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三公中的“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还是司徒、司空、司马?

古代的位列三公,最高官职

希望对你有帮助:周  周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有变易。 秦  (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西汉  初承秦制,设置三公。汉武帝元狩四年,置大司马,以取代太尉之职。后元二年(前87年)春,汉世宗孝武帝刘彻驾崩,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受汉武帝遗诏,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成为汉昭帝刘弗陵的辅命大臣,共同执掌朝政。从此,霍光掌握了汉朝政府的最高权力,三公中的丞相地位急剧下滑。“汉哀帝元寿二年,置太傅,位在三公上; 平帝元始元年置太师、太保,太师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其后或废或置,大抵无所统职。 东汉  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又置太尉,以太仆赵熹为之,而与司徒、司空为三公。汉献帝初,刘虞、李傕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二职始两置矣,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汉制,三公府分部九卿,太尉所部太常、卫尉、光禄三卿。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省三公官,置丞相。魏初又置,而兼置大司马,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 三国  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将太师、太傅、太保特称三师,以正其名。然非道德崇重则不居其位,无其人则阙之,故后世历代多以为赠官。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般为虚职,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吴设丞相、大司马(另有左、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其中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大司马之下。 晋  晋以相国、丞相与八公为诸公官。《通典》卷二《职官二》“三公总叙”条说:“后魏以太师、太傅、大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二大</b>,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以司马望为太尉。历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并为三公,置府僚。 隋唐  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唐六典》载:“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已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   唐代分为中书省,门下,尚书省。职责分别为决策,审议,执行。 后周  依《周官》,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不置府僚。 宋  北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至宋徽宗,依三代旧制,改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罢司徒、司空、太尉。   至此,后世历代皆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在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汉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 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15
商朝是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周朝是太师、太傅、太保。秦汉朝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后期变为丞相、大司马、大司空。西汉哀帝时改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第3个回答  2013-08-15
指的是三司,至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属于九卿之中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