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日本武士及武士阶级

江户时代的武士及武士阶级

日本武士简介:

日本武士(日文中的侍者、贴身随从)。日文中,武士一词其本意是侍者,贴身随从。武士要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然而这一准则代表的只是理想,武士的忠诚、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领主能对武士所作出的贡献给予奖赏的主从制度上。

许多史料记载武士来源于中国。然后到日本后入乡随俗改叫做武士。

日本武士的阶级:

日本武士最高的是征夷大将军,以下是大老、老中、御家老、守护代、大名、家老、部将、侍大将、足轻大将、足轻头、足轻。

扩展资料:

日本武士源流:

日本武士的产生是在平安时代,九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到了十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进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

日本镰仓幕府是日本武士道的发源地,不过并没有成型,而是后来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思想才最终成型。但做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的武士道,它根本无法吸收到儒家和佛教的真谛,倒是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弥补了儒教和佛家的思想中不能满足武士道的某些缺憾。

12世纪的日本,贵族开始丧失支配政治的权力,以“国”为单位的军事贵族崛起,伴之而来的是政治权威和土地控制权的新制度出现。随着皇室和藤原氏之间斗争的加剧,新兴的武士集团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武士集团的形成是和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分不开的。由于庄园的普遍建立,庄园之间的矛盾斗争日益增多。庄园主为了扩大领地,经常要去强占别人的土地。于是一部分庄民被武装起来,开始时还是亦农亦武,以农为主;后来则成了职业的武士。

中央负责行政与保护机关的衰败,使得私人携带武器自卫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由于实行征兵制度,国司家族成员或庄官阶级充当军役时,也有私人携带武器的行为。逐渐,国司贵族自己变成武士阶级,接受军事训练,参与战事,为现有的权威体制服务,以遏止地方上的动乱。

随着被召集参加密集的军事行动,武士们有渐渐形成集团、部队的趋势。他们大都簇拥着某一领袖人物--在“国”中,一个人的威望来自本身武艺和地位的结合。他们搬出京城来到地方,就是为了寻求出任地方官吏的机会。新生武士集团中,以藤原氏、源氏和平氏的威信为最著。 

寺院和神社的庄园 组织自己的“僧兵”,也加入红尘的纷争之中。僧兵借助神佛的威势,予取予夺,甚至和武士集团一起,介入到对抗朝廷的权力之争中去。贵族们不敌僧兵的横暴,只好依靠武士的力量,在这种种因素的刺激下,武士获得进入中央政界的机会。

武士出现后,逐渐从分散走向集中,聚集在一地 区最强大豪强贵族的旗下,形成武士集团。武士集团的结合有家族和宗主两种关系,都是以严格纪律和绝对服从为第一要务,渐渐形成了尽忠、献身等所谓“武士道 精神”的伦理观念。

一个西方人以旁观者的眼光这样描述武士道:“为荣誉而杀戮,对受惩者和失败者宽大,对卑鄙和营利的人毫不留情,主要欣赏生活中人为的诗 情画意的艺术美和死后冥府的月光般的清幽世界,这就是武士道。”武士集团最后集中在源氏和平氏两大家庭之下。

源氏和平氏都是皇族之后。源氏起源于814年,嵯峨天皇向诸皇子的赐姓,称源朝臣。自此之后,从淳和到三条的14代天皇都相继向子孙赐姓源氏。诸多源氏中以清和源氏最著名,这一支源氏始于961年清和天皇的孙子源经基,长期以关西为基地。

平氏也是皇族的赐姓,有桓武、仁明、文德、光孝等四支平氏家族。其中桓武平氏势力最强,其始祖起源于桓武天皇曾孙高望王,世代居住在关东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武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6

1、日本镰仓幕府是日本武士道的发源地,不过并没有成型,而是后来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思想才最终成型。镰仓幕府建立武士道之初,还是以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为主。武士一词其本意是侍者,贴身随从。武士要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

2、最高的是征夷大将军。以下是大老、老中、御家老、守护代、大名、家老、部将、侍大将、足轻大将、足轻头、足轻。

扩展资料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武士道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

武士社会尊重礼仪,不光是封建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杀你就得切腹自杀,这是日本镰仓武家时代以来的传统。

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称为“叶隐”(hagakure),是江户时代的佐贺藩(肥前锅岛藩)所传诵的武士道修养书。“叶隐”就如树木的叶荫,在人家看不见的地方为主君“舍身奉公”之意。

