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什么历史大事?

如题所述

“文宗时,尝遣使者至西域,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而陷虏之人见唐使者,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
燕云十六州陷落长达432年(936—1368),最终被汉人王朝收复了
关中、河南、河东、河北陷落长达241年(1127—1368),最终被汉人王朝收复了
河西陷落长达336年(1036—1372),最终被汉人王朝收复了
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呢?从八世纪末到九世纪初吐蕃完全占领安西四镇起,一直到1912年才重新归属汉人政权,陷落胡境将近1100年。而这时候的汉人政权已经是“五族共和”,不再是一族独尊的了

01

这一天,是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

时逢腊月,又该处决死囚了,也便是民间掌故或戏曲唱词中的“秋后问斩”。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秋冬行刑”之说,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大致意思是,古代那些治理百姓的君王,乐于赏赐而畏用刑罚,为百姓担扰而不知疲倦,在春天夏天行赏,在秋季冬季行刑。

在《礼记・月令》中,亦有刑杀与时令的论述:

“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行戮,即执行死刑,收割脑瓜子。

及至西汉中期,儒家公羊派大师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又独辟蹊径,创造出一套“天人感应”说: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
春庆夏赏,秋惩冬刑,此乃天意。

天意不可违。谁若逆天而行,恣意妄为瞎扯淡,必会招致灾异,让滚滚天雷劈个外焦里嫩。

嘚啵嘚一通宣讲,汉武大帝还真就信了,下旨将“秋冬行刑”升格为国之律令,严格贯彻落实。

董仲舒画像
转眼来到唐朝,处决死囚时间则明确定在了十月、十一和十二月。而此规定一直为后世所采用,直至清末。

02

但说这日,唐太宗李世民再度亲自录囚。

录囚,又称虑囚制,创设于汉代,指皇帝、刺史或郡守,审录在押刑囚,检查下级机关的缉捕、审判行为是否合法,是否存在差错,以便及时审决案件,杜绝淹狱(久拖不办之案)和冤假错案的发生。

这一次,在大理寺呈送的案卷中,共计有390名罪囚被处大辟之刑。

在隋唐之前,枭首、车裂、弃市、腰斩、磔诛(凌迟)等等苛酷之刑,皆属大辟。

不就要个命吗,至于玩这么多花样,搞这么多名堂?

唐太宗对众臣说,太残忍了,统一改为斩首吧。

手起刀落头掉地,痛快了断,也算在通往人性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不,一步不行,唐太宗还想再迈一步。

“这几日,死囚的表现咋样啊?”

逐卷翻阅勾批着,唐太宗随口问从旁候立的的大理寺卿。

打一个勾,就等于没一条命;

一路勾到底,近400颗脑瓜子可就没了。

你说,表现能好到哪儿去?

“回圣上,死牢里的情况,有点不太妙。”大理寺卿迟疑道。

“怎么个不太妙?说说看。”

唐太宗搁了朱笔,抬了眼。

大理寺丞似早有准备,嘚嘚嘚说开了——

情知行将问斩,死囚们一个个哇哇哇,呜呜呜,日夜哭号不歇。

狱卒听得闹心,呵斥:哭啥哭?能不能有点男人样?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多大点事!

一众死囚眼泪吧嚓,争着抢着道起了原委。

张三哽咽说,我不怕死,而是心有牵挂。家中寡母年事已高,孤苦伶仃没人管呢;

李四抽噎说,自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老李家祖上三辈,一脉单传。我脑袋掉了倒没啥,香火可就断了;

王五泣不成声,我和老婆青梅竹马,感情深着呢。我要死了,她也不会独活。那可是两条命啊。我只想回去劝劝她,找个好人嫁了吧……

听着听着,唐太宗不由蹙紧了眉头。

思忖良久,突然眼前一亮,脑中闪过一个“金点子”。

03

唐太宗想到的点子,便是纵囚,放死刑犯们回家安排后事,了却心中遗憾。

次日上朝,唐太宗清清嗓子,和文武重臣说起了自己的奇思妙想。

众臣听罢,登时“哄”的一声惊了心,懵了圈。

也难怪群臣惶恐,想想看,小400名死囚,哪个不是心狠手辣、十恶不赦的主儿?

