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研究性学习 经济 如何实现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如题所述

如何实现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当前,收入分配领域仍然存在初次分配没有充分体现市场效率原则、再分配调控能力弱化、分配结构失衡及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等较为突出的问题。为此,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注重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必须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从而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制中增进平等。具体来说,当前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上的有效功能,提高政府为民服务意识
实行市场经济并不是不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而是要发挥政府的有效功能。简而言之,市场能管的政府就不要管,市场管不了的,或者说,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就必须管起来。在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是这样说的:初次分配由市场来管,再分配由政府来管。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上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这两个途径来实现的。税收的主要对象是高收入群体,转移支付的主要对象是低收入群体。政府通过这两个手段进行的收入再分配,发挥的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通俗地说,起的是“抽肥补瘦”的作用。在收入再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防止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逆向再分配”(即“抽瘦补肥”)的现象;同时要确立“适度再分配”的理念,防止再分配不足和再分配过度。因为,再分配不足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再分配过度则不利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不利于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把就业率、提高普通居民收入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增强政府执政为民的思想意识,为居民创业增收营造良好的税收、政策等环境。制定符合本市特点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使经济增长变得真正能够给普通百姓带来收益和福利。
(二)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促进收入分配公正
法律本身的稳定性,带来了社会规范的滞后。因此,加强法制建设,及时修改涉及收入分配的法规,是重要的对策。在目前情况下需要建立或完善以下几方面的法律规范,为实现收入分配的公正提供法律依据。首先,是关于政府对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控的法规,要使政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效地进行合理调控,既能避免企事业单位自主分配的盲目性,又能限制政府干预的过宽。其次,是关于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类型,杜绝非法收入,创造公平、清洁的创收环境。通过具体制度安排,真正体现“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再次,是关于税收与社会保障的法规。现行的税收制度与当前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改革势在必行。而社会保障近年来发展不太适应,需要通过法规巩固成绩、改革不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薄弱环节。
(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低收入“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社会保障制度既是一项保障社会成员生活条件的措施,也是一项公正合理的分配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保证。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缺失了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有效机制,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就会构成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威胁,甚至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社会的整体秩序与和谐结构,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因此,要防止收入差距扩大,建设和谐社会,就不能遗忘“弱势群体”这个角落。要尽快建构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使用、发放和监管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的法制化。建立真正长效的社会保障机制,使社会各群体的利益平衡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保证社会的整体和谐,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四)积极推进调节收入的社会第三次分配,进一步动用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高效发展
所谓社会第三次分配即实行社会收入的转移支付,弥补财政转移支付的不足。政府在实行财富第二次分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政府的财力毕竟有限,尽管政府在提高税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方面还有潜力,但其阻力也可想而知。如果说第二次分配是第一次分配的补充,即政府弥补市场之不足,那么第三次分配则是第二次分配的补充,即民间捐赠弥补政府之不足。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三次分配讲爱心。基于自愿的民间捐赠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方式,其价值不仅在于它有助于缓解贫困、缩小贫富差距,还可以增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合,提升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因此,民间自愿捐赠实现财富的三次分配,促进社会和谐、高效发展大有所为。
民间捐赠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不仅要有公司、企业以组织的形式捐赠,也要有个人的捐赠。不仅要有富人的捐赠,更要有普通公众的捐赠。应加大宣传教育,培育符合中国特色的公益文化与公益市场,提高公众慈善意识,努力营造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制定为企业和个人捐赠减免税的政策;通过落实对慈善机构的监督评估,提高民间慈善机构的公信度,形成公众自愿捐赠的社会风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09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三点哪点不懂再追问我吧
第2个回答  2013-01-09
这玩意儿,回答起来就难了,国家这么多领导人都拿着难办的事,更何况平民呢?道理大家都会讲,领导层也很聪明,不是他们想不到我们所想的办法,而是这个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相当大的魄力。
其实最基本的是:机会均等,扶助弱小。
但是要达到这个基本,首先得要打破各利益集团,因为没有人,没有一个集团会自愿地放弃自己所得,放弃已有的或将会有的利益。
但要打破这种利益何其难,这么多年改革了,有的东西还是很少变,因为涉及的东西太多,阻力太大。
要打破阻力,就得有强有力的领导人,而这些领导人背后有强大的人民支持才可能办到。
但是并不是说任何东西想做就做,得有一个法律基础,名正言顺,而且一定让大家遵守,并且使得法律能不受干扰地执行。
所以这些东西都是相互在一起的,所以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是说到就马上做到了。
第3个回答  2013-01-09
收入公平?

一般有两种极端的收入分配方式:吃大锅饭或高强度竞争机制的收入分配模式。

事实上,无论采取哪种分配方式,都不能说不公平。但是,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有明确的制度,说明该种收入分配方式。
2、一贯地执行该种收入分配方式,无特例。

如果有员工觉得收入分配不公,他会按照收入分配的模式自动去调整自己的行为的。实在不行,他也会离开企业。

收入分配不公,最让人无所适从的就是:没有标准与尺度,领导说了算。同样的行为,不同的人做,得到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这才是真正的不公。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1-09
首先,分配方式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行,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机制,全面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要兼顾社会公平,在第二次分配当中要合理的收缴税金,缩小在初次分配中的贫富差距,二次分配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分配主要由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起作用。在第三次分配中,政府要通过救助弱势群体或者受灾难者来实现缩小贫富差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