此书是由佐贺藩的藩士山本常朝(Yamamoto Tsunetomo 1659-1710)传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陈基(Tashiro Tsuramoto)听闻书写整理,在18世纪初的1716年完成“叶隐闻书”写本,共11卷1200多节,简称“叶隐”或“叶隐集”。

卷一、卷二讲武士的心得修养,卷三讲锅岛藩藩祖直茂,卷四讲第一代藩主胜茂,卷五讲第二代藩主光茂(即山本常朝的主君),以及其嫡子即第三代纲茂等,卷六讲锅岛藩古来的事迹,卷七、卷八、卷九讲锅岛藩武士的“武勇奉公”言行,卷十讲他藩武士的言行,卷十一是补遗。

“叶隐”所表现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一般人对生命执著,武士道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当一个人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

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这是日本武士强人一等的道德律。“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的教训真是非常残酷的武士论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武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4

日本武士,10—19世纪在日本的一个社会阶级,一般指通晓武艺、以战斗为职业的军人,除了受到汉语语系影响的少数国家以外,绝大多数种语言以日语的“侍”(罗马字:以Samurai来显示,或者Bushi。武士的精神被称为“武士道”(Bushido))。武士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的信念。有人认为这一准则代表的不只是理想,武士的忠诚、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领主能对武士所作出的贡献给予奖赏的主从制度上。

日本武士理论上必须是文武双全的人,除了要擅长剑道、马术、射箭等武艺,也须读书、习汉文、练书法、做文章;尤其兵法、韬略更是所须精通。品行、操守、勇气也都是被评鉴的范围,武士的道德被称为武士道。武士小学年纪就需现场参观死刑的执行,甚至上战场作战,日本战国时代,失去君主的武士会变成浪人。

直到明治维新,武士都是统治日本社会的支配力量,而他们从体制、职能上看,更类似西方 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与一般的亚洲国家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在明治维新后改变,1871年是最重要的一年,6月,平民被准许骑马,9月,武士被允许“散发”、“废刀”,10月,准许武士和平民通婚。当时据统计(1872年),日本有士族425872人,加上家属合计1941286人。他们每年领取的俸禄消耗了日本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明治政府采取了渐进的手段,以发行债券或赎买等方式逐渐取消俸禄,消灭了武士阶级。一部分高级武士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爵位,成为仅次于皇族的华族,但随着二战的战败,日本被迫接受民主改革,华族阶层也成为了历史。今天,有些日本人还记着自己祖先的武士身份,但并不具备任何实质意义。然而,武士的思想遗产,比如武士道,仍旧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精神信仰。只有通过履行这些美德,一个武士才能够保持其荣誉,丧失了荣誉的武士不得不进行切腹自杀。

新渡户稻造认为,对武士来说,最重要的是背负责任和完成责任,死亡不过是尽责任的一种手段而已,倒在其次。如果没有完成责任所规定的事务,简直比死还可怕。认为切腹是武士唯 一谢罪的方法的观点是错误的。浪人指的是武士畏罪逃亡或效忠的君主或国家灭亡却畏惧死亡的人。

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武士道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日本武士 (日文中的侍者、贴身随从)

百度百科-武士 (古代以武为生人士)

百度百科-江户时代

百度百科-武士道 (日本武士阶级遵守的原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1-14
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最后也是最完善的一个时期,作为代表封建等级的武家格式也发展到了非常复杂而森严的地步。从幕府将军到中间、茶坊主,武士阶级的内部也至少有十几等级可分,而每一阶层的武士都有必须遵守的、符合自己身份的一系列规范,这些规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式”。无论是重大的政治活动,还是平日里的衣食住行,可以说无不有格式,无不在格式的限制内。因此,了解武家格式的常识,无论是在研究历史也好,还是研究社会学上,都有极大的必要。

  格式的具体规定尽管复杂无比,但格式的基本要素却很简单:官位、领土、家格、职格。这四个要素,就决定了该武士在格式体系内的地位。

【将军的格式】

  以德川将军来说,其头衔为“内大臣 从一位 征夷大将军 源氏长者 淳和奖学两院别当 兼右近卫大将 右马寮御监”。以上面的四要素来说,“内大臣 从一位”为官位,领土大约有七百万石(江户初期为四百万石),“源氏长者”为家格,“淳和奖学两院别当 兼右近卫大将 右马寮御监”则是职格。在与公卿和其他武士接触的场合下,就是以上的要素决定了双方的座次、礼节,各自的装束、用语,等等。