但有值得宽宥之处,也不会判处死刑。

这要把他们放出去,无异于放虎归山,遗害无穷啊。

皇上你这主意,说好听点,叫纯属扯淡;

说难听点,扯淡至极。

可唐太宗是谁?

九五之尊,金口玉牙,你敢说他扯淡?

于是乎,在有气无力的“皇上圣明,宅心仁厚”声中,纵囚之事,就这么敲定了。

于是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各位,朕要放你们回家,期限一年。该照顾寡母的好生尽孝,该传宗接代的好好干,该劝妻改嫁的好好劝。一年期满,务必归狱受刑,不得有误!

于是乎,一众死囚双膝沉落,噗通通跪倒一大片:“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回家咯——”

04

长话短说。

冬去春来,转瞬便是一年。

限期即满,390名罪大恶极的死囚,居然全被感化成了诚实守信楷模,浩浩荡荡如期归狱,无一脚底抹油,无一出奔跑路,并主动请求处死。

那场面,怎一个感人了得。

唐太宗见状,龙颜大悦朕心甚喜,当场就赦了。

全赦。

贞观纵囚,可谓惊世骇俗,秒上大唐热搜榜首。

信义、仁恕、圣明等等美名,噼里啪啦全落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头上。

而这桩极具吸睛效应的纵囚事件,亦被记入了《新唐书·刑法志》和《资治通鉴》。

“太宗亲录系囚。见应死者悯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至期来诣京师。至是九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率,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据载,彼时,还由唐太宗李世民作曲,宰相魏征和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虞世南作词,专门搞了部歌舞剧《七德舞》,大江南北巡回演出。诗人白居易亦创作一首同题诗《七德舞》,为唐太宗歌功颂德: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
魏徵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
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05

然而,及至北宋,倡导古文运动的老大欧阳修(公元1007年~1072年)却提出了质疑。

为此,欧阳修写过一篇《纵囚论》。

说,“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对君子,施予信义;

对小人,只能刑戮伺候。

而那些死囚皆罪行深重,是小人中的小人。他们能被唐太宗的恩德感化为诚信君子,可能吗?

自古至今,人皆习惯于趋生避死。

哪怕有一丝机会,也要全力一试。

所以,欧阳修猜测,一准儿是唐太宗与死囚达成了默契:朕释放你们,你们履约归狱;只要不溜,朕全赦。

最终,上唱下和,共同演了一出真人秀。

一方赚了美名,一方得了自由,最终实现了双方共赢的理想终局。

要知道,唐太宗是在血溅玄武门、杀尽自家亲兄弟后登上皇位的,名声亟需修复和公关。

而这也便是《纵囚论》的主旨论点:

“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清代大儒王夫之(公元1619年~1692年),则直戳要害:死囚能一个不少地归狱,并非啥感化,而是根本上逃无可逃。

事实也是,贞观之治,法令严密,乡民之间,什伍连坐相保,宗族亲戚比邻而处,北不可走胡,南不可走粤,囚犯能往哪里逃?

因而,王夫之断言太宗纵囚,“必其诈也。”

说不定,在放人之初,李世民就遣派出一大批金吾卫暗中盯着呢。

胆敢开溜,逾期不归,就地嘁哩喀喳,甭客气。

啧啧,纵囚背后,杀机四伏,满满的都是厚黑深的帝王套路。

06

其实,在历史上,除唐太宗外,还曾发生过不少“纵囚归狱”的案例。

如光武帝时期的会稽郡督邮钟离意,便两次纵囚;

西晋曹摅、梁朝何胤与王志、北齐张华原、北周萧撝等,也都干过这等事。

而令人感慨唏嘘的一桩,则发生于明万历年间。

彼时,广东增城县狱内,有一名唤亚孻(音nái)的狱卒。

是年,大年三十前夕,县狱中有五十多名重囚,因不能与家人团聚而号哭不歇。

亚孻闻之,恻隐心生:我放尔等回家与亲人团聚,但尔等务必保证正月初二归狱!

