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如题所述

最后一句与前文呼应,使结构完整。

最后一句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

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心的动荡与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扩展资料

作品评价

与作品的意境,基调相一致,诗人运用了近三十个各种类型的叠词,这些叠词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产生了独特的表情达意的效果。

如描写荷花荷叶、运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缕缕”、“密密”、“脉脉”等叠词,准确而又传神地描写出倾注诗人主观思想的美的形象。

其中一些从古典诗词中选用的描写香草美人的叠词,大大浓化了妙若美女的荷花形象的情态和风韵,与作品的内在抒情取得了和谐的契合,使描写语言有一种典雅的美,清丽的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5

最后一句与前文呼应,使结构完整。

最后一句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心的动荡与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13
荷塘月色》中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荷塘月色朱自清最后一句不是多余的 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第3个回答  2015-12-06
作者写《荷塘月色》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目 的是( C )
C 表现作者向往美好生活,意欲解脱心中 颇不宁静的原因,同时与前文呼应,使结构 完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