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 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 则 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 厥 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判 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则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 以 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 也。道:途径。 B.思 厥 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厥:其,他们的。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判 矣。判:决定。 D.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率:大概。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则”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 则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小 则 获邑,大则得城 B.臣欲奉诏奔驰, 则 刘病日笃 C. 则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于其身也, 则 耻师焉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弊在赂秦”四字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并总贯全篇,接着以历史事实为据,从“赂者”“不赂者”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第三段围绕赂秦问题,运用对比、比喻、引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赂秦非但不能苟存,反而会削弱实力导致颠覆的看法。 C.从本文看,燕国灭亡的原因在于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而赵国灭亡则是因为良将李牧“以谗诛”。 D.文章最后一段流露了苏洵作文的目的,“苟以天下之大……”的假设使得文章对宋朝的尖锐批评在语气上委婉了许多。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考查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文言现象,这即是常见知识点,也是常见考点。解读试题时应从这几方面着手。D项,率:都、皆。一词多义。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也大多是一词多义的,平时学习就应该掌握常见虚词的义项,解题时根据上下文代入恰当义项就行了。此题考查“则”的意义和用法。例句:那么,副词。A就,副词; B却,表转折,副词;C那么,副词;D却,转折副词。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及分析文体特征的能力。C项燕赵灭亡的原因分析错,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从原文“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在于证明“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