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现在大学生水平下降,跟二十年前的大专、中专差不多?

现在大学本科毕业生数量确实一年比一年多,是不是大学生的水平真的和过去中专、大专的毕业生差不多呢?

我想应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现象,这个是管中窥豹,个人的见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1、招生数量的差异:不用说78年开始恢复高考后的本科录取人数,就是90年前的全国大学录取招生人数仅仅是现在本科达线的几分之一(大约1/3---1/5)而已.不是现在的高中学生水平高,而是当年本科录取人数少。八、九十年代,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高考班级50名学生中仅有15-25名左右的同学会被本科录取,差的班级,也许只有3-5名学生被录取,录取率是极低的。这是当年教育资源不足的结果,不是那些学生的智力水平达不到,所以被专科、中专学校录取。同样滴,中专、专科的教育资源也是不足的,所以,录取线也很高,,录取比例很低,很多人达不到分数线,不被录取,农村的去务农,城市的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成为企业的骨干;但是,这些人的智商不因高考落榜比现在的上榜生低。在同龄人中也是很有前途的,这也是很多当年落榜生后来多次参与高考或者弃考后在事业上仍然很有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
2、知识面的差异:大学是一个在基础知识上继续升华的殿堂,随着年龄的增加、高中前各个学习阶段知识的积累,理解力增强,应用类或者研究类的学习是大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记得我们上大学时,开学老师的第一课就是告诉我们:你们是将来社会的重要人才,大学是培养高级的管理或者研究人才的地方,我们的目标不是糊口吃饭、挣钱,二是掌握知识为企业或者单位创造价值,为此,大学的课程科目设置非常全面,比如纺织工程,就把从大学语文、应用英语、基础电工、高等物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材料力学、有机化学、会计、管理、历史、等辅助课程及纺织专业的全部专业课程排的满满的,4年下来,除了几次校外实习外,全部是在校学习、在校办工厂实习。之所以这样说,是我的大学班主任亲口告诉我,你们当年的专业课程,现在的本科班,只有不到一半了,很多专业课,都是概论而已。当然,我可能是以偏概全了。
3、社会环境的差异:新时代的孩子,没有吃过很多苦,尤其是城市的孩子和发达地区的农村孩子,上学时和工作后,喊苦喊累,没有认识到全面掌握学习知识的意义,只是很被动的去学习,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找到一份挣钱不错的工作,工作是为了挣钱,虽然他们天然拥有社会发展的红利,可是,也沾染了社会便利或者功利的社会习气,新的读书无用论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在工作上,毕业后找不到跟自己想所学的专业工作或者自己专业的工作挣钱少、辛苦,耳濡目染,他们更在乎如何增加社会实践经验,找到挣钱的工作,并不在乎掌握了多少知识。况且,上北大的去卖肉、研究生去做城管等等极端的例子在社会上发酵,让人唏嘘。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养尊处优又充满焦虑,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的现象,也是扩大招生后,群体现象的表现,也就是人数多了,你看到的大学生正好是表现不太好的那几个,精英你没看到,其实,当代真正的精英学生的比例,的确是不太高,也就是与当年80年代被录取的数量比率差不多。
群民都可以去读大学,你看到的就是群众,好坏不一;其实,个人认为,大学,还是应该实施精英教育的!不是精英,就去读专业的、成为专一的,在那个行业里做专家也不错。没必要把大学教育弄成普及高中教育一样,没有选拔出尖子,把教育资源浪费、也把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给弄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02
简单地说,质量和数量是一个反比例关系。任何东西,数量增长异常,那么其质量自然也会异常降低。至于详情,到大学,任何大学,看看那些孩子每天在做什么,答案自然明了
质量的得来,永远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就算百般努力了,也不一定就有收获,更别说用敷衍了事的态度来获得。急功近利,偷工减料,诸如此类,最终只会自断前程。这个前程不单是指某些个人的利益,而是大众的生活。比如那些什么转基因,防腐剂,添加剂之类的,这些东西没有知识文化能够创造得出来吗。明知这些东西对生活有害,为什么市场上却如此普遍。还有电冰箱,也被普遍得不得了。老百姓在使用这种东西的时候,知不知道这东西会释放一种气体,这种气体会破坏臭氧,然后把正常的气候变得不正常。他们如果不知道这些,那很正常。那创造这种东西的人知不知道。任何科技产品的创造者,他们的文化水平都是不寻常的。他们知道这些东西有不错的经济市场,他们也知道这些东西对生活是否有害。那么,他们为什么弃后者不顾
不要忘了道德和能力的关系,能力再高,道德才是基础。基础不牢,犹如空中楼阁,终究一场空,最后留下一个烂摊子