【大名的格式】

  以官位来说,尾张、纪伊家的当主最高:大纳言从二位。水户家稍低一等,为中纳言从三位。加贺前田家则为参议从三位。其次可以叙任四位中将的有:高松松平、越前松平、会津松平、井伊、岛津、伊达等。叙任四位少将的有:松江松平、熊本细川、备前池田、因幡池田、黑田、浅野、毛利、等。叙任四位侍从的有:国主大名、本多、酒井、小笠原、立花等。可以叙任四位的其他官职的则是领地十万石以上的一般大名。叙任五位的,则为以上之外的其他大名。——这里讲的是大致情况,具体情况时有不同。

  在江户时代,官位早已成为虚衔。担任侍从、参议的,无需前往京都的御所去陪伴天皇,担任各地国守的,也无需前往该国任职。而且根据《武家诸法度》的规定,“武家的官位乃是公家相当官以外之事”,因而完全不受定员的限制,同一职位可以有数人同时担当。然而大名对官位还是相当看重的,在旅途中休息,也必然要在宿场的门口,大书诸如“米泽侍从旅宿”的牌子,来夸耀自己的官位。

  从领地来说,有国主、城主、无城三个等级。国主也称国持大名,指占有一国或数国的大名。城主则是拥有居城的大名。无城大名则只拥有阵屋作为居馆。对于实际未占有一国或一城的,有时也给予高一级的待遇,这类大名被称为“准国主”和“城主格”。因而也可以说共有五个等级。

  家格上来说,共有御三家、御家门、谱代、外样四个等级。其中谱代往往地位较高,可以参与幕政,而领地较少;外样则领地、官位较高,而被隔离于幕政之外。江户城内共设诘所七间,供大名登城时使用。处于哪一诘所,则是根据大名的家格来判定的。处于哪一诘所,也代表了“殿中席次”的高下,是政治地位的一个标志。一般来说,排列原则如下:

1. 大廊下--御三家及前田家、越前松平家。
2. 大广间--外样大藩(十万石以上)
3. 溜之间--亲藩中的高松、桑名及彦根、会津等谱代中的大藩
4. 帝鉴之间--城主格谱代六十家
5. 雁之间--板仓、稻叶等谱代的中坚力量四十余家
6. 柳之间--十万石以下的外样
7. 菊之间--三万石以下的谱代

  从职格来说,由大名担任的幕职有:大老、老中、若年寄、寺社奉行、留守居年寄、侧用人、奏者番、京都所司代、大坂城代、大坂定番、大坂加番。这些都是由谱代所把持的,外样绝难插足。

【幕臣的格式】

  幕臣的等级尤为复杂,依次为布衣以上、布衣、御目见以上、御目见以下。前三者为旗本,御目见以下为御家人。

  所谓布衣以上,是指与大名一样,拥有官位的旗本。在江户时代,武家的官位到从五位下为止,没有六位及以下的官位。因此相当于六位者就是布衣,在此之上,拥有五位官位的,就是“布衣以上”。这个等级的幕臣主要有:五千石左右的御侧众、御留守居、大番头,四千石左右的御书院番头、御小姓番头,三千石左右的大目付、町奉行、勘定奉行,二千石左右的旗奉行、作事奉行、普请奉行。其中三千石以上的拥有“守名乘”的权利,即可称“某某守”。

  其下的布衣有:五百石的勘定吟味役,三百表至一千表的小纳户众,三千石的小普请支配,千石的目付、鹰匠头等。这一级别是幕臣的中坚力量。

  御目见以上有:六百石的新御番组头、大御番组头,三百表的小普请支配组头,二百表的甲府勤番组头,等等。这一级别的俸禄在二百至六百石,占到了旗本的绝大部分。

  在旗本中,比较特别的是高家。其官位可以高达四位少将,位居柳之间,而俸禄却只有五百石至三千石。而其他的旗本在江户城中则分别位居菊之间、款苳之间、踯躅之间。

  御家人的含义是家子、家仆,是最低级的幕臣。其俸禄在二百石以下,最低为四两一人扶持。御家人所担任的幕职都是奉行的与力、同心,代官的手附、手代一类的底层职务。

  御家人内部又有谱代、二半场、抱席之分。谱代是指自家康时代以来到四代家纲为止出仕德川家的御家人,其地位和身份是有保证的。例如在年老退休之后,会被编入小普请。小普请是闲职,事实上等于预备役,无实际工作而仍领有俸禄。在谱代中,还有“席以上”和“席以下”的区别。“席以上”可以在踯躅之间奏请隐居和渡让家督,穿着熨斗目、白帷子;而后者只能在上司的宅中提出。

