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全球史观

如题所述

第一节 世界史观 与世界秩序的关系
壹、让我们玩味这个世界
一、大家寄望著美好的「世界秩序」,这新秩序的实现则必须『回顾过去的世界史观』,配合现有世界以营造未来的世界秩序。
二、世界秩序与世界史观,两者之间经常不断互动,呈现「辩证性」的关系。
三、学习世界史可以童年真挚的心来看它;但必续借重思考,动动脑筋,才可能产生历史思维。
贰、五百年前的世界地图:不同时代的世界地图(如中国、中古欧洲基督徒、中古末期海外探险开始以后),呈现出不同时代的「世界观」,即当时人们所了解的世界史。
参、五百年来的世界史观:
一、背景:1.十五世纪末开始的海外探险,主要北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国家崛起,开创新的世界史,并促成世界秩序的重建。
2.多种世界史观的出现,当时的学者欲超越中古时代旧的基督教史观,并将本国历史定位在新的世界史观里。
二、英国拉里的《世界史》:
1.生平:16世纪出自仕绅家庭。曾任宫廷要职,获女王特许,赴北美企图建立永久的殖民地,但不成又撤回英国。但十六世纪末又率军进击南美洲,并引进 和 。此后在议会中表现突出,但女王死后,沦为政争的牺牲者。
2.著作:世界史(History of the World)拉里被关后的精心著作。
3.内容及史观:A.将世界史分为三个时期:a.前基督教时期。b.基督教时期。c.不列颠时代。
B.评价:拉里将个人主观的世界秩序与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并以一个世俗国家取代基督教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足以说明是世界史观与世界秩序的关系。
三、西方人对中国观感的转变:
1.倾慕中国:十六世纪西班牙人撰写大中华帝国史,描述明朝是一个强大有效率的中央集权国家。此观感约维持一百年,至 世纪达高峰。
2.贬抑中国:启蒙运动以来,欧洲历经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而日新月异,使西方人更自负,而以自己历史文化为世界中心,贬抑他国历史。
四、两次世界大战的转变:
1.一次大战末期:德国学者史宾格勒出版西方的没落一书,预言西方文化即将没落,满怀失望悲观。
2.二次大战:英、美、法三国以维护自由经济贸易体系、维持民主自由为号召。俄国则欲推广共产主义於世界。德国则谋求东山再起、称霸世界。各有不同的观点。
3.二次大战后:美国史观的变化
A.1941年鲁斯(Life、Time的创办人兼主编)宣称20世纪是「美国的世记」,直至冷战时期仍有许多史家相信如此。
B.越战以来的改变:越战使美国国势受挫,国内社会运动层出不穷,政治陷入低潮,人们失去往日的乐观自信。
C.八0年代以来:美国国际地位日渐提升,加上九0年代苏联解体;共党政权垮台,使美国又跃居世界唯一的强国,使美国人再次恢复信心,以另一种态度观看历史,筹画它在世纪秩序的角色。
肆、培养我们的历史思维(多思考、多看书)
一、历史知识除部分依照客观的事实外,难免融入主观的见解,与现实环境息息相关,缺乏绝对的客观性。
二、学习历史,不要勉强背诵记忆了事,必须有不同层次的分析、观察、评论得失;并要注意时间的变化与时代的趋势,如此才得以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历史也才会有用)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与历史思维
壹、胡若望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反映出,不同文化接触时,往往不了解,又缺乏沟通、各持己见,容易产生误解,甚而酿成冲突与悲剧。同时这也说明认识他种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必须以尊重与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其他文化。
贰、传统史家论文化
一、文化:一般人认为文化是指精神、思想层次及其活动的表现;但1960年后则产生极大的变化,文化泛指人类活动的总体表现,涵盖精神、思想、物质等各种不同的层次。
二、日耳曼学者:
1.十八世纪日耳曼学者重视「文化史」的研究,因此他们亦重视思想和精神层面。
2.原因:
A.思想特质:十五世纪以来日耳曼强调直觉、想像和洞察力。
B.政治分立:十八世纪日耳曼仍只是「地理名词,邦国林立。
C.经济落后: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工商业落后。
D.心理因素:因为没有统一的国家,撰写国史是件苦差事;若撰写「文明史」则可能自暴其短,失去平等的国际地位。
3.目的:A.日耳曼学者从精神、思想层面来谈历史最能满足其需要;也可以在纷乱的政局下,肯定日耳曼协合一致的「民族精神」。
B.藉贬抑物质文明,而提升思想文化的可贵。
4.影响:拿破仑战争以来,欧美各地区的国家主义兴盛,许多国家的历史教育,学习日耳曼特别强调自身文化,以培养民族精神。
三、传统史家的缺失:1960年以前
1.人们认为有教养、有水准的思想创作,几乎都是来自社会的菁英份子。且将其成就分门别类,归纳各种思潮风尚。
2.忽略了文化是人类社会各群体共同创作及相互影响的总体成果,也抹煞了各个文化的 性。
3.过份崇拜个人、期待圣贤英雄,犯了菁英主义及唯心论的弊病。迷信偶像、英雄,流於「英雄造时势」的错误想法。
四、欧洲中心论:
1.发展:A.十八世纪因启蒙运动的价值观、工业革命的成就而开始。
B.十九世纪随著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向外扩张,加上 主义而兴盛,甚而宰制全球。
2.缺失:现今仍有史家以此论撰述世界史,而非西方地区的学者亦感染此风,形成盲目崇拜西方文化、鄙视自我的心态。
参、近期史家论文化:1960年代以来趋向多元文化论
一、背景:西方社会急遽变迁,各种思潮和社会运动风涌而起。而非西方世界,各种自觉性和自主性的意识提高。
二、趋势:
1.学者将「文化、思想」与「经济、社会」两者当作随时并生、不断互动,所以历史没有纯粹唯物或唯心论。我们应以 性来看待「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并注重其互动关系。
2.学者不再把文化当作纯粹抽象的理念,肯定文化思想和权力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权力是无所不在,只有正式权力的存在,才能帮助我们洞察文化现象中更内在的本质。
3.学者越来越重视底层社会及大众文化(或通俗文化),并进一步指出,底层社会的自主性及其对整体社会深具影响力。但学者也不否定菁英份子的贡献;社会必须要有整体的互动交流,才能激发创造文化的活力。
4.学者提倡多元化的思维论述,驳斥各种形式的文化中心论。
A.不应以主流或核心文化否定非主流或边陲文化的价值。
B.人们应以整个世界来论多元文化,不要过度否定欧洲文化的成就,但也应避免夜郎自大。
C.多元文化是既有的事实,同时也可以培养胸襟开广的思维方式。

※ 近两百年中三波的「反启蒙」思潮:一是十九世纪上半业的 运动。一是1890至1930年的思想文化。最后则是一九六0年代的文化社会运动。这反应西方社会内部本身的多元化的趋势。
※ 人们应重视「文化乃外塑的影响和自主的创造所融合的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