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表现诸葛亮智慧的事迹有什么?

要具体的事例

希望对你有帮助将从治国、用人、用兵三个方面,尝试重新评价诸葛亮其人——

一、治国:
诸葛亮谈及理民,云“夫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故当“薄敛赋,无尽民财”<2>,“闭境劝农,育养民物”<3>。此诚至善之言也。然而,刘备殁后,诸葛亮总揽军政十数年,其后蒋琬、费祎、姜维执政皆承亮制,他们的实际政绩究竟如何呢?

章武二年,刘备于猇亭大为陆逊所破,荆襄未复而巴蜀强兵良将尽失。次年备殁,亮主国政,行休兵息民之策不过二岁,即南渡泸水,其后又二岁,开始北伐。自建兴六年至十二年,与魏六次交锋,身死乃止。所谓“闭境劝农”,究竟能有几日?263年蜀亡时,有“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4>,也即每七户蜀民就要负担三名士兵和一名官吏,而当时吴的人口三倍于蜀,却只有“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5>。亮之息民,未知息在何处?

《蜀书·吕乂传》中盛赞乂“临郡则垂称”,因其为巴西太守时,“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6>。募兵出征,以无人逃窜为奇功而值得史家大书一笔,则未知其它各郡调发的兵役,逃亡者共有多少?要多么沉重的负担,才会把百姓逼上逃亡和隐匿的道路呢?陈寿称“黎庶追思”亮,“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7>,等等,这些话里有没有溢美的成分呢?郭冲赞亮乱世用峻法时,却言“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8>,这句话里有没有可信的因素呢?寿、冲尊亮则一也,称亮则异也,然则蜀汉吏民对诸葛亮究竟是怀德还是惧不敢言?

诸葛亮生前,当然无人敢言其非,亮殁,李邈上疏云:“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9>历代多斥邈为狂悖,后主愤而杀之,亦皆以为处置得当。然而,邈果何如人也?察其行事,面责刘备,直谏诸葛,裴松之名其为“狂直”<10>,岂谄存攻殁之小人耶?唯其狂直,故敢言他人之所不敢言,而未料亮虽死,执政者仍为亮之门徒琬、祎等辈,邈乃因此被诛。诸葛亮之执政,得人心否?李邈所言非无因也。

综上可见,称诸葛亮为大政治家,证据不足,难以服人。

二、用人:

从来皆称亮清忠耿直,用人唯贤,独吴洁生先生在《论诸葛亮的错误和失策》<11>一文中责其陷害忠良、结党营私,是故吴文一出,立刻引来四面讨伐之声。细察吴先生之论证,固多捕风捉影,立异哗众之处,然而驳斥者也未必真能做到言之有征,责之成理。

谭良啸先生的《诸葛亮用人四论》<12>责亮则一,褒亮则九。其褒亮何?称亮举贤任能,而不以出身、籍贯为限也。谭先生还开列了一份诸葛亮《用人简目》,共计亮执政时提拔荆人廿六、蜀人廿九、它处人士八。但是,这份简目可靠吗?首先,所列如李严等,与亮同为托孤重臣,其次,如陈到等,为备旧部,他们于亮执政时有所升迁,功劳皆在亮吗?诸葛亮虽专独,总揽朝政,也未必能废积功或考勤累进的惯例吧。

细察蜀汉历史,有九位人才之死,诸葛亮要负一定责任。其一是刘封,史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13>究竟诸葛亮虑“易世之后”“难制御”刘封者为何人呢?褒亮者以为指后主禅也,贬亮者以为指亮自身也,孰是孰非,史籍语焉不详。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封之死,并非因为其罪当诛,而只因为诸葛亮“劝先主因此除之”。是以封死前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达)之言。”<14>——孟达劝封何语?达云:“若乃权君谲主,贤父慈亲,犹有忠臣蹈功以罹祸,孝子抱仁以陷难……其所以然,非骨肉好离,亲亲乐患也。或有恩移爱易,亦有谗间其间,虽忠臣不能移之于君,孝子不能变之于父者也。”又云:“恐左右必有以间(封)于汉中王(刘备)矣。”<15>孟达真可谓料事如神!

其次是彭羕。史载“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以保安”<16>,刘备因此疏远了原本待之若子的彭羕,羕一怒之下口出怨言,终被马超告发,下狱诛死。亮若以其为非才,何必“外接待”?而既已“外接待”,又如何“内不能善”?“内不能善”也罢了,又为何进一步屡言且“屡密言先主”?亮何人欤!此岂君子之所为欤!

其三为关羽。众所周知,羽亡于骄傲自大,而这骄傲自大性格的养成,其实也有诸葛亮的一份“功劳”。当初“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17>亮因何要骄羽,欲调其性乎?欲自结乎?欲谄媚刘备乎?诚难料也,但这样做间接造成关羽的因骄致败,却是肯定的。

其四为孟达。达本是迎刘备入蜀的大功臣,后因与刘封不和而降魏。诸葛亮南征时闻达消息,乃使李严写书诱之,达遂阴谋叛魏,事机不密,为司马懿攻杀。达固自取死也,然而史载“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18>。诱人来而复疑之,又“不救助”,这不是故意网人嘛!