  二半场是相当于准旗本的家格。根据场合,可以穿着熨斗目、白帷子。虽然不能列入小普请之列,但仍可隐居,将家督让给儿子。抱席则是最下层的幕臣了,身份和俸禄都只限于一代,不仅在退职之后就没有俸禄,而且也不能渡让家督,就是在职的时候万一生病,也不能由家人或者他者代职。

  幕臣的家格、俸禄和职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职格上升的话,俸禄也相应上升,身份也升格,反之亦然。

【藩臣的格式】

  诸藩的制度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是以幕府的制度为蓝本的,就彷佛是一个小幕府。幕臣的最高等级是“大名分”,即禄高一万石以上,与大名同样领有官位,可以“守名乘”者。例如百万石的前田家,以五万石的本多播磨守为首,有这类藩臣十二人。其下依次是:年寄列,家老或中老,禄高一万石以下,是藩政的最高负责人。用人列,担任侧用人、用人、奉行者。番头、物头,番头是骑兵大将,物头是足轻大将,平时担任警备方面的工作。马回,大名的直属武士,平时担任各种职务,是藩政的执行者。徒士,即徒步武士,平时负责辅助马回。卒,同心、足轻这类低级武士,平时担任警卫等。中间、小者,战时各队附属的杂兵,并不算正式的武士,而只是奉公人。当然以上只是很简单的分类,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

【称谓的格式】

  在对话中,称将军为“上样”,与第三者谈话时称“大树”,也可以称“御所”。隐退的前将军、现任将军的父亲为“大御所”。将军世子为“官位+殿”或“官位+样”(如右大将样),臣下间对话时提到世子,则称“西丸样”,因为世子居住在江户城的西之丸。称世子的兄弟为 “某样”,如鹤千代样。称将军之女为“姬君样”,若有多个女儿,则称“某姬样”。这个“姬君”的称呼,即便该女已由妙龄少女变为老太婆,也照样不变。

  将军的正室为“御台所样”,可以简称为“御台样”。世子夫人为“御帘中样”,从家宣时代开始改称“御台样”。御台所老退,或是现任将军之母的,则称之为“大御台所样”。将军的侧室则用其所居住的地方称呼,如“北之丸样”,家宣以来有“御部屋样”,吉宗以来有“御内证方”这类新的名称。如果为将军产下儿子的话,还可以称“御腹样”。

  国主大名和位列溜之间的可称之为“御前”,或“官位+样”,如“中将样”。萨摩、仙台、越前松平、出云松平、细川、上杉等家经幕府许可,称“お屋形样”。大名之妻为“奥”或“御前样”。世子可用官名或通称来称呼。

  称一般大名常用“殿样”、“奥方样”。世子尚年幼的,称“若样”,确立世子起改称“若殿样”,世子夫人称“若奥样”。大名的其他儿子则称“通称+样”。大名之女为“御姬样”,若有多位女儿的话,则称“某姬样”。

  千石以上的旗本当主为“御前样”,其妻为“奥样”。千石以下的旗本为“殿样” ,其妻为“奥样”。世子以下与一般大名相同。

  御家人的当主为“旦那样”,其妻为“御新造样”。嗣子为“若旦那样”或“某さん”,年幼的话,则称“坊さん”。女儿则在名前加“お”,称“お某”。

  藩臣较幕臣低一级,有官位的幕臣和高级旗本相仿,家老一级的则相当于中级旗本。
第4个回答  2013-01-23
武士
起源于日本院政时代,鼎盛于江户时代,作为日本军队中的中坚,类似于西欧中世纪的骑士。
一般武士有其效忠对象,服务于本家维护本家的荣誉,武士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的信念。有人认为这一准则代表的不只是理想,武士的忠诚、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领主能对武士所作出的贡献给予奖赏的主从制度上,他们同时也是一种磨灭人性的职业,在日本的井上清先生的著作《日本历史》中,明确为武士定义:杀人、抢劫、强盗即为武士,战败而逃亡、流浪的武士则为浪人。
武士阶层
作为古日本的武官,武士的阶级并不明确,其地位一般由其服务对象决定,本家强则武士地位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