生产能力过剩迫使产品大类经理开发新的产品项目。
  2.中间商和销售人员要求增加产品项目,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3.产品大类经理为了追求更高的销售额和利润而增加产品项目。
  产品延伸的主要方式:
  (1)向下延伸。向下延伸是指企业原来生产高档产品,后来决定增加低档产品。
  (2)向上延伸。向上延伸是指企业原来生产低档产品,后来决定增加高档产品。
  (3)双向延伸三种。双向延伸是指原定位于中档产品市场的企业掌握了市场优势以后,决定向产品大类的上下两个方向延伸,一方面增加高档产品,另一方面增加低档产品,扩大市场阵地。
  产品延伸的利益有下列四个好处:(多选或简答)
  (1)满足更多的消费者需求。
  (2)迎合顾客求异求变的心理。
  (3)减少开发新产品的风险。
  (4)适应不同价格层次的需求。
  产品延伸的弊端:(多选或简答)
  (1)品牌忠诚度降低。
  (2)产品项目的角色难以区分。
  (3)产品延伸引起成本增加。

  四、品牌
  品牌(名词)也就是产品的牌子。
  品牌名称(名词)是指品牌中可以用语言称呼的部分。品牌标志是指品牌中可以被认出,但不能用言语称呼的部分。
  商标实质上是一种法律名词,是指已获得专用权并受法律保护的一个品牌或一个品牌的一部分。
  所谓无牌产品就是指在超级市场上出售的无品牌、包装简易且价格便宜的普通产品。
  企业推出无牌产品的主要目的是节省包装、广告等费用,降低价格,扩大销售。
  企业有三种可供选择的策略,即:企业可以决定使用自己的品牌;企业也可以决定将其产品大批量地卖给中间商;企业还可以决定有些产品用自己的品牌,有些产品用中间商品牌。
  使用中间商品牌的利弊。(1)中间商必须花很多钱做广告。(2)中间商必须大批量订货。但是中间商使用自己的品牌又可带来种种利益。(1)可以更好地控制价格。(2)进货成本较低。
  品牌均势观念,即在消费者看来,所有品牌都是一样的。
  品牌统分策略的四种策略及利弊:
  1.个别品牌。其好处主要是:(1)企业的整个声誉不致受其某种商品的声誉的影响。(2)某企业原来一向生产某种高档产品。
  2.统一品牌。统一品牌是指企业所有的产品都统一使用一个品牌名称。
  3.分类品牌。分类品牌是指企业的各类产品分别命名,一类产品使用一个牌子。
  4.企业名称加个别品牌。
  企业采取多品牌策略的主要原因是:
  1.多种不同的品牌只要被零售商店接受。
  2.多种不同的品牌可吸引更多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
  3.发展多种不同的品牌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各个产品部门、产品经理之间开展竞争,提高效率。
  企业在制定品牌重新定位策略时,要全面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要全面考虑把自己的品牌从一个市场部分转移到另一个市场部分的成本费用。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把自己的品牌定在新的位置上能获得多少收入。

  五、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定义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简称CIS,是指将企业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播系统,传播给企业周围的关系或团体,并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与价值观。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经营理念识别,经营活动识别,和整体视觉识别。
  产品包装的作用:
  1.保护产品。
  2.促进销售。
  3.提高价值。
  产品包装策略包括七方面(P175)

  六、产品生命周期阶段(认真看教材的这部分)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七、产品生命周期策略(这部分要整体看)
  介绍期营销策略,进入介绍期的产品的市场特点是:产品销量少,促销费用高,制造成本高,销售利润常常很低甚至为负值。
  有以下四种策略:
  1.快速撇脂策略。
  2.缓慢撇脂策略。3.快速渗透策略。
  4.缓慢渗透策略。
  其他几个时期的策略。
  新产品开发过程由八个阶段构成,即寻求创意、甄别创意、形成产品概念、制定营销策略、营业分析、产品开发、市场试销、批量上市。(简答)
  所谓新产品采用过程(名词),是指消费者个人由接受创新产品到成为重复购买者的各个心理阶段。创新决策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即认识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证实阶段。
  新产品扩散过程(名词)是指新产品上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采用的过程。扩散与采用的区别,仅仅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采用过程是从微观角度考察消费者个人由接受创新产品到成为重复购买者的各个心理阶段,而扩散过程则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创新产品如何在市场上传播并被市场所采用的更为广泛的问题。
  把采用者划分成五种类型,即创新采用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和落后采用者。(多选)
  新产品扩散过程管理的对策(认真看教材)
  意见领袖(名词)
  意见领袖的作用:(1)告知他人;(2)提供建议以减轻别人的购买风险;(3)向购买者提供积极的反馈或证实其决策。 第九章 定价策略一、企业定价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维持企业生存。
  (2)当期利润最大化。
  (3)市场占有率最大化。

