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普通话是哪里话?

如题所述

  对古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学术界习惯以国际音标来注音,而不是现在通用的“汉语拼音”,理由是现代汉语拼音基本上是“北京音”,声韵母极为有限,
  组合方式也相对单调得多。
  所以,下文出现的音标都是国际音标,读者需要用音标发音来读。对于某些读者比较陌生的国际音标,文中尽量会用拼音注释。但是,如果是论坛导致国际音标无法显示,本人再另想办法。至于声韵部例字和诗词例证,限于篇幅, 仅列举少量。

  先秦音系(-前206)
  对先秦音系中的韵部(韵母),声调的研究,已经有不少学者做了研究,如郑痒,顾炎武,江永,钱大昕,孔广森,章炳麟,高本汉,黄侃等人,得到了很大的成绩。对韵部和声调的研究主要是根据《诗经》,《楚辞》,其次是其他古籍中涉及到音韵的诗文。但是,对于声部(声母)的研究,则尚未有什么突破性进展。

  先秦声母:经过大批学者的比照,“古无舌上音”基本上是定论。也就是,现代北方方言中的“zh,ch,sh,r”等“舌上音”(即卷舌音)直到元代之前是不存在的。
  暂时可以认定约为33个。

  发音部位: 双唇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叶 舌面前 舌跟 喉

  不送气清塞音: 帮非 端知 照 见 影

  送气清塞音: 滂敷 透彻 穿 溪

  浊塞音: 并奉 定澄 神 群

  鼻音: 明微 泥娘 日 疑

  边音: 来 喻四

  不送气清塞擦音: 精 庄

  送气清塞擦音: 清 初

  浊塞擦音: 从 床

  清擦音: 心 山 审 晓

  浊擦音: 邪 俟 禅 匣

  先秦韵部:韵部方面“同音必同部”,也就是说押韵的字,其韵部必然相同,音调类似。韵部可以认定为29个(战国时期30个)。

  阴声 入声 阳声

  无 之部 韵 职部 韵 蒸部
  鱼部 铎部 耕部
  韵 支部 尾 锡部 尾 阳部
  候部 屋部 东部
  尾 肖部 -k 沃部 -ong
  幽部 觉部
  -------------------------------
  韵 微部 韵 物部 韵 文部
  脂部 质部 真部
  尾 哥部 尾 月部 尾 元部

  -i -t -n
  -------------------------------
  韵 缉部 韵 侵部
  尾 阖部 尾 谈部
  -p -m

  先秦声调:关于先秦声调,王力先生的“舒促四调”是现阶段能被接受的主流:

  舒音:平声
  上声

  促音:长入声
  短入声

  而且,正因为入声本身是一个短促吸气的塞音,-k,-p,-i,-i。而长入声由于音量拉长,结果在后世的发展中导致塞音-k,-p,-t,-i丢失。演变为去声。

  而与先秦同时期的瑶苗族语音,直到今天还分长入声和短入声,粤方言广州话中也有保留,如“八”(pa:t)和“不”(pat)。上古汉语有短入长入的旁证,可参见欧阳觉亚的《声调与音节的相互制约关系》(原载《中国语文》,1979年第5期),在此不再赘述。

  汉代音系(前206-220)

  经学者分析比对,西汉时期和先秦时期的语音变化不大。研究这一时期的汉语语音,主要是依据张衡以及其他名家的汉赋。

  汉代声母:和先秦一致,共有33个声母,在此不再赘述。

  汉代韵部:共有29个韵部,但是,其对应的韵字发生了不少变化。阴阳入声对应字都有了明显变化。已经接近隋代《切韵》的韵部了。汉代音系可以看成是上古音系和中古音系的过渡。

  阴声 入声 阳声

  无 之部 韵 职部 韵 蒸部
  鱼部 铎部 耕部
  韵 支部 尾 锡部 尾 阳部
  歌部 屋部 东部
  尾 肖部 -k 药部 -ong 冬部
  幽部 觉部
  -------------------------------
  韵 微部 韵 物部 韵 文部
  脂部 质部 真部
  尾 尾 月部 尾 元部

  -i -t -n
  -------------------------------
  韵 缉部 韵 侵部
  尾 阖部 尾 谈部
  -p -m

  汉代韵部和先秦韵部最主要的变化是歌部由a变成ai,鱼药屋东四部都发生了变化。
  具体的对应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汉代声母尽管与先秦一致,但是韵部的变化却不小。

  汉代声调:汉代声调基本和先秦一致,共分平声,上声,长入,短入,去声五调。少量长入音已经开始转变为去声,但不是普遍现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21
长安洛阳地区的话贝
第2个回答  2008-04-23
官话基本是以国都所在地的语言为蓝本。因此,西汉是以长安及现在的西安话为蓝本。而东汉是以洛阳话为蓝本。就像我们现在是以北京话为蓝本进行加工汇编而成的国语是一样的。回答完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