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日军二战中的“武士道”精神?

谈谈“武士道”在二战中对于日本的作用。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远远悠长的一种“军人”文化。武士道精神被人们广泛的熟知,是在二战时期。当时,武士道精神被肆意的夸大和深化,使得日本军人和国民都陷入了疯狂的状态,做出了一系列让世界震惊事件。武士道精神的领袖,是日本被神化的天皇,军队和国民都应该为天皇尽忠并奉献一切。正是这种精神使得日本军队的战斗力迅速攀升,就单从军人的个人战术上说,可以说是世界一流。二战中,日本军队由于长期的受到这种变态精神的影响,在面对失败时,往往选择自杀以报天皇,维护期所谓的武士荣耀。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日本全国上下的尚武精神和血性。二战初期,日本所获得的一系列辉煌的胜利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整个二战中,日本军队很少会投降,即使是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这点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都很难做到。即使到二战末期,日本还宣布将实行一亿人玉碎,一切日本国民和国家共存亡,不知道这样会使人感到愚蠢还是悲哀。美国之所以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不能说不是被日本的这种“气概”所忌惮。

武士道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变态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日本国民严重,天皇就是国家,就是主子,作为臣民理应为主子战斗和献身,在效忠天皇的同时,也是在效忠着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做的也没有错。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发,使得整个日本上下一直处在危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寻找其他的移居点也无可厚非。日本为什么会突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还不是日本发生了大地震,日本政府迫切的转移国内民众视线和掠夺资源经行危机嫁接。二战中,日本人是最爱国的,日本女人可以为了国家去卖身,甚至在宣布投降时自杀殉国的也不少,虽然我们不提倡,但是,日本这种情况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为什么日本人那么的疯狂和团结,其中,武士道精神功不可没。

武士道精神可以是一个人陷入疯狂,丧失理智。如果是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不是创造辉煌就是陷入灭亡。不可否认,拥有武士道的日本,具有疯狂的扩张侵略本性,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这种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就像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信仰和国民党三民主义信仰一样,就是这种信仰使得整个国家的人民空前的团结起来了,可见一个民族需要一个信仰,即使这个信仰是错的。没有信仰的国家只是空壳,即使他富有;同理,没有信仰的民族,注定是没有未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7
武士道源于日本