五则李严。严一名平,刘备病亡,“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19>,后又屡次升迁,名爵亚于诸葛亮。关于李严之被贬,史书上说:“(建兴)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20>乍一看,李严(平)确是罪有应得,但仔细想想,严何如人也?以一蜀郡降将而为刘备所重,使为辅政大臣,亮亦称其“部分如流,趋舍罔滞”<21>,不管其人心术如何,起码才能出众,非庸懦颟顸之辈。这样一个人,怎么会耍出如此拙劣的把戏来呢?正当诸葛亮秉政,后主尸位之际,而能不顾自己亲笔书疏落于人手,欺主责亮,此小儿不敢为也,严何如人,而竟行此拙技?察备殁后,李严逐渐丧失第一军事首脑的地位。先是诸葛亮南征北伐,悉出己意并亲自统兵,继而严从永安移屯江州,再以抵御曹真南侵之名兵赴汉中,日近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更干脆夺其兵权,使主运事,严随即获罪。世事之巧,有甚于此者乎?
三、用兵:
诸葛亮的《隆中对》,一直被誉为千古绝唱,然而过高估计其价值和所起的作用,却未免有悖于历史真实。首先,隆中对策并非独一无二。析其中心,不外乎据荆、联吴、取蜀三事。据荆、联吴,鲁肃之说孙权,即有“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以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42>等语,与之同出一辙。取蜀,又有张松、法正之说刘备,及周瑜之为孙权计。荆、益、扬,乃当时有志抗曹者所必争之地,川、鄂主暗而不能守则取之,东吴上下一心则友之;如此明显的道理,鲁肃、周瑜深知,法正、庞统深知,曹操亦深知,诸葛不过饰其词而顺其理而已,未必如俗传高出众贤之上也。

其次,隆中战略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即据荆和联吴是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体,如果只从刘备集团的角度去认识荆襄的重要性,而没有考虑到它对于孙吴集团也是必争之地的话,很容易使整个战略变成泡影。在这点上,鲁肃劝孙权借荆州于刘备以巩固联盟,其战略思想可谓相当的高明。诸葛亮呢?215年,刘备议还荆州于吴而复翻悔,并亲自东来与孙权对峙,险些造成联盟的破裂,后曹操入汉中,刘备惧腹背受敌,才割三郡而撤;221年,刘备不顾诸臣谏阻,提全蜀之师伐吴,兵败而几至国灭——这两次事件,他除备既败猇亭后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43>外,未发片言只语,更无缓和吴蜀矛盾的计策进献,较之鲁肃,实在逊色多矣。
由此可见,在战略上,诸葛亮并不如后世所传说的那样高明,而在战术上,陈寿亦早有“奇谋为短”<44>之叹。刘备绝代枭雄,知人甚明,于部曲中拔赵云、魏延,皆成一时名将;而终备之世,舍入蜀围雒不下,召诸葛亮与张、赵西援外,从未使亮统军。备卒,以国事托诸葛亮,以军事付李严,而亮不知以何种手段更进揽军权,遂开始其南征北伐的生涯。
后主建兴三年春,诸葛亮南征,“其秋悉平”<45>;其后从六年至十二年,短短七年间四次亲统大军北伐,不仅未能成功,甚至可以说寸土未得(俗传六出祁山者,建兴七年,陈式偏师攻武都、阴平,郭淮来拒,“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46>,此未必能算诸葛亮之功;八年,魏遣曹真等攻汉中,“亮待之于城固、赤阪,大雨道绝,真等皆还”<47>,亦不能算在诸葛亮北伐之列)。固然,不以成败论英雄,但逐一分析他每次徒劳无功的原因,却的确能够得出结论:亮非大军事家也。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叛魏应亮,关中响震”<48>,“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所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49>。诸葛亮行军力求其稳,不肯疾趋,昔曹操“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50>,遂于当阳长坂大败刘备,利有必趋者也;而亮计不及此,死抱住“必蹶上将军”的古训,其与赵括相差几希?

出兵前,魏延献计,称坐镇长安的魏安西将军夏侯茂“怯而无谋”,故欲请“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51>。而“亮以为此计悬危”<52>,不用。
魏延之计究竟是否可行,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兵家多以为奇谋,而文人多同意诸葛亮之见。杨伟立先生于《论诸葛亮北伐》一文的后注中分析道:“《三国志》卷十三《魏书·王肃传》说:太和四年(230年),曹真攻汉,王肃上疏:‘闻曹真发已逾月而行裁半谷(《通鉴》胡三省注:‘谓子午谷之路,行才及半也’),治道功夫,战士悉作。’据此,魏延的估计是错误的。”<53>杨先生真可谓纸上谈兵矣!一者子午之路,不同于高速公路,从南往北与从北往南,行进速度未必相同;二者魏则正兵挺进必缓,蜀欲奇兵偷袭必急;况王肃于“闻曹真发已逾月而行裁半谷”前,尚有“今又加之以霖雨,山坂峻滑,众逼而不展,粮悬而难继”<54>之语,杨先生独不见乎?以之责魏延不明,何其谬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6
隆中对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今湖北襄阳以西十三公里的古隆中山,当时为南阳郡辖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第2个回答  2013-09-06
千秋诸葛我评说》: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 “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历史长河里闪着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
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这样的智者,历史是不会让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绎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他足智多谋。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骑”之首的夏侯敦也落得狼狈而逃。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陷害他的美梦破灭,同时还大大挫伤了曹军的锐气。他六出歧山,屡战屡胜,使魏军中首出一指的司马懿也闻风丧胆。
他大智大勇。面对兵临城下的15万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虽然他知道那里有周瑜的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萌葭关下,为了刘备的事业,他毅然 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虽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气可嘉。
但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一个马谡,一个魏延。前者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只因为马谡读了一肚子的兵书,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后者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延脑后有反骨”,总是不能用人不疑。恐怕在这一点上,比起刘备和曹操,他要稍逊了一筹。他太谨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乐公”,纵然他是“两朝开济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泪满襟”的慨叹。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无奈的隐士,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个不免留有遗憾的悲壮之士。 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