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意思

如题所述

通常的说法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其中见:显现。

【拼音】

dúshūbǎibiàn,qíyìzìxiàn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用法】

作定语、分句;指导人读书。

【例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话一点不假。

拓展资料: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全书一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该书行文简明干净,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5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的意思是读书读了很多遍,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出自《读书要三到》,作者是朱熹

原文: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拓展资料

古人“读书千遍,其义自见”,那对我们现代的人来说,应该怎么讲呢?应该讲“读书千万遍,其义自见”,这讲得还比较合理。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我们的根机不够,杂念很多,心态很邪,读书千遍不足以把这颗心平复了,所以我们读千万遍才能赶得上古人读千遍,能赶上还得说不错。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的根机。

但是就实际而言,也就是说,我们学到了这个原理“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是原理。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用的时候,有很多人读书千遍,达不到这个效果。可是要读书千万遍才能达到这个效果,而我们呢,没有这个能力去读千万遍,在这个时候会导致什么呢?会导致我们这颗心上不上、下不下。你要说能达到“其义自见”吧,还达不到。你要说比一般人吧,你看,还强一点儿,他是达不到那效果的。而且有很多人呢,尽其这一生,也达不到这个效果的,这是我们的现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1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为:“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拓展资料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出《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这段话是说董遇善于研究《老子》,并为《老子》做过比较准确的注解,还善于研读《左氏传》。有人很想跟他学习,董遇却不肯教导,却说,你必须先把要学的东西读上一百遍。他解释说,读书一百遍,其中的意义和思想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又朱熹《训学斋规》中讲到,“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古人常常开示,开悟见性以后,智慧、德能、相好和佛一样,古人的智慧已经很让后人叹为观止了。其实修学道路没有不同,都是从读书千遍其义自现中见到自性本具圆满智慧,这种方法就是老实、听话、真干,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自古开悟者不离此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0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如果帮到你,请记得采纳,O(∩_∩)O谢谢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