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记者

如题所述

新闻从业者记者的职责与任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点: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第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敏锐地去发现事实

  事实客观存在,但有些事实要去发现它、把握它,则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正如法国美学家罗丹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可能是发现美的眼光。

  我国著名记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说过:“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好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

  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记者肖乾也说过,新闻记者“同坐在沙发上沉思的政治家或历史学家毕竟不一样,他是个哨兵,甚至是个侦察兵”。

  敏锐的眼光背后,是一个勤于思索、善于思考的大脑。国外新闻学著作里曾引用过这样一个事例:

  一位新来报馆的年轻记者,总编辑叫他去采访某先生和某女士的婚礼。他事先对此次采访做了种种设想和较充分的准备。但是,当那天他走到新郎家门口打算进去采访时,看门的却告诉他:婚礼不举行了,因为新郎跑了。于是这位年轻记者垂头丧气地回到报馆,向总编辑报告自己采访失败的消息。总编辑听罢,拍案叫道:新郎跑了,不比原来的婚礼是更大的新闻吗?你为什么不马上采访?这一说,那年青的记者才恍然大悟。

  这一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善于思考,缺乏敏锐的目光,即使是新闻与你擦肩而过,你也发现不了,更是捕捉不到。

  敏锐地去发现事实,还应当包括对事实的认识要比别人更善于透过现象见到本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优秀记者胡占凡,在采访中曾了解到这样一些事实:在杭州,有两个大款为了斗富显阔,在众目暌暌之下,比赛烧人民币,每人烧掉两千多元,只是哈哈一笑。

  有个“大腕”,扔下30万元买只哈巴狗,眼都不眨一下牵上就走。

  还有个“大款”,看到别人用6万元一桌的宴席请他,他竟“啪”地打开密码箱,甩出了30万元请了一桌。

  有所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53.9%的学生把“赚钱多”作为择业的头条标准,北京一些中学生唱“世上只有钞票好,有钱的孩子像块宝……”

  胡占凡认识到,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拜金主义”在作怪,应当向这种现象敲响警钟,便采写了《拜金主义要不得》、《再谈拜金主义要不得》等文章,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给人们很大的触动。

  因此,敏锐地去发现事实,透过现象捕捉事物的本质,是记者的职责与任务中应有的之义。

  忠实地报道事实

  记者最为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就是采写报道。记者是读者与事实之间的桥梁。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名著《第三次浪潮》中将人类的文明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次浪潮农业阶段,第二次浪潮工业阶段,第三次浪潮即我们今天所处的信息革命阶段。

  我们每个人都会深深地感觉到,我们每天都处于新闻媒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已经习惯了“秀才不出门,天下事全知”的生活方式;对于新闻媒体,我们已经深深地依赖它们给我们提供信息。试想,如果记者给人们提供一条虚假的新闻,将会对社会产生多么不良的影响,因此,忠实地报道事实,应该成为记者的神圣职责和义不容辞的任务。

  忠实地报道事实,是新闻工作本质决定的。李大钊曾说过:“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著名学者吴晗也说过:“历史工作者是记录昨天的历史,新闻工作者记录今天的历史。”

  历史是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的。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我国史官的优良传统。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右卿崔杼杀害了国王齐庄公齐光,崔杼命令太史以得传染病而死来记载齐庄公的死。太史不从,直书崔杼弑君,因此激怒了崔杼而被杀。崔杼又命令太史的弟弟改写,不从,又杀之;再令其二弟改写,又不从,又杀之。最后轮到三弟,依然据事直书。他认为这是史官职责,失职求生,不如死去。史官这种忠实于事实的做法,对于新闻记者是很有影响的。我国已故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任白涛在《应用新闻学》中就说过:“笔可焚而良心不可夺,身可杀而事实不可改。”

  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含义是双层的。浅层的含义是,记者应当努力将事实的基本要素、基本数据核实准确;深层的含义是,记者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挖掘事实的本质。

  80年代末期,我国某地农民买桑塔纳小轿车,某地农民买飞机、修跑道。这些事实本身是准确的,但在当时农村毕竟还是凤毛麟角。有些记者以此大做文章,并由此得出“中国农民现在已愁有钱无处花”的结论。显然,这不是对事实实事求是的报道。从全国农村数亿农民的情况来看,一些穷山僻壤的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未真正解决,不少地方还要扶贫救助。记者以偏概全,既容易导致读者对新闻报道的怀疑,也容易诱发读者产生逆反心理。

  由此可见,只有记者把忠实地报道事实当成神圣的职责和任务,读者才能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天下事全知”。