转眼间,初二到了,一众囚犯感恩戴德,如约回牢,同样一个不少。

亚孻清点完人数,禁不住哈哈大笑。

只可惜,亚孻少了一颗超级大心脏,竟乐极生悲,笑死了。

不过,因纵囚之举,亚孻名声大振,获封“狱神”。

能封神,估计应该没像唐太宗那般玩心机套路。

对了,在古装剧里,于牢房过道尽头,正对大门坐着的那位身穿红袍、面色发青,长着雷公嘴的雕塑老者,便是狱神亚孻爷。

07

实际上,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全国被判死刑的只有29人,而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纵囚的时候,死囚是多少人呢?

390人,是贞观四年的十三四倍。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中间的631年,唐太宗因为意气用事,错杀了张蕴古。

张蕴古刚好是个法官,杀他的理由是他判案时说犯人是神经病,应该轻判~

这一杀,底下的法官个个收紧判案准绳,能死刑尽量死刑。

反正判重了没事,轻了可是要自己掉脑袋的。

李世民看到直线攀升的数据,很后悔。

但直接和法官说:以后判轻点,不但没面子,而且没人敢听——谁知道皇上是不是耍猴?

放囚犯就是个不错的方案:皇上都做给天下人看了,就是明确态度。

以后咱们就使劲放水吧,而且这390人里,只有29个人是真坏人。

这操作多赢,输的只有含冤而死的张蕴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李世民设计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被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公元627年 玄奘天竺取经
公元629年 李靖灭东突厥
公元635年 李靖灭吐谷浑
公元636或638年 武则天入宫,封为才人
公元640年 候君集灭高昌
公元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
公元643年 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宗一征高丽
公元644年 唐灭焉耆
公元645年 太宗二征高丽
公元648年 唐灭龟兹
公元649年 唐太宗去世,高宗继位,次年将武则天从感业寺召回宫中。
公元651年 阿史那贺鲁一统西突厥
公元655年 立武则天为后
公元657年 苏定方灭西突厥
公元659年 长孙无忌被逼自尽
公元660年 苏定方,刘仁轨平百济
公元663年 大唐,扶桑于高丽白江口发生首次战争
公元679年 裴行俭灭突厥
公元683年 唐高宗驾崩,太子中宗李显继位,同年废中宗为庐陵王,武则天 立豫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
公元684年 开唐大将李世勋的嫡孙徐敬业造反
公元690年 武则天称帝
公元710年 武则天被逼退位,同年病逝,享年84
第2个回答  2020-12-28
1、贞观之治

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为了皇位而斗争,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阳都城,号称洛阳宫,李世民在位时期都洛阳前后共计11年。

2、永徽之治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结果都被废掉,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唐朝都城迁至洛阳。

即位之初,他继续执行唐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共同辅政。君臣纷纷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太宗训令纳谏、爱民。

3、武周时期

唐高宗中期以后,政权逐渐由武则天掌握。武则天原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后被唐高宗召入宫中。武则天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素多智计,兼涉文史”。

660年,唐高宗因身体原因,让武则天处理朝政,武则天因此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唐高宗死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因与唐中宗不合,武则天不久将其废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4、开元盛世

唐睿宗复位后,其妹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让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次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政斗。

唐玄宗整顿武周以来的弊政,政治上提拔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韩休、张九龄等贤臣为相,整饬腐败的吏治,并建立了一套考察制度 ,精简官僚,裁减冗官,设采访使发展节度使制度,导致地方权力增大。