  二、产品成本
  总固定成本是一定时期内产品固定投入成本的总和。
  总可变成本是一定时期内产品可变投入成本的总和。
  总成本是总固定成本和总可变成本之和。
  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被产品总量均分的份额。
  平均可变成本是可变总成本被产品总量均分的份额。
  平均总成本是产品总成本被产品总量均分的份额。
  短期边际成本是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相应增加的单位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函数适合于长期内全部投入是可变成本而不是固定成本的情况。
  需求弹性分为需求的收入弹性、价格弹性和交叉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因收入变动而引起的需求的相应的变动率。
  需求的价格弹性:市场需求会按照与价格相反的方向变动。
  需求的交叉弹性。在为产品大类定价时还必须考虑各产品项目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只能按照市场价格出售产品。
  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卖主已不是消极的价格接受者,而是强有力的价格决定者。
  寡头竞争是竞争和垄断的混合物,也是一种不完全竞争。
  纯粹垄断是指在一个行业中某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完全由一个卖主独家经营和控制。
  所谓成本加成定价法是指按照单位成本加上一定百分比的加成来确定产品销售价格。
  成本加成定价法之所以受到企业界欢迎,主要是由于:(1)成本的不确定性一般比需求少;(2)只要行业中所有企业都采取这种定价方法,则价格在成本与加成相似的情况下也大致相似,价格竞争也会因此减至最低限度;(3)许多人感到成本加成法对买方和卖方讲都比较公平。
  所谓目标定价法是指根据估计的总销售收入和估计的产量来确定价格。
  所谓认知价值定价法,就是企业根所据购买者对产品的认知价值来确定价格的方法。(可能出计算题)
  例:假设有A、B、C三家企业均生产同一种开关,现抽一组产业用户作样本, 已知条件:评分总分100分,开关平均市场价格2元,其他条件见表属性及得分产品A产品B产品C重要性权数Q合计分数产品耐用性14040200.25100产品可靠性23333330.399交货可靠性35025250.3100服务质量44535200.15100产品认知价值41.6532.6525.4重要性权数合计1产品认知价值计算∑ A=A1×Q1+A2×Q2+A3×Q3+A4×Q4∑ B=B1×Q1+B2×Q2+B3×Q3+A4×Q5∑ C=C1×Q1+C2×Q2+C3×Q3+C4×Q6平均认知价值=评分总分/评分产品数=100÷3=33.33产品销售价格计算(单位:元)A产品销售价格=平均市场价格×A产品认知价值/平均认知价值=2.5B产品销售价格=平均市场价格×B产品认知价值/平均认知价值=2.0C产品销售价格=平均市场价格×C产品认知价值/平均认知价值=1.5反向定价法,是指企业依据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最终销售价格,计算自己从事经营的成本和利润后,逆向推算出产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
  当企业采取竞争导向定价法时,通常有两种方法,即随行就市定价法和投标定价法。
  1.随行就市定价法
  随行就市定价法,是指企业按照行业的平均现行价格水平来定价。在下列情况下往往采取这种定价方法:(1)难以估算成本:(2)企业打算与同行和平共处;(3)如果另行定价,就很难了解购买者和竞争者对本企业的价格的反应。
  2.投标定价法
  投标定价法通常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办法,即采购机构在报刊上登广告或发出函件,说明拟采购商品的品种、规格、数量等具体要求,邀请供应商在规定的期限内投标。三、定价策略
  定价策略包括以下六种:
  (1)折扣与折让定价策略。有五种:现金折扣、数量折扣、功能折扣、季节折扣、让价策略。
  (2)地区定价策略。地区性定价的形式有:FOB原产地定价、统一交货定价、分区定价、基点定价和运费免收定价。
  (3)心理定价策略。包括:声望定价、尾数定价、招徕定价。
  (4)差别定价策略。包括:顾客差别定价、产品形式差别定价、产品部位差别定价和销售时间差别定价。
  企业采取需求差别定价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市场必须是可以细分的;(2)以较低价格购买某种产品的顾客不可能以较高价格把这种产品倒卖给别人;(3)竞争者不可能在企业以高价格销售产品的市场上以低价竞销;(4)细分市场和控制市场的成本费用不得超过因实行价格歧视所得到的额外收入;(5)价格歧视不会引起顾客反感;(6)采取的价格歧视形式不能违法。
  (5)新产品定价策略。包括两种形式:撇脂定价和渗透定价。
  (6)产品组合定价策略。包括:(1)产品线定价;(2)选择产品定价;(3)补充产品定价;(4)分部定价;(5)副产品定价;(6)产品系列定价。
  企业降低价格的主要原因有:(1)企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因此需要扩大销售;(2)在强大的竞争者的压力之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下降;(3)企业的成本费用比竞争者低。
  引起企业提价的主要原因如下:
  (1)由于通货膨胀,企业的成本费用提高。
  (2)企业的产品供不应求,不能满足其所有的顾客的需要。
  顾客对价格变动的反应:(1)这种产品的式样过时了,将被新型产品所代替;(2)这种产品有某些缺点,销售不畅;(3)企业财务困难,难以继续经营下去;(4)价格还要进一步下跌;(5)这种产品的质量下降了。
  企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在来估计、预测竞争者对本企业的产品价格变动的可能反应。
  (1)假设竞争对手采取老一套的办法对付本企业的价格变动。
  (2)假设竞争对手把每一次价格变动都看做是新的挑战,并根据当时自己的利益作出相应的反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