  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唤万应的喉舌。”显然,成为人民的喉舌,同样也是马克思对新闻记者的期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利益是分离的,所以,报刊应当成为“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而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党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新闻记者理应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正如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所说:“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这一点,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新华社记者冯森龄的事迹很值得学习。1978年冯森龄任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上任后不久去延安采访。一进延安,他看到很多农民在街头讨饭,心中极为难受。曾经以小米和奶汁养育过革命战士的延安乡亲,如今还未解决温饱问题。这些对这位老记者触动很大,他决心为此鼓与呼。冯森龄曾因为坚持真理讲真话吃过不少苦头,但他不考虑个人得失,连续写了《延安有很多农民上街要饭》、《延安很多农民去年口粮不足二百斤,大家深切怀念毛主席在延安的日子》等文章,引起了政府重视。省委书记王任重很受感动,不少中央领导同志流着泪看完了这些文章。1978年底,国务院火速给延安拨款2000万元,并且从1979年开始,每年拨款援助5000万元。陕西省成立了“陕北建设委员会”。1984年,冯森龄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冯森龄这种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充当党和人民“代言人”的做法,是每个记者应有的职责和任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30
关于做一个好记者的具体要求,一是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二是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三是具有良好的知识修养,四是具有良好的专业水准,五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都是在大学时代老师的谆谆教诲,要是翻翻以前的笔记,估计还能罗列个十七八条。

的确,要做一名好记者,需要达标的项目太多了。而我个人认为,以上种种还只是做一个记者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全民记者时代,我们这些个正牌记者没有些必杀技怎么能行呢?

必杀技之一:时刻保持“工作状态”

新闻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新闻里。新闻不仅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更是一种生活、生存方式。不仅在新闻现场的时候是一名记者,在每天早上睁开眼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新闻了,在车上、在人群中、在电梯里,脑袋里都是新闻,听到的看到的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线索,这是一名出色的记者应该具备的新闻素质。街角开了家号称“百年老店”的绿豆饼店,上网一查发现是克隆的苏州采芝斋;带儿子去游泳,发现婴儿游泳馆竟有“婴儿游泳时大便要罚300元”这样的不合理规定……这些都可以成为新闻素材。
第2个回答  2013-09-07
柏地.福布斯是福布斯企业的创始人。1880年他出生于苏格兰的亚柏汀郡,从小就精力充沛,野心勃勃。上小学时,他通过勤奋和刻苦练习写作,练就了扎实的笔下功夫,这成为他未来事业成功的基础。

当柏地14岁时,到一家小报社谋得一份排字的工作――当时他误以为这是一份与写作有关的工作。虽然如此,但这个少年对眼前的工作并不感到乏味,也没有丧失信心。相反,他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速记,并意识到速记是当时担任记者的必备条件之一。同时,在工作中,他留心那些记者、编辑们的工作程序,了解他们成功的经验和产生失误的原因。同时,他更加刻苦地练习写作,阅读一些成功之作,学习写作技巧。机遇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当柏地16岁时,便顺利地在《邓迪布邮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虽然只有两元五美分的周薪,生活条件也很艰苦,但柏地却满怀激情投身工作。他四处采访,参加各种会议,每天上午9点开始工作,一直到深夜12点才休息,把捕捉到的信息和具体的资料,写成一篇接一篇的报告,交给自己的上司。

柏地的勤奋进一步提高他的才能,多写使他的写作技巧更加娴熟。生动流畅的文笔,新颖独特、吸引人的内容,多产高质的资料、报告和文章,渐渐引起了报社负责人的注意,6个月以后,柏地就升任正式记者了――这是对他苦心付出的应有回报。在其后的4年里,柏地在采访技巧和临场反应上精益求精,不断写出高质量的报导和精彩的专题采访。
第3个回答  2022-12-30
记者的素质绝不是天生的和不用经过培养的,都是后天获得的,而并非遗传。从我们以上所说到的记者素质看,除了悟性可能有遗传因素外,其他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才能做到的。当然,这种培养与训练有很多方法和渠道,在实际工作的实践中训练是最好的方法。
坚持每天写作的习惯
坚持每天写作,至少写1000字,写什么内容在这里并不重要,关键是不要停笔的写。
无论大家在哪家媒体工作,不管是电视台,还是报社,文字写作能力都是对一个记者最最基本的要求。作为职业记者,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能够很容易地将你采集到的新闻和你对新闻的思考,用文字顺畅地表达出来,传达给受众。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这个记者是做不好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写作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领,必须要不间断地练习才行。其实,具体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是必须强迫自己不停地写,以此训练自己的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相似回答