5、安史之乱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承平日久,国家无事,统治者逐步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忽视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为相,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导致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掌握重兵的胡人安禄山为最著。
第3个回答  2021-04-02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渊建立,定都长安(今西安)。并且设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等等陪都。627年,李世民登基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以周代唐,史称武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雄厚,军事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趋衰败。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从此中国进入了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唐朝共历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20位皇帝。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与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进行交流融合,成为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唐诗、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中文名称:唐朝

  英文名称:Tang Dynasty

  简称:唐

  所属洲:亚洲

  首都:长安、洛阳

  主要城市:扬州,成都,洛阳,泉州等

  货币:开元通宝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李渊,李世民,李隆基等

  人口数量:8000-9000万(755年)

  主要民族:汉族、突厥、回纥

  主要宗教:道教,佛教

  国土面积:1251万平方千米(公元669年)

  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科举制

  监察机构:御史台

  文化形式:唐诗,壁画,雕塑等

  唐朝皇帝

  德明皇帝皋陶

  先天太上皇李敬

  圣祖玄元皇帝李耳

  兴圣皇帝李暠

  献祖宣皇帝李熙

  懿祖光皇帝李天锡

  太祖景皇帝李虎

  世祖元皇帝李昞

  高祖太武皇帝(神尧皇帝、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

  太宗文皇帝(文武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

  高宗天皇大帝(天皇大圣皇帝、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

  义宗孝敬皇帝李弘

  中宗孝和皇帝(孝和大圣皇帝、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

  睿宗大圣真皇帝
第4个回答  2021-04-02
盛世唐王朝,兴衰谁知道

在我们讲解唐王朝的兴盛以前,需要捎带手提一下隋朝。隋朝最为人所知的就是隋炀帝,生性奢靡暴躁,最终被不为百姓所容而被推翻。大家只知道李渊带队推翻了隋炀帝并建立了唐朝,但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李渊与隋炀帝李广同为关陇集团八柱国的后人,当年隋朝的建立便是李广的家族获得了关陇集团的支持。

关陇集团地形图

隋朝建立后,杨坚虽获得了关陇集团的支持却也俱于关陇集团的实力。关陇集团之所以支持杨坚建立隋朝也是希望能够借助王朝的力量壮大关陇集团,把关陇集团的势力渗透到王国的每一寸土地。天下是块饼,你多我就少。眼瞅着关陇集团的实力日益壮大,杨坚感受到自己逐渐被架空的恐惧,为了今后的幸福与光明,杨坚做出了一个决定,反抗且摆脱关陇集团的控制。此刻雄心壮志的杨坚不会想到整个隋朝都要为这个决定付出灭亡的代价,杨坚的儿子杨广更是坚定的追溯他老爹的步伐,积极向他老爸靠拢。杨坚为了削弱关陇集团的贵族势力,创始科举制度让更多的寒门子弟能够在朝堂上一展风采。这些被选拔出来的寒门子弟即使不能成为高官权相,但稀释了关陇贵族在朝堂的势力,大家一起愉快当分母。

隋文帝杨坚

比起他爹杨坚,杨广试图摆脱集团控制的意图更加明显。隋炀帝杨广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迁都洛阳,哪怕是关陇集团的神经再如何麻木此刻也感受到了不对劲。攥在手里的风筝说飞就飞,也要看看风筝线乐意不乐意。此时的关陇集团已经发现了杨广的意图,但碍于皇帝的身份,一切反扑都在秘密进行着。再说杨广,为了更快摆脱关陇集团,杨广斥巨资修建洛阳城,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但凡还有个常识的人都知道,老百姓的要求也不高,都不追求富得流油就想吃饱喝足。现在杨广的行为无疑是触及到了百姓们的底线,纵使之前杨广表现出了治国之资依然无法消除百姓心中的怒火。魏征说的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可惜魏征说出这话的时候隋朝已经灭亡了。人们对于隋炀帝怨声载道,这些声音长了翅膀似的就飞到了关陇集团的耳朵了,暗中埋伏,伺机待发。随着不满的声浪越来越多,隋炀帝也无心干政,整日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得不说强龙难压地头蛇,关陇集团在发现杨广的异样后立刻从八柱国中重新选举出了代表,李渊。叮,新鲜出炉的李渊请您查收。李渊和杨广还是表亲关系,两人的母亲互称姐妹,谁也没想到兄弟二人反目成仇的场面会来的如此之快。在百姓的反对与关陇子弟的作用下,隋朝就这样被迫画上了句号。

