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我国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
  1.货币政策工具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利率
  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到股票价格。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负担,直接增加公司盈利,证券收益增多,价格也随之上升。
  (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加。这就会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
  (3)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
  (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我国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过贷款计划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不同产业和区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2.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资金存量和流量的调控作用
  近年来,货币政策对社会资金的存量流量及其结构均起到很强的调控作用。其中,利率政策在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既决定着社会资金增量的流动性大小,又影响着社会资金在各领域的分布和变现能力的大小决定其持有资金转化为证券投资资金的难易程度和迅速程度,又通过利率调整后金融工具预期收益率的再调整决定资金在证券市场和其他领域之间流向和流量的变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12
宏观调控的目标从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看一般认为有四个
1、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2、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3、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4、充分就业。

宏观调控的主要方法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财政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过财政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进行分配,从而对生产资源的使用、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巨大的影响。
1、财政支出政策: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以适应私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变动,从而调节社会总需求。一是增加政府支出,以扩大社会总需求,扩大就业,避免经济衰退;二是减少政府支出,以压缩社会总需求,阻止通货膨胀。
2、财政收入政策: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因此,调整税收成为他们使用财政收入政策的主要手段。税收是国家宏观财政政策的基础,财政收入政策的运用,就是通过调整税收比例,把一部分人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以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并按照政府的意图刺激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发行权,这是宏观货币政策的基础;企业个人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制定和惯彻货币政策,调节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货币政策服从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但是货币政策不可能同到达到这四个目标,这是因为货币政策在其运用中会受到自身矛盾的限制。因此在运用货币政策上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二个目标作为优先目标。
1、控制指标的选择:在运用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利息率和货币供应量是实施货币政策的两个中心控制指标。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一般都把利息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心控制指标,70年代以后,英国等国家先后发现利息率并不是理想的控制目标,而转向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
2、调节手段:为了控制货币供应量,使其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就必须使货币政策的调节手段具有经常、及时和稳定的性质。中央银行所运用的调节手段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改变存款准备金比率。它直接涉及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和资金供应。比率调低,可使银行扩大信贷和投资能力;比率调高,会使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不足,从而必须减小放货规模或出售其他金融资产,使货币供给量减少。因此,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是央行惯彻货币政策的强有力的手段。第二种是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帖现率。它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和利息率有重大的影响。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有较强的示范效应,直接影响市场利息率,它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不可缺少的手段。第三是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息率水平的政策措施。以上三种手段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政策对于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公众预期等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这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微小调整,都会使货币供应量和社会需求成倍的扩大或收缩,其次效果太过猛烈,对经济震动太大,告示效应太强,不利于货币的稳定,也使中央银行很难确定调整时机和调整幅度,因而不宜随时使用,不能作为日常调控的工具,从而使它有了固定化倾向。贴现率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中央银行在使用这一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时,处于被动地位,商业银行是否来贴现、贴现数量的多少以及何时来贴现都取决于商业银行,如果商业银行有更好的筹资渠道,它就完全可以不依赖于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调整只能影响利率的总水平,而不能改变利率结构;同时贴现政策缺乏弹性,再贴现率经常调整,会使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无所适从,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公开市场业务这一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些前提条件。第一中央银行必须具备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第二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操作应具有弹性操纵权力,即中央银行有权根据客观经济需要和政策目标来自主决定买卖证券的种类、数量、时机等,不应受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干预;第三是金融市场要相对发达、完善,而且要具有全国性,这样才有利于中央银行的意图迅速在全国的传播;第四,金融市场上的证券数量要足够庞大,种类要齐全,结构要合理;第五必须要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5-12
(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联系: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