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疏体的名词解释

如题所述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黄承吉《左传旧疏考证序》)因而义疏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称作“疏”。疏,《说文》:“疏,通也。”“疏”是相对“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文字深奥,经过解释才能明了,犹如水道堵塞,经过灌注才能通畅,故称解释经文的为“注”;如已灌注,仍不明畅,就要再加以疏通,故对经文和注文的注释称之为“疏”。如《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庄子》是郭象注,成玄英疏。“正义”的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如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就是为五经分别作的疏。但“正义”有时也不一定是疏,如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就是“注”而不是“疏”。
义疏体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这是其长处;但有时不免繁琐冗长,使人目眩。宋代以前,疏和经注单行成书。宋代以后,为方便阅读才将疏和相应的经注合刊在一起。所以义疏体注本都包含经传原文、注、疏等几部分,而且排列有定则,有明显的标记相隔。
现在最通行的清人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就是将传、笺、疏三者合编在一起。《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疏。
http://wenku.baidu.com/view/6a2fe0de6f1aff00bed51e47.html

义疏体是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起源于南北朝,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的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辨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论语义疏》是现今完整流传下来的南北朝时期的唯一义疏体著作,此书亡佚于南宋,清乾隆年间又由日本传入。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传、注、笺、正义、诠、义训。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8480.htm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03
义疏体是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起源于南北朝,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的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辨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论语义疏》是现今完整流传下来的南北朝时期的唯一义疏体著作,此书亡佚于南宋,清乾隆年间又由日本传入。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传、注、笺、正义、诠、义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6-13
义疏体是一种注释类书籍,其特点是既解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疏的本义是疏通水道,在这里引申为对古书字句及其前人旧注进行再详加阐释,使其通畅可读。疏不仅注释古书正文,而且还往往给前人的注释作注(二次注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