说到学历,我也是个例子,06年本科毕业,至今没有用学历找过工作。每个月工资1000多,高的时候有2千,曾经也想过靠捡垃圾过生活,因为没办法忍受那种脏,所以还是出去打工。走到这一步,只能说,不会适应环境,就只有淘汰
有一点有的朋友也许不知道,真正重视能力的企业,他们是不会关心什么学历,身高,长相的。他们需要的东西只有两样,人品和实际的工作能力。而这些是难以从表面看出来的,所以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工作中考察。不过这种企业在我们的环境中并不常见,所以,学历,不管他是废纸还是油纸,那只是老百姓为了生活无奈的选择。换句话说,如果企业用人都不再看学历,那么再随便去问问路人,还有几个会去考大学。所以,工作以后也一样,不管那些工作对别人是否有害,只要给钱,只要钱给的足够,任何学历的人都会去做。因为他们努力的争取这个学历,为的就是赚钱生活
而这些,也统统印证了几百年前外国作家对中国人的评价,自私,麻木。中国人不缺聪明,但是他们缺一个东西,德。所以,不管他们再怎么努力,都难以创造出有质量的东西。我们会受别人欺负,表面看起来是穷,实质原因就是自私麻木造成的。不止以前,现在也有,看看有些外企,他们把商品的生产基地设在中国,利用中国人廉价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再把废气废物留在这里。东西做好了,人家一股脑拿到自己国家去销售。剩下的这些环境污染留给别人承受。有谁知道,要整治一个被污染破坏的环境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而且环境污染,就好像人的癌症,一旦患上,就难以根治
还记得在大学的时候,就遇到过一个缺德的博士后老师。要是跟那样的老师学,我也早把良知踩脚下,挣大钱去了。所以,现实的生活虽然过得没有样子,但是还是要感谢那些很好的老师。这些老师都是在课外书里认识的,他们都是外国籍的作家,不过他们的书都有一个共同点,告诉人们,要学做事,先要学会做人。一个失去良知的人,不管他的智力多高,对于人类的未来,只会是一个灾难
第2个回答  2017-08-30
大学会学到很丰富和更深奥的知识。这些知识想记住也相当不容易,而且工作也用不到,所以显得大家没学习一样。
经历过高中阶段,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越是好大学学习能力越强,大学阶段所有专业都有超级多的知识可以学,每个学生学到的内容也多多少少会有差异。但只要通过期末考试就行了,那样一个考试,范围内容不多,不过也是十分考验学习能力的。过去就发现有些人随便考一考就能过,有些人天天看书上自习还是过不了。这就是学习能力不同造成的了,而学习能力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如果你们看看过去的学生都学了什么、课本近十年的变化就会发现,内容越来越难,越来越多,现在学生所学到的可远远不是过去的中专、大专学生可以与之相比的。
至于我,已经工作,也招聘过人。我招聘时考虑的就是必须要有学习和遵守纪律的能力。过于大专培养出来的学生可绝对不能让他们来做投资行业写报告的事情,就算他们入职前更懂一点,也会因为学习慢、适应能力差而被刷掉。
总之,现在大学生更有活力,更有学习能力,他们会以更快的速度适应新的工作,这些远非过于的中专和大专学生可比。
第3个回答  2017-08-26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学习内容应当是差不多的。只是以前的人学习更用心一些,而现在的人更专注于智能,所以动手能力弱了。
现在的大学生水平不一定就会弱,也并不是说现在大学本科出来就跟以前的中专大专差不多,只是现在的教育也在改制,所以进入大学的门槛比以前要低很多,基本上参加高考的,都能上到大学,可想而知,大学的水平能有多高。
不过很多高校出来的并不会差,只是大家时代的责任感不一样,就比如现在个个都认识字,而以前的文盲真的很多。
所以社会在进步,大学生水平也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等同化。
第4个回答  2017-09-11
这些都是一群宣言读书无用论的人在叫嚣的。
他们其实是想说现在的大学不包分配了,而以前包分配,现在不能满足他们不劳而获的心思罢了。
如果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就知识水平而言,现在的大学生和以前的大学生没有什么区别,就其他个人能力而言,现在的大学生可能会比过去的大学生更强一些。社会上一直有人说大学生和专科生以及中专生是差不多的。但是你可以思考一下,如果真的是这样,为什么真正的大公司只要本科生而不要专科中专生。为什么华为等公司不要有丰富经验的老员工而不停的吸取新鲜的血液每年依然要招聘许多新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呢。

在越来越强的国力下,少年自然是一代更比一代强。你所说的现象其实很大是一部分不够努力,自我认识不到位而发出的言论。
我可以举一个小例子,不过不具有代表性。我的嫂子已经是博士后,有篇论文需要她用英语在会上发表。但是她没空翻译,拜托在我身上。我找了一个985的同学帮我翻译,大约2个小时就翻译完了1000多字的论文。要知道里面包含许多专业词汇,是跨专业翻译,而且我的同学是法学学生,并不是英语专业。
强的是一个圈子,弱的是一个圈子。告诉你大家都很弱的人,大家都不如他的人。身处于什么圈子,想必我不必多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