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布景--摄影

1.布景有哪四种拉法? 2.如何选择背等的颜色和光量? 3.当摄影师拍“全开”“油画”“B/W”时,背光如何处理? 4.什么叫“全开”“油画”“B/W”?

尼康8800 数码相机一台 不变焦的情况下:光圈:F2.8-8 800万像素 没任何镜头,好像有个UV镜。超小三脚架一个!] 北京银燕 600W 影室灯两套 120X90柔光箱两套 同步触发器一个 1.阶梯式布景法 适合贴壁式鱼缸单面观赏,基本造型是由后景水草逐渐往前景成阶梯状的布景手法.著名的荷兰式造景也是属于此法. 要领:先摆放搭配素材,石材或是流木,摆放时应注意材质的纹路理迹,在不规则的材质上要表现出规则的律动,这个步骤关系到往候整个造景的走向与出色与否,初学者可多加练习,同样的几块木头石头,不同的摆设角度就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搭配素材和水草间要相连在一起不要间断才会有连续整体感.水草布局时不要把颜色叶型大小相近的水草品种种在一起,才能凸显每种水草的特色开始时,后景可用一些长得速度较快的水草,前景中景用长较慢的水草.除了前景草,每种水草尽量让它成一丛一丛状.一个缸子里同一种水草只有一丛,不要重复种同样的水草.每丛水草的大小和排列方式尽量成不规责状,才不会太死板.原则上阶梯式布景法是前景草往后景逐草渐增高,但可点缀几棵较高但不要太茂密的水草当成前景,更能显现造景的立体感. 2.双面式布景法 双面式布景法,大多是利用在隔间式的缸子,两面都能观赏的布景手法. 要领:原则上双面式布景法,和阶梯式布景法,的造景要领是一样的,只是因为要满足两面都要是观赏面,所以在造景时要考虑到两边都要有美感.机本上可以把鱼缸的中间线做为种后景草的位置,再由两边种中景和前景草,但这样的造景比较呆板,比较高段的手法是将两边交错的当成后景,彼此相互借景.这种手法更能凸显造景的层次感与立体感,尤其是在宽度不是很宽的缸子,这种手法也更能显出双面造景的趣味性. 3.三度空间水草造景 三度空间水草造景就是除了能欣赏到水中的造景外,水面上也要有造景. 要领:通常是要使用无拉条式的缸子再加上天吊式的灯具较能表现出三度空间水草造景的美,造景时可多用一些挺水性和浮水性的水草这样便能欣赏到水中和水上造景变化的乐趣,三度空间水草造景缸是属于难度较高的造景方式,因为它须要较高级的配备,造景时要考虑到的地方也较多难度教高,是一种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12
布景
décor

戏剧演出视觉形象中构成景物环境的实体部分。源于拉丁语装饰之意 。曾称舞台装饰 。布景艺 术创造的 艺术形象, 由设计者根据剧情的要求进行构思和设计,用舞台技术的方法造型和塑形,使其体现在演出中,与灯光、化妆、服装等共同综合塑造演出外部形象,帮助演员表演,揭示剧本内涵。

它经过了古代原始形态和后来的同台(场)多景、三棱柱旋转布景、透视布景、三面墙布景、值班布景等历史布景样式。从17世纪开始以创作思潮、风格等区分布景类型的习惯,先后经历了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洛可可风格、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以及批判现实主义等。19世纪中叶兴起的象征主义思潮,划定了布景创作的古典形态和现代思潮间的界限 ,出 现 了主 体 主 义(派)、未 来主 义(派)、表现主义(派)、构成主义(派)、超现实主义等现代布景流派。从其技术结构特点上又可分为:箱式结构、帷幔结构、台阶(阶梯)结构、条屏结构、空间结构、共用结构、骨架结构、层次结构、投影结构等不同的布景样。
第2个回答  2014-04-29
布景有无纺布,和手绘背景布 单身背景又有绒的,和薄的无绒的 油画背景就是油画风格的背景图 B/W是拍摄模式,一般指黑白模式
第3个回答  2014-04-28
你说的问题,没有办法具体回答 因为每个摄影师都是有不同的构想和创意,包括对光的运用, 应该多和摄影师聊,大概知道他的要求才可以做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在摄影棚内搭置布景,利用人工照明进行的电影拍摄工作。一般故事片,内景摄影占相当比重。内景摄影具有明显的有利条件:
1、不受天气、季节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影响。装有空调的摄影棚,为演员提供适宜的室温,解除冬天拍摄夏天戏或夏天拍冬天戏的困难。
2、自有声电影问世以来,摄影棚的设计和建造,一般都严格注意声学技术的应用,使其既隔绝外界噪音的干扰,又在棚内构成适宜的声场分布和混响,以适应拍摄时采用同期录音工艺,并保证声质优美、清晰的录音效果。
3、在内景摄影的条件下,照明、特技、烟火等工种,比较容易从技术上控制,创造出所需的环境气氛和视觉效果。
4、摄制组可以就近得到厂内各部门的支援和配合,能有效地保证按计划完成。内景摄影也有其不利的方面,例如,搭置布景耗资大,制作费时,带来增加制片成本、延长拍摄时间等问题。内景摄影对某些场面的处理,包括布景、照明等,容易显露人工痕迹而缺乏真实感。因此,60年代以来随着电影器材的进步,不少导演为了追求场面真实,走出摄影棚,更多采用实景拍摄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