杨勇影视形象

我们回顾隋炀帝的杨广的一生,不难看出他从小就有雄才大略是个做皇帝的好苗子。杨广最开始并非是太子,他哥哥杨勇才是正经八百的太子爷,但杨广愣是不费一兵一卒之力把杨勇从太子的位子上拉下来。杨广之所以能够这样做归功于他的母亲,独孤皇后。独孤皇后与隋文帝杨坚一生一世一双人的伉俪情深感动了不少痴男怨女,也正因如此隋文帝杨坚真正重视的只有正妻独孤皇后生下的两个孩子,一个是杨勇,一个是杨广。杨勇生性温和,爱诗词歌赋,风流成性。他的性格注定无法成为一代帝王。率真使得杨勇对于礼节不甚在意与朋友相聚时也不曾有明显的尊卑之分,隋文帝不喜杨勇违反礼节,对杨勇的宠爱日益减少。风流情种更是让杨勇对妾室的疼爱与正妻元妃平起平坐。杨勇的行为无疑是在同样是正妻的独孤皇后脸上狠狠打了一巴掌,独孤皇后对于自己的儿子也出现了反感的情绪。直到正妻元妃因为不得宠而气出心病,不久就去世。元妃的去世让独孤皇后怀疑是妾室云氏为了上位而残害元妃,因此对杨勇更加不喜。

隋炀帝杨广

头号皇帝预备种子选手杨广就表示出了惊人的洞察力,杨广虽然爱好美人但在特殊时期杨广坚持只和正妻萧妃开启日常模式。杨广深情的样子像极了当年隋文帝杨坚的样子,极大赢得了独孤皇后的欢心。我们再一想之后杨广寻欢作乐的场面,不得不说,嘿嘿,真香。除此以外,杨广还充分发挥了自己妇女之友的特长。每次独孤皇后向杨广吐槽他哥杨勇是是个败家玩意,宠妾灭妻,杨广都会耐心听着时不时还附和一两句。甚至元妃去世的时候,杨广比杨勇还要痛心疾首。杨广的做法一箭双雕,不仅让哥哥杨勇在父母面前失去了信服度,更是抬高了自己。爹不疼娘不爱的杨勇小朋友正在废太子的路上一路狂奔,一时作死一时爽,一直作死一直爽,终于被撸掉了皇太子的帽子。但显然,杨广懂得赶尽杀绝的道理。隋文帝驾崩后,杨广假拟隋文帝的诏书赐死了杨勇,而杨勇的子嗣在流放的路上也尽数被杨广杀死。

万人之上的杨广依然安心披着马甲励精图治,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杨广骄奢的一面终于被扒了出来,百姓们也到了杨广的真实面目。这件事告诉我们,作为公众任务请不要轻易立人设,不然崩人设堪比现实版火葬场。既然要渣,就要渣的明明白白。我们不难想象,众多百姓脱粉回踩的场面对于隋炀帝而言有多么心痛,换谁谁能顶得住?

但杨广在位期间为了反抗关陇集团而做出一系列举措都让历史朝着一个改善的方向前进,比如修建大运河,让科举制度在隋朝萌芽…… 任何一个人物都不能做出单一的评价,更何况是经历了历史洗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