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三人具体都是谁

如题所述

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路上碰到臭皮匠 ,卖臭豆腐的和 乞丐,弟子掩鼻而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故三人应该是:臭皮匠 ,卖臭豆腐的和 乞丐

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sān rén xíng,bì yǒu wǒ shī
  【原文解释】:许多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三,泛指多数.
  【现代解释】:许多人同行,其他人各具优点和缺点,他们的优点我要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要改正;如果没有要自己注意,加以防范,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所以他们都可以是我的老师.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读解】:比喻到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我们应该去多向别人学习,而不是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
  【后半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选择他们中的优点跟从着学习这些优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21
这里的“三人”不指具体的那三个人,“三人为众”,也就是在任意的一群人当中,他们之中一定会有自己值得学习的方面的人,一定有可以当老师教自己的人。
第2个回答  2019-09-21
“三人”指的是“天地君亲师”里的“君亲师”!
第3个回答  2017-03-2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注意句中的“三”,并不是说数字里的3。而是一个虚数,泛指几个人。
焉的意思为:在。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4个回答  2019-07-0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站在“好学”的标准下,对“君、父、师”为代表的前人遗产,应该的态度,并强调选择的时候是根据当下现实为标准,不是根据个人喜好、师承等因素

详解:何谓三人?为何不是五、十人?二人呢?这些问题,大概从来没人能回答与正视过。其实,所谓三人,指的是“君、父、师”,三类最值得尊重的人,“三人行”,与“君、父、师”同行。人,要取法其上,难道和几个大淫贼同行,还“必有我师焉”?那是同性而不是同行。如果按上面及通常解释,三人都是植物人,那你和三植物人同行,如何“必有我师焉”?植物人依然是人,那么其善者人如何从?其不善者又如何改?这不是抬杠,而是原来的解释太愚蠢可笑。

“必有我师焉”,“必”,倘若;“有”,具有“;“师”,师法;“焉”,于此。孔子更注重在现实的当下印证,而对“君、父、师”,孔子并不一味肯定,觉得一定要有可师法的地方,而是更强调,如果没有其他标准,是不能确认其善与不善。这个标准,只可能是当下的现实。“君、父、师”,无论有什么理论和看法,都不可能脱离当下的现实成为永恒的准则,这样才存在后面“择”的可能。

与“君、父、师”同行,倘若有可以师法的地方,孔子给出如下的建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选取,以当下的现实为标准选取,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师承、派别去选取;“善”,完善;“从”,通“纵”,广泛;“从之”,使之从,使善者广泛,将完善的在当下现实更广泛的范围中应用、检验;“改之”,使之改;将不善者在当下现实中不断修改完善。“改”,除了修改,还有强调“重新、再”的意思,这种修改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不断进行直到完善。

前两章说了“好学”对内圣外王的意义,本章更指出,站在“好学”的标准下,对“君、父、师”为代表的前人遗产,应该的态度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脱离这个前提,所谓师法,不过是尸法而已。而孔子、论语,永远活在鲜活的现实之中。

白话直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与“君、父、师”同行,倘若有让我师法的在此:选取他们完善的并在当下现实更广泛的范围应用、检验,选取他们不完善的并在当下现实中不断修改、完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