武士道用武士自己的解释就是对死的觉悟

只有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敌人的命

而敌人就是主君要他死的人

对主君的绝对效忠是武士的基本准则

武士就是樱花:一夜之间群体凋零是无尚的光荣和美丽

武士一生中最大的追求就是这光荣的死亡

武士切腹并不是战败的耻辱让武士输不起

而是自己最美丽的任务已经完成,必须死亡。

没有战死沙场或自杀的武士不是好武士

真正的武士必须兼具教养及武艺。

他们腰别长刀,头挽发髻,精通剑术,娴熟社交礼仪,茶道及诗艺。

武士道,就是忠诚、信义、廉耻、正直、坚毅、简朴、胆识、礼节、诚实、礼仪,

和像樱花毫无留恋地凋谢那样,干脆而彻底地死去。

日本人用樱花比喻武士:
  要了解武士道,先要看看武士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形象。
  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的。
  因为他们认为樱花的几个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
  首先,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
  武士道是注重共性,而非如欧洲武士那样注重个性的。但他的这种共性实际上比欧洲武士的游侠精神还要狭隘,这个集团精神和团结精神是不同的,也绝非是爱 国精神,他们既不忠君也不爱国,他们爱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团。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比如战国 时期的真田勇士,明知时期反天皇势力的武士集团,日本人都给予很正面的评价,评判的标准不是他们的行为是否对日本有利,而是因为他们是终于自己的集团的武 士群体,贯彻了武士道精神。
  所以,如今小泉执意参拜靖国,日本人不论是反对参拜的还是赞成参拜的,对小泉只有政见上的敌意,对其人格却都有些敬意,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他为了自己 的利益集团,宁愿冒天下之不韪,宁可在实现自己所在政治集团的理想后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日本历史上的岸信介等几位首相为了冲破和平宪法对日本不可有军队 的限制的时候,也是一样,宁可解散议会也要通过自己的主张,通过之后自己也因触犯众怒而倒台,但倒台之后日本人对其人格倒反而更加尊重,其本人倒台了,但 岸信介派,桥本派却更加壮大,这也使得日本的政治家更加敢于突破种种限制。
  二是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
  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因屈辱而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经了解,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这时候就应该象樱花一样毫无留恋的凋谢。
  比如一个武士,因为仰慕一个剑术高手而很想跟他决斗,自己穷尽精力刻苦练习,多年准备之后终于有了这个机会,此人把这场决斗看做是自己一生最光辉的时刻,好象自己就是为等待这场决斗才生存的。但一交手,却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对手。
  失败的武士自杀了,并非因为感到后悔和屈辱,而是感到很大的满足,感到自己一生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自己努力了,得到机会了,在决斗中自己的人生放出了最大的光辉,在这光辉之后人生应该嘎然而止,不该再有什么留恋。
  所以武士的自杀并非如我们所想的是要洗刷耻辱,或是输不起,正相反这是源于其自己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觉悟,一种对自己已经达到顶峰的一种判断,是一种满足,是对樱花凋谢的凄美的一种向往。
  上学的时候问日本外教,之后也问过好几个日本人,用最简单的话概括武士道怎么说,他们说“武士道是对死的一种觉悟”,武士道的理想境界不是生存,而是死亡,田园终老的武士不是好武士,战死沙场或者自杀才是理想的归宿。
第2个回答  2013-08-17
武士道主要指把肉体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主君,没有自我。但是要注意这种奉献是在主君充分尊重你的情况下
说明武士道最著名的故事应该算是《48勇士》了。否则,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武士精神受到践踏,会杀死主君,然后自杀。但是日本在2战,过于宣扬效忠天皇,所有人在孩童时期受到以死报国的宣传,每个人丧失了人性,以所谓的武士精神执行对天皇的效忠。其实他们忽视了真正的武士道,真正的武士道,是指一种修养,正如英国的绅士风度,而不是盲从。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希望能解答你的疑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8-13
应仁之乱之后,武士道就开始畸变了,安土桃山和江户时代还没有太大的转折,直到明治维新后,武士道的根基受到了冲击,甚至在军国主义兴起时成为了法西斯主义者们的道具,对武士道精神断章取义,遮蔽了他散发光芒的部分,大肆地提炼其残酷的一面,为其侵略目的服务,所谓的大和魂不是真正的武士道,所有军国主义者,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有武士道精神的,也没有一个人称得上是一名武士。
真正的武士,不但要拥有武人的能力,更是要拥有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传入日本后,成为了武士阶级的信条,武士道思想固然有其残酷,古板与极端的一面,但是这些仍然掩盖不了他积极向上的一面,忠节,信义,勇武等等武士必备的特点昭示着这点,武士道其实是对自己的克制,对自己的磨炼或者说强硬,来达到自身内在,技艺,名誉上的成就,为此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不是如二战军国主义者们将自己的欲望强加痛苦与耻辱于弱者们的暴行。
经过明治维新对武士阶级的打压后,武士道精神一度难以在日本立足,而军国主义正是乘此机会扭曲武士精神为其服务,而真正的武士道精神本来并不罪恶,而是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只是被在近代遭到了极大的扭曲。
第4个回答  2013-08-17
日本的文化主体是输入中国文化和经中国输入的,带有中国文化的印度文化。但是,日本有选择地将其“日本化”。来源於中国,印度文化而?生的是“文”,而来源於日本文化而产生地是“武”。
中国文化以“仁”为核心,日本文化以“忠”为核心。日本取了“义礼智信,忠诚孝悌”,唯独忽略中国人奉之为首的“仁”。在古代,中日两国社会顺序都是“士农工商”,但是中国是“文士”,日本却是“武士”。
武士道作为一种思想已达到了宗教的高度,它起源于中世纪对领主,藩主的绝对忠诚。对上级无限的忠诚,绝对服从。注重信,义,勇三条准则,崇尚武力和冒险,大无畏的献身精神,集体观念高度深化。武士道从其发端之初起,统治了日本1000多年,其代表作是《地陶闻书》,它的主题十分明确:荣誉,慷慨赴死,对藩主的忠诚和修身。赴死的思想贯串全书。《地陶闻书》教导说,如果一名战士经常思索怎样去死才能无撼,它的生活道路就会是笔直而单纯的。在危险的境遇中它不会去想怎样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会勇往直前,投入敌人阵中,迎接死亡。因此,武士道也被称为“战士之道”。
为了培养武士道精神,要学习许多东西,而主要是学会忍耐和冒险。为了学会忍受种种困苦,常常赤脚在雪地中行走,练习击剑和柔道,半夜到墓地裏去,整夜地处於“枕戈待旦”的状态,经受种种沈重的,甚至野蛮的考验。武士道文化蕴含著牺牲的精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