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历史有什么意义

如题所述

  20世纪初我国的教育改革,从学前教育、小学、中学、高等教育到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留学教育等都全面铺开,这样就改变了中国长期封建式的官学、私塾、书院等学校形式和教育结构单一化的状况,出现了多种类、多样化的学校教育结构,为中国现代形式的学校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次教育结构的整体变革的最突出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兴女子教育
  女子教育开展的程度,是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标志。1904年1月清廷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家庭教育包括女学”,第一次把女子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女子师范学堂,须限定每州县必设一所”,“女子师范学堂由官设立者,其经营当就各地筹款备用女子师范生无庸缴纳学费”。正是这一举措使20世纪初的中国兴办女学蔚然成风。1906年2月慈禧太后“面谕学部,振兴女学”;6月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开学;10月谢长达等人在苏州创办振兴女学。1907年5月,学部奏兴女学,拟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小学堂章程》,对其办学宗旨、课程设置等方面作了规定和要求,女子学校教育在学制上得到了合法地位。据1907年清政府学部总务司《第一次教育统计表》统计,全国除甘肃、新疆、吉林三省没有女学堂外,其他各省女学堂总计428所,女学生15498人。女学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学的兴起,也为妇女人才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为妇女自身的解放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第二,重视留学
  清廷在改革中重视留学教育,选官派学生,鼓励自费留学。外务部在1902年奏议派赴出洋游学办法,提出:“派出洋之后,精求专门之学,夫而后中西可以贯通,成就可期远大”。张百熙、荣庆等人奏议奖励职官游历游学,指出游学“尤有实际,最为成就人才之要端”。到1903年10月清政府颁布张之洞拟定的《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等。正是在清政府的大力倡导下,遂使早已发生的留学运动在1902—1910年间兴起了第一次留学高潮。费正清称之为“到此时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甲午前后,留日学生仅数十人, 1905年猛增至8千人,于1911年总人达2万人以上。加上留欧美的数千名 学生,形成一股相当可观的力量。这些留学生在回国后对社会产生了 巨大影响。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新学的濡染与新思潮的洗礼,逐 渐取代传统的士绅走上历史舞台,并迅速成长为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 的革新力量。同时,留学运动的发展还为中国培养了科学家、文学家、 医生、外事人员等各式的人才,为以后社会的建设与进步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 “教育为立国之本,国运之盛衰系之,国步之消长视之” 。
  尽管清末的“新政”改革是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而采取 的应急之策,由于其体制的滞后性与政策改革的先进性的矛盾而归于 失败,但其中的教育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决非轻而易举、 一蹴而就,评价教育改革的社会意义在于它对近代化过程的积极作用, 新政时废科举、兴学堂、改学制、立学部、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与教 育结构的调整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 清末教育 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重复与修补,而是努力寻找并建构中国教育的 新路向、新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历史作用不可低估,清末教育改 革对我国当前进行的跨世纪的教育改革亦有很大的借鉴之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